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2007-12-04 02:08李凤玉孙继先
西部教育参考 2007年6期
关键词:赛马课题解决问题

李凤玉 孙继先

“从课题入手、发现问题、自己质疑”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创新意识的重要表现。正午的太阳为什么能测时间?梨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卫星为什么会上天等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真理和创造的欲望,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一、课题入手,发现问题,自己质疑

课题是教材资源的浓缩。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创设情境的良好习惯;弄清题目和课文的内在关系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思想,就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会诱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细心读题目,品味其中的意思,抓住文眼思考,“读了题目,大家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状态,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田忌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和谁赛马?他为什么要赛马?他在什么时侯、什么地方赛马?他在赛马时出现什么状况?赛马的结果怎样?读过这篇课文,我们会有什么收获?这时我把所有问题全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自己预习时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恰好说明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主动探究,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可靠途径。

二、主动探究,读文设疑,把握内容

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语言文字、形成运用功能的重要源泉。由于生活经历、认知程度、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获取的信息、提出的疑问也大不一样。学生在预习时能读懂一些内容和学会一些知识是自然的,但也会有不了解、不明白的知识存在,所以在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收获后,提出不了解的内容和知识,教师及时引导进行创新思维,使学生有所感悟和发现,就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创新。教学《镜泊湖奇观》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理解课题,自设悬念——镜泊湖为什么称为奇观?激发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问:“刚才读了课文,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纷纷发言:镜泊湖奇在哪里?镜泊湖真有那么好吗?……这时教师让学生通过镜泊湖形成和传说的阅读,自己体会,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置身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中,从而体会出镜泊湖之美。

三、学后激疑,掌握重点,解决问题

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学生随着对课文熟悉、理解程度的加深和思维的发展而不断发现新的信息,产生新的疑问,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就上述问题:镜泊湖奇在哪里?镜泊湖真有那么好吗?教师让学生多次朗读品味,想象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可以说是大自然的本色,没有雕琢、没有任何人工斧凿的痕迹,从而感悟出自然朴实的特点。再通过对句子和词语:峰峦叠起、如屏似壁、退避三舍、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理解,体会到这就是镜泊湖绮丽多变的特点,也就是对镜泊湖静态的描写。

无疑,学生们新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显示出他们的创新能力,但在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教师首先应具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必须尊重学生的疑问和发现

即使是那么的简单明了,那么的不着边际,又是那么的幼稚天真而充满幻想,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灵活地调整教案,而不能嗤之以鼻或不屑一顾,甚至教不会就对学生挖苦。有的教师置学生的质疑于不顾,仍然按自己的设计组织教学,这种不尊重学生发现、不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师,变“我要学”为“要我学”的做法,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创新欲望和学习需求,创新意识被扼杀于萌芽之中。

(二)教师必须重视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解决问题

(三)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创新

学生个性品质的充分展示,思维和表达不受任何限制,疑问看似简单平常却又新颖奇特,回答与教师的预设答案总有出入,却有其客观合理性,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创新,万万不可随意制止、轻易否定,以免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成为学习实践和解决问题的瓶颈。只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既会设疑,也会解疑,充分阐述自己的见解,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赛马课题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名马拍卖
两只想打架的熊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赛马奇案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马照跑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