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年投资调控的基本情况
2006年,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规模过大等问题,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固定资产投资调控。
(一)加强和改善投资调控的主要措施
1、全面清理新开工项目,从严控制新上项目
针对新开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6大方面23项标准,对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这次清理工作综合了产业政策、规划、市场准入、项目审核、以及土地、信贷、环保、安全等各方面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实现了“依法行政、依法调控”,增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
2、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审批新增建设用地,继续暂停开发区扩区、升级和新设。加大票据对冲力度,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基准利率,大力回收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严格执行产业政策、规划和环保、安全、能耗、水耗、质量、技术、规模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
3、坚持有保有压原则,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各项政策规定,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加强房地产调控。有关部门对各地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开展了联合检查,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按照落实“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促进协调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和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等方面的作用。2006年中央政府投资加大对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环保生态、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其中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投资比例高于上年。
(二)投资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回落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下降5.8和3.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4.5%,增幅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下降6.8和3.7个百分点。自上半年以来,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城镇投资增速逐月稳步回落。
2、新开工项目规模明显下降
随着全面清理新开工项目工作的逐步深入,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新开工项目规模明显下降。2006年新开工项目21万个,比上年增加2.3万个,同比少增1.1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6.7万亿元,同比下降4.4%。2006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占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为30.9%,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
3、投资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地区投资结构逐步调整优化。2006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0.6%,比全国城镇投资增速低3.9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33.1%和25.9%,分别比全国城镇投资增速高8.6和1.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2.4%,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1%和21.4%,比上年分别提高1.6和0.2个百分点。
行业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2006年,制造业投资增长29.4%,增幅比上年下降9.2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下降2.5%,增速比上年下降30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7.9%,下降4.5个百分点;纺织业投资增长21.1%,下降16.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11.1%,下降22.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1.8%,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得到加强。2006年,农村投资增长21.3%,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600亿元,农村饮水、沼气、道路、送电和农林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中央政府投资还重点支持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职业教育等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项目;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示范项目、松花江和淮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等节能环保项目。
总体上看,2006年以来,在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开工项目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投资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是,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回落的基础不稳固,投资反弹的压力仍然存在。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仍将持续,特别是在当前土地、劳动力和一些重要资源价格不尽合理,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一些领域投资扩张的动力仍然很强。
二、2007年投资调控的主要措施
2007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和改善投资调控,保持投资平稳运行,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
(一)依法加强投资管理,建立调控联动机制
在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的基础上,明确项目开工建设的“六项必要条件”,建立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对建设项目执行项目审核、土地审批、环评审批、节能评估等各项建设程序严格把关,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发挥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和土地、环保、安全等政策的组合效应,强化投资调控合力。
(二)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
严把土地闸门,严格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结合历年用地计划规模控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加强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审批管理。严把信贷闸门,着力控制中长期投资项目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的贷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水耗、质量、技术、规模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适时调整产业政策,修订和完善产业指导目录。
(三)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标准。完善部分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水价和排污费政策,完善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投资信息发布,合理引导社会投资。
(四)管好用好政府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继续按照落实“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对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加快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历史欠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加大稽察、检查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积极稳妥推进重大项目储备工作。
(五)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调控长效机制
抓紧研究起草《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核准制,对规范实施备案制作出统一规定。抓紧政府投资项目配套文件起草工作,尽快形成相对完整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工作,改进和规范专项建设基金管理。结合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针对造成投资过快增长的体制机制问题,通过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建立投资调控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