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2007-12-29 00:00:00秦海菁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15期


  一、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一般规律
  
  (一)降低国际分工成本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
  总体上看,与劳动密集(0.52)、资本密集产业(0.53)相比,高技术产业(3.17)的发展特别依赖国际分工合作,因此,降低国际分工合作的成本,可以有力地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降低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成本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降低国际分工的直接成本,如关税、运费等等;二是降低间接成本,主要是降低技术转移、扩散的成本,核心是提高企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后者显然更为重要。提升企业吸收能力,关键在于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实证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存在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门槛”。总体上看,18岁以上55岁以下男性受高中以上教育的平均年限超过2.9年,就可以较好地吸收第一流的先进技术;在对我国的分组实证分析中,我国东部地区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门槛”是18—55岁劳动力,受高中教育的平均年限达到1.2年,而中西部地区则是18—55岁劳动力,受初中教育的平均年限达到2.5年。因此,在全国普及9年义务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和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高技术产业在国内的相关支持产业,又称“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对高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高技术产业上下游产业的发育程度还决定着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整体贡献的大小。比较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发育情况,可以观察到,发达国家由于其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是自发的,每个新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皆有其国内的“根系”与“枝叶”(即较为完整的相关与支持产业)。但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产业是在国际分工下发展起来的,很多高技术产业部门是输入型产业,在本国没有发展的基础,上下游产业都没有发育。经济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产业链是区域经济利益的载体,应保持连续,否则会造成资源损失。产业链不连续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产业链技术水平的中断,即产业链上下游技术水平差距过大,缺乏必要的产业环节;第二,产业链比例失调,即上下游产业供求出现不配套的情况,限制下游产业的发展,两种情况都可造成产业资源的浪费。而这种不连续有可能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增长与就业、福利增长相脱节的重要原因。
  
  (三)高技术产业仅在发达国家实现了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
  从全球范围看,技术性人力资本投入的因子负荷是-0.33,技术性人力资本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呈负向关系,这与我们以往的认识可谓南辕北辙。但是我们又从实证分析看到,在欧(0.16)美(1.88)发达国家技术性人力资本投入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是呈正向关系的,发展中国家总体上看该项因子负荷是非常大的负数(-9.32)。表面上看,这是个成本问题,发展中国家普遍依赖低成本,在价格竞争中取胜,技术性人力资本工资成本高,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机制的优势不符。
  发展中国家产业创新能力相对低下也是重要的原因。发达国家作为技术领先者,处于新技术的前沿,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十分广泛,产品创新等领先于其他国家,从而成为新技术革新中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成了技术追赶者,只能在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框架内在竞争性市场上通过工艺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低水平的竞争战略,产业发展空间狭小,产品创新行业较少,附加值低,从而造成产业利益的大量流失。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现有的全球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处于国际经济秩序的中心,利用他们制定的国际规则剥削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利益。这就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所说的中心—外围关系。在现行的规则体系中,由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分配地位,因此,越是全球化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掠夺越甚,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即使增加技术性人力投入,加强研发,也难以如发达国家一样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获得超额利润。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加强技术创新,而且还要更加重视体制创新和发展路径的创新,打破技术路线锁定和发展路径依赖。
  
  (四)激烈的价格竞争阻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全球范围内,价格竞争越激烈,越不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国内市场价格弹性是正向的关系,因子负荷达到6.72,受到的影响远大于资本密集(0.28)或劳动密集产业(0.34)。由于价格弹性与竞争程度是反向关系,即价格弹性越高,竞争程度越低。因此这一实证结果的含义是国内市场的价格竞争程度过高,对高科技产业的损害特别大。究其原因,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过度的价格竞争,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高技术产业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应该引导企业把注意力转向提高产品品质,转向创新。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特点
  
  (一)动力机制总体上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渡阶段
  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的最大差别在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动力的国内、国际构成。在我国所处的投资驱动阶段,通常国际因素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较为重要。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投资驱动阶段,国际因素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国内因素影响的4倍。但是在创新驱动阶段,国际因素的影响仅相当于国内因素影响的4/5,到财富驱动阶段,国际因素的影响会进一步下降到国内因素的1/3左右。当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受到国内因素影响略大于国际因素,因子负荷各为1.07 与0.92,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动力更多地来源于国内支撑体系。这提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动力机制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型经济走向创新驱动型转型的过程之中。
  根据波特的观点,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的过渡时期是存在严重的瓶颈的,我国要顺利突破发展瓶颈,关键是要提高各生产要素的质量,特别是人力资本要素的质量。此外,还要积极培育主导产业的国内相关与支持产业,促进这些产业相互带动、共同增长,只有相关与支持产业都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之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才能根植于国民经济的土壤,产业发展才能真正的进入创新驱动的阶段。因此,政府在投入相关资源时,应考虑不同产业间的产业关联,通过资源的适当分配,促进重点产业的相关支持产业协同发展,才是推动高技术产业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正确方向。
  
