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如火如荼

2007-12-29 00:00:00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8期


  山东省宁阳县把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合作组织理念广泛引入农村经济领域,引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把合作组织理念引入社会事业领域,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目前,该县的合作组织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而且包括医疗、计划生育、公路养护、社会治安等多个领域,这些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截止目前,全县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245个,入社(协会)农户7.7万户,占全县农户数的45.3%。
  
  一、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村经济实力膨胀的“加速器”
  围绕做大做强苗木花卉、制种、林果、畜牧养殖、林草牧一体化等优势主导产业,以及制鞋、钢球、粉制品加工等民营特色产业,宁阳县着力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目前,全县种养加合作社发展迅猛,分别达到63个、50个和17个。
  一是推动了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伏山镇在黄瓜制种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各类蔬菜制种面积达到1.4万多亩,年产优质蔬菜良种150多万公斤,其中黄瓜制种产量占全国总需求量的70%以上。目前,全县蔬菜面积达到43万亩,桑园3.2万亩,苗木花卉2.5万亩,丰产林18万亩,牧草1.2万亩,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品种达到16个,面积21万多亩。
  二是加快了养殖业的产业化进程。东疏镇郑庄村奶牛养殖合作社,对养殖户统一提供技术指导、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鲜奶销售、奶款结算、安全保卫等服务,乳品加工企业按收奶量每公斤0.2元给合作社组织费,现在社员已发展到260人,发展奶牛1350多头,日产鲜奶16吨,增加群众收入32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35万元,促进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截止目前,全县规模饲养场、饲养小区分别达到3800个、420个,奶牛存栏1.83万头。
  三是促进了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恒新制鞋协会充分利用农村分散的非强壮劳动力资源,把传统的手工业、制造业和产业化经营模式联结起来,把制鞋的各道工序分解到千家万户,基本构建了“以乡镇为加工基地、村为加工企业、户为加工车间”的布胶鞋生产经营体系,形成了农民“不出村就能打工,不出门就能赚钱”的模式。目前,全县骨干制鞋企业发展到10家,与之配套的加工站点200余个,从业人员万人以上,资产总额6000多万元,年生产各类布胶鞋2000多万双,实现销售收入1亿多元,利税1000多万元,成为山东省布胶鞋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县年销售收入过1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500万元的10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4家。
  (二)整合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合作组织成为农民增收的“保护伞”
  宁阳县积极动员农村干部、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科研机构、流通部门等,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焊接”农业产业链条,将单枪匹马的农民融合到产业链、流通链、要素链、利益链等各个环节上,由“风险增收”变成“保险增收”,为农民增收撑起了“保护伞”、系上了“安全带”。乡饮乡成立了粮食和饲料合作社,发展农户社员2617个,占社员总数的99%,单位社员26个。合作社成立以来,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织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牧草种植和畜禽养殖,统一定单,统一服务,发展优质专用小麦3.08万亩,优质牧草5000亩,推广畜禽良种2万头,供应各类化肥2920吨,加工各类秸秆1500吨,向韩国出口工艺草鞋5万双,2005年群众累计增收436万元。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示范合作社”、“全省畜牧行业优秀合作社”。
  (三)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合作组织成为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集散地”
  宁阳县立足县内外两个市场,着力为农村人力资源就业搭建平台,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一方面,鼓励支持一些有门路、有能力的人,建立农民用工协会,让闲散农村劳动力“家门务工,就地挣钱”。华丰镇泊家庄村抓住附近工厂和火车站需用常年工、临时工的有利条件,成立了“华丰镇泊家庄用工协会”,形成了一个220人的专业用工合作组织,用工范围包括田间农活、家政服务、装卸货、工厂车站杂活等,该协会每年收入30余万元,每个会员平均年收入1400元。另一方面,按照“定单式培训、成建制输出、全方位维权”的思路,健全一条龙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劳务输出,该县“培训+输出+管理+返乡创业”的做法,被国家有关部门总结为“宁阳模式”向全国推广。
  
  二、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引导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合作组织“大有可为”
  乡饮乡有4万亩耕地地下贫水。去年,乡政府成立了引汶蓄水协会,引导群众自己管理引水工作,引汶蓄水协会负责收水费,组织受益村的干部群众看水渠,协商各村水量分配和引水时间,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矛盾纠纷,理顺了群众情绪。该乡以乡农机站为依托,于去年8月份成立了农机协会,协会有乡农机管理站、行政村等17个单位会员和53个个人会员。协会统一作业标准、收费标准、收费程序,达到了农户满意、机手满意。
  (二)引导农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合作组织“为民办事”
  乡饮乡针对群众普遍感到头疼的建房难、建房贵的实际,成立了新农村建筑住宅合作社,合作社积极为农民提供手续办理、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工程验收,以及住宅装修、维护、转让等多方面的服务,既让农民少操心、少花钱,又能住上宽敞舒适的房子。同时,这个乡为保护50多公里的村村通公路,成立了公路养护协会,并划分成15个分会,分段承担清除路肩杂草、维护路坡、管护路边林网、制止超载超重车辆上路等管理任务。
  (三)引导农民参与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合作组织“值得信赖”
  合作组织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作用越来越大。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惠民工程。宁阳县充分利用合作组织这一平台,群众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目前,全县行政村参合率100%,农民参合率94.3%。农村的社会治安工作面广量大,乡饮乡由乡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牵头,发动95%的农户成立了治安联防协会,已调解矛盾46起,制止打架斗殴58起,制止乱砍滥伐树木20起。目前,全县的联防协会、平安协会等组织达到17个,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合作组织的发展,创新了农村基层管理模式,凝聚了发展合力,进一步强化了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一是县乡党委政府找到了农村工作的有力抓手。宁阳县采取“党组织引导搭台、农民群众唱戏”的方式,通过培育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解决党支部、村委会在管理、服务等方面“想做做不了、想办办不好”的问题,使合作组织承担起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经营职能。
  二是村干部找到了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载体。该县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由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领办、创办或参与,有的还担任了合作社理事长或协会会长,社员有什么要求都乐意向村干部提出,村干部更乐意为社员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
  三是县乡涉农部门找到了发展的希望。依托县乡涉农部门等单位的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与农民联合起来,培植壮大主导产业,既能实现科技的有效转化,又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磁窑生猪合作社、县乡养殖协会,都是依托县畜牧局、当地兽医站办起来的,使涉农部门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四是县乡机关改革分流人员找到了继续施展才华的舞台。宁阳县把县乡机关改革中分流人员,包括一批身体好的退休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行业老年协会,让他们发挥余热,继续施展才华。老年协会包括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等12个专业委员会和8个乡镇分会,现有会员1016人。
  
  四、几点启示
  
  (一)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是农民,发展的主动权也在农民。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真正做到积极引导而不旁观、热情支持而不干预、积极参与而不包办,不搞“拉郎配”。让农民群众自愿加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放心、放胆、放手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挖掘农民的潜能和创造力。
  (二)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农民是合作主体,机制是动力之源。通过制度创新,确保农民长期得实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关键。在发展中既要体现公平,又要体现效率;对内要讲求服务,对外要讲求赢利;既要注重分配,又要注重积累。要探索现阶段符合农村实际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必须加强教育培训
  教育和培训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永恒的主题。合作组织为了搞好经营,需要社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并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只有不断加强对社员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四)必须营造良好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必须强化宣传教育,健全服务体系,制定扶持政策,为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环境和政策保障。
  (作者单位:山东省宁阳县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