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君
中国曾被形容为“沉睡的雄狮”,印度则是“沉睡的巨象”。如今雄狮和巨象都已苏醒,两大文明古国同时在亚洲崛起,将有力地改变世界的格局。
面对印度,中国有自己的优势,无需妄自菲薄;相对中国,印度也有自己的专长,我们不能盲目尊大。中印系千年友邦,我们应该走近印度,好好审视一下这位邻居——我们身边的巨人。
中印:“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
中印建国后,曾同时将苏式计划经济奉为圭臬,现在分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总体上说,中国的发展模式侧重“硬”的方面,对内发展制造业,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对外吸引外资和扩张外贸,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发展模式;而印度的发展模式相对较“软”,重消费轻投资、重内需轻出口、重服务业轻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轻劳动密集型工业。
中国的优势在制造业,已成为“世界的工厂”;印度的优势在服务业,想成为“世界的办公室”;而印度曾经的宗主国英国,欲打造“世界的设计室”。几种发展模式各有千秋,不能简单下结论说谁更有潜力。但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印度,却有决心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一争雄长,这很值得中国深思。
印度发展模式的核心是着力发展软件IT产业。上世纪80年代,印度的IT与中国先后起步,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印度的成就震动世界。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印度的软件技术、出口规模和质量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全球500强企业有160多家由印度供应软件。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可达87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500亿美元。难怪比尔.盖茨惊呼:未来的软件超级大国不是美国,不是日本,也不是欧洲国家,而是印度。
软件及精密制造业的异军突起对印度的现代化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令世界对印度刮目相看。印度航天、核能、医药等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无不与此相关。目前印度在核能技术应用、导弹及卫星发射、信息通信系统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
当然,印度单纯以软件等高科技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例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带动外资与外贸。印度政府已认识到这些弊端,近几年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工业的建设。
中印同为发展中国家,充其量只有10~20年差距。中国领先印度不值得渲染,两国的比较重在“明”长短,而非“争”高低。人们往往把中印两国发展比作龟兔赛跑,虽然在陆地上兔子比乌龟跑得快,但到了水里,乌龟会一往直前,兔子则会淹死。换个角度看,在陆地上兔子可以背着乌龟跑,在水里乌龟也可以背着兔子游水,两国只有合作才能双赢。
印度的强项是什么
除软件产业外,战略地理位置、年轻型人口结构、英语的普及水平与较高水准的高科技人才、逐渐成熟的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法治、印度教独特的哲学与价值观等等都是印度的强项;而强大的私营企业,完善的金融、医药产业与健全的卫生体系,电影娱乐创意产业,珠宝产业等等亦是印度的优势。
强大的私营企业。从1948年起印度就已成为WTO成员。印度很早就涌现出一批能与欧美公司竞争的世界级私人企业,而中国的私营企业没有随国家经济的腾飞而成长。据统计,2002年全球25个新兴市场经济中,印度的私营经济排名第6,中国排名第19;世界最佳企业排行榜中,印度有13家,中国只有4家且都在香港。
完善的金融产业。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许不多,但外国投资者拥有的印度股票已达总金额的40%,不少印度公司在美国上市,这不仅有利于股市的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素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高有利于拉动经济。印度股市正成为吸引全球投资人的一个亮点。印度资金利用效率高:中国每投入40美元可以挣7美元,而印度每投入24美元可以挣6美元。中国投资额虽大,但很多钱都浪费掉了;印度则注重投资的质量,银行的坏账率比中国低一半。
独特的医疗卫生体系。印度独立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政府制定了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宏伟目标,免费向广大穷人提供医疗服务。在各大城市,公立医院是穷人看病的首选。印度宪法规定所有国民享有免费医疗,为此,印度花大力气建设了覆盖面比较广的医疗网络。政府医院对所有病人敞开大门,挂号、手术、药品及各项服务一律免费。当然,由于人口数量过于庞大,各级医疗保健中心缺少房舍、经费、人力及医药设备,但对于一个11亿人口大国来说,能把免费医疗一直坚持到今天,确实不容易。这方面中国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有很多。
印度还有1300多家私立医院,主要面向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可以说,富人穷人看病各有所依,相安无事。私立医院医术高超、设备齐全,但收费相对西方国家便宜很多。印度医疗费用普遍仅为欧美的1/10,印度医生在国际医学界享有较好声誉,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前往印度治疗。预计到2012年,印度“医疗旅游”的年收入可达到22亿美元。
印度教——了解印度的一把钥匙
印度人普遍信教,82.7%以上为印度教徒,另有11%左右是穆斯林。印度每个领域无不打上宗教的烙印。离开了印度教的背景,印度的很多问题说不清道不明,只有从宗教层面着手,才能迎刃而解。
宗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印度人“非分”的物欲追求,使他们“知足常乐”。印度人不论贫富,快乐指数都非常高。2005年10月,欧洲一家民调机构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都市中,印度首都新德里GDP排名第108位,但其居民幸福指数却排名第4位。反差之大,令人惊讶。
宗教信仰、种姓制度,加上印度的劳工规章、公务员体系、危机应急机制、弱势群体保障措施等,有效防止了国家政策的严重出轨,避免了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激化导致大的社会动荡。在新德里,除了一些政界要员、社会名流的深宅大院有明显的安保系统外,很少见到居民住宅楼上安置大大小小的防盗设施。印度的犯罪率在世界上也是较低的。
印度街巷随处可见野生的猴子、孔雀、松鼠等动物。印度教信徒视所有动植物为神的化身,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保护动植物的良好风俗。印度教还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印度经常因为环保问题取消一些建设项目,因为在印度人看来,“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最终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印度教徒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是婆罗门僧侣而非国王。这种轻权势的观念与发达国家的民主观念有契合点,也为印度民主政治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印度的议会民主有利有弊,但民主政治容易适应现代化进程,不需要经历从威权政治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型的曲折而复杂的历程,无形中比别的国家少了许多风险。
邓小平说,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
中印之间虽有竞争,但这种竞争是以友好合作为前提的。正如中国驻印大使孙玉玺所言:它像是奥运会中的马拉松比赛,你追我赶、奋勇争先。两国在比赛中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甚至相互扶持、共同前进。当中印都冲过比赛终点,世界上2/5的人口将从两国的发展中获益。超过24亿的人民在12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创造的财富,将不可阻挡地牵引整个世界的发展。
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产出总和可能占全球的一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前助理国务卿英德弗尔斯曾撰文称:21世纪中叶,世界经济排名第一是中国,第二是美国,第三是印度,三者将左右全球发展。美国一位国会议员说,美国占世界人口5%,它要和世界95%的人打交道,其中20%是中国,印度是18%。这38%所代表的是:文明的深厚沉淀、高速成长的动力、丰富的发明创造、勤劳的生产者与服务者、第三世界的真诚朋友、世界大同的理想。
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中印关系有过一段精辟论述:“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2页)
今天中印大国崛起,验证了小平的这一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