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 驹
1950年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渡过琼州海峡,拉开了解放海南岛战役的序幕。
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1949年12月,从大陆溃逃的一部分国民党军队退到岛上,企图利用琼州海峡的天然屏障,长期固守,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国民党守军有陆军18个师,海军1个舰队50多艘军舰,空军4个大队45架飞机,共10万余人,这就是国民党海南岛防卫总司令薛岳吹嘘的“海陆空立体防线”。
为了解放海南岛,在党中央的部署下,第四野战军11万人的渡海作战兵团,从1949年底就在雷州半岛集中,进行精心细致的准备工作。
1950年早春,国民党海南岛防卫总司令薛岳既有些踌躇满志,又有些焦灼不安
薛岳不仅有10万余兵力,最使他得意的是手中有两张“王牌”:一是海军第三舰队,计有驱逐舰、护卫舰、驱潜舰、登陆艇、巡逻艇等舰艇50多艘;二是空军4个大队,即第一、第三、第五、第二十大队,有各种飞机40余架。
在海南防御作战会议上,他对部属说:“我们的防卫是立体化防御,有琼州海峡天险屏障,有海空军封锁海面,当是万无一失的。右宁头一役,共军全军覆灭,没有现代化渡海工具,没有海空军支援掩护,要想渡过比金门海域宽四五倍的琼州海峡,那是痴心妄想。”
薛岳的防卫部署是:以海空军封锁海面,对解放军海岸港口进行轰炸和炮击,破坏其进攻准备,同时加强海上巡逻,寻求在海上与解放军作战;在海岛北部正面及其两侧构筑野战工事、支撑点,设置水上障碍,当人民解放军进至滩头时,以海陆空协同与之决战;抓紧对岛上“土共”(指琼崖纵队)的“清剿”,使人民解放军失去内应。
然而此刻,他心里却感到不踏实。整个国民党政府连同他自己,毕竟已被人民解放军赶出了大陆。虽然他于1946年5月出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可是同共产党作战,却是连连败北,因此于次年5月被撤职,此后一直担任参军长之类的闲职。他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不好对付的,解放军在没有海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不也跨越了立体防御的长江天险吗?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打了个寒噤。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打起来,一切就好办了。薛岳心里想着,好像打了一剂强心针。以海南岛为起点,向东经万山群岛、台湾、金门、马祖和舟山群岛,正好组成一条折月型锁链,在这个锁链中,琼崖和台湾正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一旦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条锁链便是进攻大陆、卷土重来的跳板。
薛岳想到这里,几天来主持海南岛防御作战会议的紧张和疲劳,顿时一扫而光,他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
与此同时,在广州市东山区绿荫丛中的一幢别墅里,一位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正在发表讲话:“薛岳是国民党中的死硬派,指挥能力较强,对海南岛的守军有相当的控制能力。他是在我军去年解放广州前三日,即1949年10月11日逃离广州前往海口,于12月1日就任海南岛防卫总司令的。他将逃到岛上的残余各部进行整编,并有效地组织了岛上的防御……”
渡海进攻海南岛的作战会议正在这里举行,发表讲话的是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总是对自己的对手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既不低估对手,也不看低自己的实力。
邓华是1949年12月14日正式接受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任务的。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于l2月14日电令:由第十五兵团统一指挥第四十军(隶属第十二兵团)和第四十三军,并配属加农炮兵第二十八团、高射炮兵第一团,以及部分通讯兵、反坦克兵、工兵等,在长期坚持岛上武装斗争的琼崖纵队配合下,打下海南岛。
中央军委下达这项任务,无疑是对邓华寄予了厚望。1948年10月24日,福建前线第十兵团以三个半团渡海攻击金门岛,受到严重挫折,成为解放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损失。金门仅为福建省厦门一个近海小岛,面积是124平方公里,而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面积有322万平方公里,大陆与雷州半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宽度为30至50公里,夺取海南岛肯定比攻击金门困难得多。
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叶剑英通知邓华,由于政委赖传珠参加华南分局和广州军政委员会工作,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负责指挥肃清广东省境内和江西省南部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武装,并准备解放珠江口外的万山群岛,因此他俩都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到海南岛战役上。这样,指挥海南岛战役的重担便主要地落在邓华身上了。此时此刻,在他面前没有别的选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渡海作战不同于陆地作战,陆地作战打不好还可以整顿部队重来,渡海作战打不好就会全军覆没。这不仅对于邓华,对于整个人民解放军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
从那天开始,一个又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日夜困扰着邓华。
毛泽东主席电令说:“必须一次集中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三天以上的粮食,于敌前登陆。”
没有海军运输舰艇,更没有空军飞机用作空降,就连木船这种原始的渡海工具也非常缺少,比较大的渔船都被国民党军掳到海南岛去了,雷州半岛沿海渔民因受渔霸地主胁迫,大都驾船逃到不知名的海湾和近海小岛上去了。
几万人连同装备和弹药粮草,何以为渡?
