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清拆”皇后码头的柔软身段

2007-11-28 09:19郭松民
同舟共进 2007年10期
关键词:港府政体皇后

郭松民

前段时间,超过半个世纪历史的香港皇后码头被“清拆”了。虽然有部分市民反对,但香港的主流民意对港府的这一决定显然是支持的。

事后总结,港府在整个“清拆”过程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为了赢得市民的理解。一直努力到了最后5分钟:“清拆”倒计时之际。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还在与保卫码头的“本土行动”成员进行公开对话。

如果从2000年港府提出发展中环第三期填海工程规划算起,香港关于此事的争议已持续了好几年。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我们会觉得港府“清拆”皇后码头的计划理所当然:香港缺少土地又需要土地,怎么办?只能填海造地。填海工程完成后,码头已完全变成“内陆”,功能尽失,不拆何待?

有人认为,皇后码头是座古色古香的维多利亚式建筑,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其实不然,这座建于1950年代的长方形码头,虽以“皇后”为名,却简陋得像个“灰姑娘”:柱子撑起的水泥顶棚,三个小型船只泊位,一家售卖零食和饮品的小吃部,三个长方形白色的“皇后码头”和“QUEEN'S PIER”的牌子,仅此而已。

为什么又有市民反对“清拆”呢?因为部分市民认为皇后码头保留了他们的“集体记忆”,拆了它,会让他们感到失落。客观地说,香港人多地少,发展又快,只能向“拆”字要空间。“香港拆得太多,历史要靠实物讲故事,香港的故事如何再说下去”,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丁新豹的这句话,确实道出了部分香港市民的心声。

尽管港府认为自己的“清拆”计划完全符合“法律程序、合约精神和公众利益”,并且代表了主流民意,但仍然做了很多向市民咨询和沟通的工作。首当其冲的发展局局长“林太”,更是通过发表署名文章,到广播电台和市民连线、接受采访等方式,反复阐明“清拆”的理由。为了尊重市民的感情,“林太”还明确表示,对于未来新海滨的建设,“我们会听大家的说话,一定尊重市民往后给我们在设计海滨的意见。”同时,“搬迁皇后码头,妥善地保存下来,待日后觅址重置,是我们非常有诚意做的工作。”

港府在“清拆”皇后码头问题上的柔软身段令人赞叹。这也的确使港府的计划得到了主流民意的理解与支持。反观内地,不时出现野蛮拆迁事件,每每引起官民对立的情状,不能不让人感到其中的巨大反差。

那么,港府为什么会在“清拆”问题上如此耐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香港的政体属“咨询型法治”政体。这种政体的主要支柱包括中立的、高素质的公务员系统,自主的司法系统,以及受法律充分保护的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自由等等。“咨询型法治”强调法的正义性和严格执法的重要性,强调政府必须严格依法施政,以透明的方式行使权力。港府的行为,可以说既是长期在法律约束下行动的“习惯成自然”,也是受到法律严格约束的“不得不然”。

内地和香港实行“一国两制”。这一制度设计的含义,既包含了“两制”长期共存,也包含了“两制”相互学习。既然如此,内地何妨认真研究、学习一下“咨询型法治”的优长呢?

猜你喜欢
港府政体皇后
“使重臣治其事”——元至清初云南边政体制嬗变与边疆治理研究
本期导读
《沁园春·香港金融保卫战》
遇皇后
一个新的政体模式:半总统制政府
科学的政体和启蒙的进阶
被放逐的皇后
港府政改方案今出台
港府总部外建围栏强化安保
皇后“投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