  (二)国际垂直分工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从具体的影响因素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国内相关支持产业(1.01),与产业内贸易指数(0.89)、贸易专业化(2.81)、出口市场需求(1.00)等因素都呈现正向关系,表明国际垂直分工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动力来源。我国高技术产业“全球发展战略”的实施,成功地推动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发展。但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仅为0.89,这一方面表明产业的国际分工主要集中于低端环节;另一方面也提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尚有很大的潜力。“十一五”时期,应继续坚持全球发展战略,通过不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向产业高端移动,以便从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三)技术性人力资本投入尚未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技术性人力资本投入表征的是产业的研发。实证结果显示,我国技术性人力投入的增加尚未能有效地促进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技术性人力投入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呈现负向关系,因子负荷为-0.12,明显好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水平(-9.32),略好于四小龙的平均水平(-0.15),但与美国正向1.88的因子负荷仍有很大差距。我国技术性人力资本投入没有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形成正向关系,既有技术性人力投入向科技成果产出转化效率的问题,又有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的原因,后者更为主要。
  
  我国的技术性人力投入效率不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统计上的,技术性人力投入主要指企业使用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我国,企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在研发岗位上,特别是在一些大型企业,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助长了人才高消费现象。也使得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研发情况。二是研发的低水平重复。这方面的原因更加复杂,主要是科研管理体制的问题,也有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问题。
  技术性人力投入的增加没能促进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可以从我国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寻找原因。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作过分析,这里不再重复。
  
  (四)资金成本过高可能是资本投入与产业发展呈负向关系的主要原因
  资本投入没能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因子负荷为-0.08,提示的是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资金成本过高。从全球的产业发展规律看,资本投入与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呈现正向关系并达到5%的显著水平,显示丰富的较低成本的资金对高技术产业具有较明显的影响。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高技术产业投入逐年增加,但资金获取成本却没有同步下降,在2003年以来反而有小幅上升的趋势。根据专家估算,我国高技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的实际成本是美国同类企业的2.5倍,我国的中小民族高技术企业的资金成本更高,超过了美国中小企业的8倍。因此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高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扭转高技术产业的融资成本攀升的趋势,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项当务之急。
  
  (五)市场发育水平制约高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的市场发育水平仍是制约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国内市场竞争强度(-0.28)、国内市场保护程度(-0.06 )、国际市场保护程度(-0.07)均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呈现负向关系。这些实证结果提示:我国应进一步推动改革,完善市场机制,特别是规范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将竞争焦点转向产品质量,避免因价格战损害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长远发展;应在进一步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促进有序地开放市场;掌握并合理利用国际规则,逐步削减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出口的种种限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三、完善和强化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建议
  
  (一)调整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根据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积极调整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普及初中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适度提高地方中等教育学校的教学科目设置自主权,允许中等教育学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设定专业,鼓励民办教育,鼓励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在职学习,进一步扩大教育培训费用税前抵扣的适用范围。
  
  (二)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协调机制,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由于国内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内容既应包括现有高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又应包括促进高技术产业之间的渗透和高技术改造提升上下游传统产业的内容。建议由高技术产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建立灵活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对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政策支持。
  
  (三)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降低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成本
  落实好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若干配套政策,重点发展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版,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廉价的融资渠道。
  
  (四)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限制过度的价格竞争
  主要是打破地区间市场进入壁垒,促进全国市场一体化;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执行力度,为企业合理使用知识产权提供便利和保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行业自律。
  
  (五)改善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市场环境,继续推动高技术产业全球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重点支持民族标准转化为国际行业标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反倾销工作;大力推进科技兴贸,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利用奥运会、世博会,高交会等做好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形象宣传。
  
  (六)深化科研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科技人才使用效率
  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使得企业分配制度向研发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允许高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
  完善官产学研专业人才交流机制,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使得社保、医疗、公积金等福利能够便利地随着人员流动,促进官产学研间的科技人才交流。支持企业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推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