1950年1月10日,毛泽东电示林彪:“请令邓(华)、赖(传珠)、洪(学智)不依靠北风而依靠改装机器的船这个方向去准备,由华南分局与广东军区用大力于几个月内装置几百个大海船的机器,争取于春夏两季内解决海南岛问题。”
用于改装数百艘大船的机器怎样筹措?国内没有,只有到香港去买,而广东省又拿不出所需外汇。于是,洪学智副司令员立即去武汉向四野总部和去北京向中央军委汇报,得到四野首长和朱德总司令、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的支持。紧接着由四野后勤部政委陈沂携带数百万银圆,以上海轮船公司老板名义去香港。此行能买到机器吗?即使能买到,短时期内能用之于实战吗?
借此时机,邓华搜集有关渡海登陆作战的资料:郑成功收复台湾、日军侵占海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在太平洋对日占岛屿登陆作战,以及金门之战失利的教训等等,邓华都研读了,虽然都有可参考借鉴之处,但都回答不了眼前的问题。
1950年l月下旬,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奉命从海南岛偷渡来到广州。1月25日,他向叶剑英和第十五兵团首长汇报了琼崖纵队3个部队兵力(约1万人)的部署,以及接应主力部队渡海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岛上国民党军的活动情况,希望大军尽快渡海。符振中还特别转达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冯白驹的建议——乘敌人防线不严密、军心混乱之机,先偷渡一批兵力,加强琼崖纵队的接应力量。
叶剑英、邓华等人认真倾听着,特别询问了他们偷渡海峡到达雷州半岛的经过。几双明亮的眼睛相对而视,就像沙漠中的旅人看到远方的绿洲。两个多月来的苦苦思索,似乎由此有了眉目。叶剑英、邓华和兵团其他领导人一致认为,冯白驹建议先派小股部队偷渡的方法是可取的,既为琼崖纵队增强了接应大军的实力,又为渡海解放海南岛打开了突破口。
邓华说:“小规模偷渡要乘坐木帆船,可以伪装成渔船,利用夜色黑暗和顺风顺流,一个晚上的航程就可到达。那里有琼崖纵队接应,若从海岛两侧敌人防御薄弱地段登陆,相信是可以成功的。”
1950年2月1日至2日,渡海作战会议便在广州市东山区这幢前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吴铁城的公馆里举行。除叶剑英和兵团主要领导人外,参加会议的还有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兼第四十军军长韩先楚,第四十军政委袁升平,第四十三军军长李作鹏、政委张池明,琼崖纵队副司令员马白山、参谋长符振中,第十五兵团司令部作战科长杨迪等人。
邓华向与会者宣布渡海作战的战役方针:分批偷渡与积极准备大规模强渡,两者并重进行。他要求第四十三军和第四十军各准备一个加强团,实施第一批小规模偷渡;所有部队抓紧海上练兵,把陆军变成海军陆战队。
邓华说,大举登陆的运载工具重点放在改装机帆船和购置登陆艇上,由于买发动机和登陆艇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要求5月底完成大举登陆准备工作,6月实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
随后,邓华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去电,汇报作战部署。
2月12日,毛泽东主席回电称:“2月10日10时电悉,同意四十三军以一个团先行渡海,其他部队陆续分批寻机渡海。”
善于站在战略高度俯视全局的毛泽东,立即肯定了这种偷渡作战的战略价值,他在回电中说:“此种办法如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岛。”
一场虚惊之后,人民解放军在没有海空军支持下,一批又一批地登上了海南岛
