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祥 李忠校 周慧萍
1博州种子产业现状
1.1引进、选育、推广了一拙优良新品种
博州引进和选育了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品系、组合),经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审(认)定通过了3种作物共7个新品种。主要农作物品种大面积更换了1-2次,其中棉花更换了3次,促进了博州农业生产的发展。
1.2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已经形成
建立了一批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每年各类种子田面积4.5万(667m2)左右,初步形成了以县级国家种子站(棉种公司)为主体,乡站农技服务为桥梁的良种引进、繁育、收购、加工、精选、包装、标牌、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体系。博州州主要农作物大田杂交种(玉米、油葵、甜菜、水稻)及棉花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常规种子覆盖率达到95%左右。
1.3种子产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发展
博州县级以上国有种子站(公司)共拥有固定资产3570万元,有了一定数量的人工气候室、良种棉轧花厂、检验仪器、种子加工精选机、包衣机、种子晒场等,种子储藏能力达500万kg。目前,每年全州经营各类种子量350万kg左右。
1.4种子产业化有了雏形
博乐市棉种生产经销公司已发展到年加工能力6万担皮棉,生产棉种3000t的规模,形成了以良种棉轧花厂为龙头的“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了棉花良种繁育基地3万(667m2),由良繁基地进行种子生产,轧花厂进行棉种加工、精选、包装、标牌,实现了良种生产、收购、加工、检验、销售一条龙服务。
2博州种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新品种引进繁育工作没有重大突破,缺乏一批能够推动全州农业发展的优良品种。
2.2营销策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传统的营销模式没有打破,没有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存在着对种子市场研究不够,市场信息摸不准的同题。
2.3资金投入不足。种子企业经营的利润大部分投入到固定资产建设和购置上,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抵御多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2.4忽视信息收集和市场分析,造成部分种子积压。
2.5种子执法体系不完善,质量监督薄弱,种子质量不能很好的得到保证。
3博州农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3.1小麦种子基地重点在小麦主产区温泉县集中发展(安格里格乡、哈日布呼镇),建立稳定种子生产基地8000(667m2)。主要推广生产优质专用小麦(容重≥790g/L,蛋白质含量9≥150%,湿面筋含量≥35%),新春11号、新春14号、新冬18号新春21号),每年生产种子300t。
3.2玉米种子基地围绕博州发展畜牧业,在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博乐市贝林乡建立种子生产基地3000(667m2),推广饲粮兼用型玉米品种美国DK656、登海1号。正播和复播优质玉米品种青饲王一中原单32号。同时,加强对SC-704玉米杂交种亲本的保纯和提纯复壮工作,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年生产玉米杂交种子900t。除满足本州玉米生产用种外,还依托312国道和新亚欧大陆桥地缘及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种子生产,部分供应北疆地区乃至区内外。
3.3棉花种子基地重点在精河县大河沿子镇7-8大队、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多托森哈夏4个自然村,建立稳定的棉种生产基地4万亩,主要推广生产抗病、早熟、优质兼顾高产,纤维长≥31mm,比强>34en/tex,马克隆值3.5-4.4,优质棉生产用种,年生产种子4000t。除满足本州棉花生产用种子和贮备外,还充分利用312国道横穿棉区的交通运输便利条件,拓宽本州棉种在南北疆棉花生产用种的市场。
3.4甜菜种子基地重点在温泉县哈日布呼镇发展.建立稳定种子生产基地400(667m2),年生产种子逐步达到60t,除保证本州生产用种外,还向外调运20t。
4主要对策
4.1认真抓好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一方面积极从国内外引进新品种,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品种,发现和引进接班品种。做到引进一批、试验一批、报审一批、推广一批、贮各一批,使品种供应超前化、系列化,重点抓好小麦、玉米、棉花、油葵、甜菜等作物的籽种供应。
4.2全面提高种子质量。对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实行质量监控,使种子质量管理进入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每年冬春季节对两县一市和大型种子企业的种子库房进行全面抽查。抽查取样后,通过室内人工气候室,做发芽试验,测其净度及含水量.并将抽查结果予以公布,不合格种子采取强有力措施进行封存,不准销售,保证农民用上放心种。重点抓好棉花良种繁育工作,实行全程服务,从技术培训到棉种田间管理、采摘等各个环节.均由技术人员层层把关,形成生产、管理、收购、加工、检验、销售一体化服务,切实达到棉花生产区域化、产业化、优质化标准。
4.3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种子工作的支持力度。按照《种子法》,人民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良种选育与推广、种子管理、仪器更新、种子专业人员培训等。
4.4自《种子法》实施以来,博州种子生产经营主体由4个增加到257个,必须依法加强种子管理,规范市场。加大对《种子法》宣传力度,使种子生产者、经营者知法守法,使用者知法懂法,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4.5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尽快形成现代化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担负起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检验、行业抽检、委托和仲裁检验工作,力争2-3年时间通过种子计量认证.把检测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4.6建立健全种子信息网络。建立州、县、乡三级种子信息网络,并同自治区种子信息联网,完善种子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提高市场信息化程度,为宏观调控、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有效服务。
4.7完善种子管理和政策保障体系。加强种子质量管理和市场管理,建立健全种子质量执法体系,保证《种子法》和配套法规的贯彻执行,使种子工作纳入法制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