2006-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07-12-29 00:00:00张亚雄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3期


  近几年,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速度持续高于预期,2007年仍将保持继续较快增长。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正在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全球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利率上升而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使通胀从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不利于世界经济、贸易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一、世界经济形势与特点
  
  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预期。IMF2006年9月份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分别将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4.9%和4.7%上调为5.1%和4.9%,均上调了0.2个百分点。照此计算,从2003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连续五年达到4%以上,平均增速接近4.7%。
  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在国际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的促进下,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二是美国、中国等一些主要经济体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为世界市场源源不断的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其进口的迅速扩大也拉动了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需求,对世界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形成带动作用;三是近几年来的发展证明,世界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例如对持续上涨的油价冲击的影响、对地缘政治冲突和恐怖袭击的影响,以及SARS、海啸、飓风等突发事件的影响等。
  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能力正在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全球房地产市场的迅速降温、利率上升而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使通货膨胀呈现从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出现迅速下降的可能性比2001年恐怖袭击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强。同时,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收益和全球资源的分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等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此外,国际安全问题不断,不利于人们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预期。因此,世界经济在经历了持续的强劲增长之后,2007年增长明显放缓的风险加大,但从总体看,虽然受美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出现放缓迹象,但不会出现衰退,发展仍会较为平稳。
  
  (二)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
  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三)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2004年2季度开始,增势曾出现放缓,但是2006年继续大幅度上升。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1—3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其中以金属和矿产品的价格增长幅度最大,2006年1—3季度,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分别比2005年同期上升28.4%、57.7%和62.4%。相对来讲,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相对上升缓慢,但也接近了1995和1996年的前期高点。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提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一些主要商品的供应较紧而需求大幅增长。例如由于金属矿石产品的开发受到资源储量、资金、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金属矿石的供应大大滞后于价格的变化。而亚洲,特别是中国2003年以来对天然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和一些石化产品等需求大幅增加。同时罢工、生产事故以及政治局势等一些临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市场对供应减少或中断的担心,更加剧了市场炒作气氛。
  2006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态势。国际油价高开高走,在4月份大幅飙升,一举突破每桶70、75美元两个关口,受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影响,国际油价波动加剧,7月继续震荡攀升。纽约市场油价7月14日盘中曾经达到每桶78.40美元的高点。8月份后国际油价一路回落,至10月初回落至60美元以下,此后继续有所下跌,但仍然保持在50美元以上。
  全球经济增长将趋于放缓是近期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但是此轮油价的上涨呈现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油价上涨主要反映的是强劲的持续性需求增长。由于市场对国际原油供应紧张担忧的缓解,对伊朗、朝核问题的反应更为平和,不再像早些时候地缘政治局势任何风吹草动都引发油价剧烈波动。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充足也大大降低了投资基金炒作抬高油价的空间,一些投资基金因此撤出油市转向股市等其它投资领域。这些因素均促成了近期国际油价的较快回落。近年来,世界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明显提高,高油价虽然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上高油价到目前为止给世界经济和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要小,需要关注的是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深化。
  
  二、主要热点问题
  
  (一)利率全面上升
  2006年,全球利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发达国家当中,英、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是最早进入此轮升息周期的国家。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基础日益稳固,而另一方面通胀率却长期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的上限。因此,欧洲央行连续6次加息25个基点至基准利率3.5%。日本央行于2006年3月9日宣布结束实行了5年之久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并于7月14日将基准利率提高到0.25%,结束了零利率政策。
  目前美国利率调整已经达到前期所确定的5-5.5%的中性目标,在私人投资率持续过低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低增长与通胀风险依旧,使美联储处在一个困难的决策阶段。过度紧缩有使美国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可能,也会使全球利率水平进一步上升,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二)房地产市场降温
  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全球许多国家房地产市场几乎都开始出现下跌。房地产是支撑这些国家经济繁荣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例如美国的房地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占美国家庭整体净资产的1/3以上,已成为美国金融、零售和建筑等诸多行业最重要的“晴雨表”。
  2006年二季度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更趋明显。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长期利率特别是房贷利率逐渐上升,使消费者贷款发放速度下降。在货币政策调控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以使房地产业许多已达到历史高水平的指标下降,挤出其泡沫成分;但在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社会财富巨大,房地产价格上升使得财富效应增加,是许多国家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实际住房价格下跌也将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增长,而后者正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三)通胀水平依然较高
  经济增长放缓,而通胀预期上升,是当前对发达经济体未来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之一。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经济体通胀率将为2.6%和2.3%,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0.3和0.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通胀预期上调较大。2006年和2007年美国通胀率预测分别从3.2%和2.5%上调为3.6%和2.9%;欧元区通胀率预测则分别从2.1%和2.2%上调为2.3%和2.4%。
  近期,随着经济增速的减缓,特别是能源价格回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是核心CPI依然保持在高位。另一方面,2006年以来,许多国家呈现物价上升从上游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开始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这表明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步深化,同时一些初级产品价格呈指数式上升也成为推动价格开始向下游传导的重要因素。
  
  (四)全球经济失衡加剧
  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明显加剧。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更多是由全球范围内的储蓄过剩引起,而不是美国国内因素所致。然而事实上,全球投资率在过去的多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近两年虽然有所回升,但仍然处于历史上的低水平。因此,许多国家的储蓄-投资差额是由于投资率下降造成的。发达经济体投资的迅速增长是支持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投资出现衰退。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发达经济体首先需要进行政策协调与调整。目前,美国的财政政策仍然趋向扩张,欧洲保持相对中性,日本则继续采取财政稳定政策。这种政策安排将会继续鼓励国际金融资本流入美国,从而进一步深化不均衡的状况。因此,美国需要鼓励私人储蓄以及削减财政赤字,从而缓解全球失衡。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