偷渡海南岛如同预期的那样顺利,但也出现了一场虚惊。
第四十军一个加强营的800人,分乘14只木帆船,于3月5日19时从雷州半岛上的徐闻县西南的灯楼角启航,一路顺风顺流。上半夜,这个营先后发来两个电报,第一个称“风向好,航速快”,第二个说“前进了200里”。参谋们在地图上计算里程,按这样的速度前进,拂晓前即可在海南岛登陆。突然,又收到一份电报说“风停,船行很慢”,军部立即去电要求“全力划桨前行”。
邓华司令员、韩先楚军长都守候在电台旁,等待进一步的消息。
一直到第二天上午11时,偷渡营发报说:“发现敌机和敌舰。”此后,联系就中断了,兵团和军部几次电询琼崖纵队,答复是:“情况不明。”有的同志伏在收音机旁,想从国民党的广播中找到有关偷渡部队的消息,但却一无所获。
三天三夜,邓华、韩先楚焦虑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揪心,真是揪心!偷渡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几百人的安危,而且将影响整个战役部署和全军渡海作战的信心。
突然,琼崖纵队于3月8日发来电报称,偷渡部队已于6日14时在白马井登陆,并同接应的琼纵部队会合。偷渡营未能继续发报,是因为电台在船上被水浸坏了。原来,偷渡营船队离登陆点还有10多里时,被敌机和敌舰发现,勇士们一边用枪炮还击敌人,一边沉着地划船、补漏、戽水,冒着敌人的炮火破浪前进,终于到达海岸,强行登陆,迅速与琼纵接应部队会师。
紧接着,3月10日13时,第四十三军一个加强营1007人,分乘21只木帆船,从雷州半岛东侧的伯洲岛启航,经20小时航行(航程约360里),与大风大浪搏斗近10个小时,于11日9时在海南岛东北部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登陆,下午与琼崖纵队接应部队会师,随即突破敌重兵围追阻击,胜利到达琼崖纵队根据地。
3月12日,邓华报请叶剑英同意后,立即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十五兵团和广东省军区名义,向首次跨海的登陆部队发出嘉奖电,电文说:
“你们以大无畏的勇敢坚决精神,战胜了天险海洋,并在敌前强行登陆,取得了大军与琼崖人民武装第一次的胜利会师,开创了我军渡海登陆的首次光荣范例。”
与此同时,第四十军的一个团于3月6日晚从北海市启航,偷袭涠洲岛成功,缴获300多艘多桅多帆的大木船,为大规模海上练兵和大军渡海提供了急需的运载工具。有意思的是,该团用十轮大卡车上的发动机装备成的“土炮艇”参战,击伤了敌舰“海硕号”。当时,第四十三军的一位副排长鲁湘云率7名战士乘木帆船在海上训练时,与敌舰遭遇,在距敌五六十米的距离向敌舰猛烈开火,居然打得敌舰狼狈逃窜。
3月26日,第四十军一个加强团2937名勇士,乘81只帆船在海南岛澄迈、玉抱港一线强行登陆成功;4天后,第四十三军一个加强团3751人,乘木船88艘在海口附近的铺前港胜利登陆。
大举渡海进攻的时机成熟了。邓华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作出决断:运载工具可以不依靠改装机器的船,以木帆船为主,提前实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
事实上,买机器、买船的事也落空了。兵团和地方政府在广州收集了百余台发动机送到前方,但由于太陈旧、马力小,不能使用;同时修理了12艘登陆艇送往前方,也都坏在送去的途中。陈沂等人到香港、澳门本来要买发动机和船,但只买到防晕药、罗盘针、救生圈,根本没有见到登陆艇。
于是,我军自力更生,将十轮卡车上的发动机拆下来装在木帆船上,没想到还很顶用,木帆船成为了“土炮艇”和指挥船。第四十军有50多艘,第四十三军有70多艘。
琼州海峡的气象特点是,从农历正月到清明,多东风和北风,对木帆船南渡最为有利;过了清明,风向变化较大,时东时西,但对南渡来说,仍有东风可资利用;但是一过谷雨,则转为南风,逆风渡海,十分困难,因此时间十分紧迫。
邓华于4月10日在徐闻赤坎兵团前线指挥所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宣布:决定在4月20日(谷雨)前,主力大举渡海登陆作战,各渡海部队必须立即完成渡海登陆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这比原定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
我军用帆船渡海,突破敌人的立体化防御,胜利解放海南岛,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
1950年4月16日,是邓华最后确定两个军主力大举南渡作战的日子。
偏巧这日天气变幻无常,早上琼州海峡上空东风阵阵,中午转为东南风,下午2时,右侧临高角方向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随即刮起了猛烈的西南风。从预定启渡点到预定登陆点,正是顶头风!
顶着这样的逆风启航,用不着薛岳的飞机兵舰出动,也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然而,这个时间的确定,是全军上下三个多月来观潮测海的结果。
为了精确测定登陆时间,大家四处搜集海洋知识和海战资料,就连旧书摊上清朝海军提督的《航海手册》和《潮汐表》也寻来作参考。自兵团以下到营以上各级都成立了气象水文组,拜老渔民、老船工为师,研究掌握海峡风向、潮汐和水流的规律,并且逐日将分析测试的情况、数据,上报军和兵团“前指”。
4月16日17时,是最后认定的启航和紧接着登陆的最佳时间。这日黄昏是琼州海峡北岸晚潮的高峰时节,这时从雷州半岛港口启航,船只可以随着退潮而增加前进的航速,使船只迅速驶离港口;17日拂晓前,琼州海峡南部开始早潮,船只可以随着涨潮的潮水而加速驶抵登陆场。预测这日晚间的风向为东北风(偏东),从启渡场到登陆地带正是顺风顺流。
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在赤坎兵团前线指挥所作战室里,空气像凝固了似的。来自第十四军启渡场灯楼角和第四十三军启渡场鲤鱼港的电报,正搁在司令员的案头,两份电报都是报告当前西南风猛烈,海面巨浪汹涌。邓华眉头紧锁,参谋送上来的电报,他只是瞥了一眼,他已从窗外撕心裂肺般翻卷的风向标感知到海面的情况了。他时不时朝窗外望望,看看风是不是停了,风向是不是变了。
“启渡时间的确定,是经过认真细致反复研究的。”作战科长杨迪打破眼前的沉默。
“根据我们所作的气象记录,10天前和18天前,也是上午东风拂面,中午转东南风,午后刮起了猛烈的西南风,傍晚却出人意外地吹东北风。”司令员淡淡回答:“应当不会有误吧!”话语中流露出不确切的担心,天有不测风云嘛!
“回电两军,部队暂不登船,整装待发。”邓华接着命令道。
忽然,从“前指”传出了京剧的乐声。
随着西皮摇板的流动,有人唱道:“父女们打渔在河下,家贫哪怕人笑咱,桂英儿掌稳舵父把网撤……”
邓华司令员的手摇留声机转动起来了,现在正放唱马连良的《打渔杀家》。
他坐在一张靠椅上,两眼微微闭着,身子一动也不动。
他实在太疲倦了,几个月来一直思虑着渡海作战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没有安稳地睡好过,他实在太紧张了,海南岛战役那一个又一个使人困扰的问题,不知消耗了他多少脑汁。而眼前的气象情况又使他大大地揪心,那狂暴的西南风,就像在他的脑子里肆虐……
他真的很需要调换一下心境,哪怕只是一会儿也行。
这架手摇留声机跟随他多年,即便是在前线指挥作战,他也要让警卫员带上它,战斗的间隙让留声机的唱盘旋转,京剧的乐声响起,或悠扬,或洒脱,或明丽,或苍劲,或婉转,或哀怨,或激越,或悲壮,他的心绪随京剧的动人旋律流转,有时还随口哼上几句,于是绷得紧紧的神经松弛了,极度的疲劳消除了。
一曲终了,邓华定了定神,抬眼望望窗外——嗬,奇迹出现了!呼啸的西南风过去了,红绸子制作的风向标正依着东北方向飘动。
邓华眼里闪着亮光,不由得惊呼道:“真是天助我也!”
4月16日19时30分——历史记住了这个时刻,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在世界的东方,在南中国海的北部出现了!
第四十军6个团在韩先楚副司令员兼军长的率领下,第四十三军两个团在龙书金副军长率领下,分乘500多艘木帆船和少数机帆船,从雷州半岛南端各港湾启航。
按照兵团“前指”的统一部署,先期偷渡过海的近一个师的兵力和琼崖纵队主力,正向海南岛北部海岸运动,准备接应大军登陆。
启航船队采取横宽纵短的编队形式正面登陆,不进行换乘,也不依靠后援——这种编队航行模式恰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对日占岛屿进攻的样式相反。这是自身没有海空军支援,以木帆船队去进攻敌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的独特的最佳战斗编成,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话说国民党海南岛防卫总司令薛岳,在人民解放军多批偷渡成功后,立即停止对琼崖纵队的围剿,重新部署兵力,全力加强正面防线。他一面将战役机动部队五六个师向加积、海口两侧集结,一面从台湾将太平舰,从珠江口将溪口号和中新号等舰艇增调至秀英港,令海空军集中力量于海峡日夜巡逻,在解放军可能登陆的港外加强警戒。
4月16日夜,薛岳向他的所部发出密电:“今晚北面共军电台活动频繁,各据点务必注意,不可轻心。”
16日23时许,渡海大军船队与敌机敌舰交火。装备五七战防炮、山炮的“土炮艇”迎战敌舰,我军按照3艘“土炮艇”打1艘敌舰的编队,从正面和两侧攻击;主力船队一面阻击敢于闯来的敌舰,一面冒着敌人的炮火破浪前进。经过彻夜海战,两军船队于17日凌晨3时至7时,突破敌军立体防御体系,分别在海南岛正面的临高角、博铺港、雷公岛、玉抱港、才芳岭一线强行登陆。两军“土炮艇”和其他护航船队,不仅掩护了主力横渡海峡,还击沉敌舰1艘、击伤敌舰2艘。在与敌旗舰“太平号”的战斗中,击毙了敌海军第二舰队司令王恩华。
登陆大军迅速与接应部队会师后,立刻向纵深发动进攻。
17日晚,薛岳调集所有战役机动部队约5个半师的兵力,于18日由海口、加积乘500辆汽车驰援澄迈。首先对付威胁其海口正面的第四十三军登陆部队,企图乘登陆部队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歼灭于近海地区。
兵团“前指”司令员邓华于19日16时令两军迅速靠拢,与蒋军决战。至20日夜,第四十三军主力对内在黄竹、美亭包围了敌人两个团,对外又抗击敌人5个师的进攻,处于两面作战的极端困境,苦战一昼夜,坚决顶住了敌人的进攻。此时,邓华急令第四十三军克服一切困难,坚守阵地,紧紧吸住敌人;同时令第四十军战胜疲劳,连续作战,迅速向美亭出援。
第四十三军终于在21日10时将黄竹之敌1个团部5个连全部歼灭,但美亭之敌1个师部和1个团则仍在包围中,而对外抗击敌援兵战斗也异常惨烈,形势仍然险恶。强将手下无弱兵,扼守风门岭之第四十三军的1个连,接连击退了敌5个营13次陆空联合的轮番冲击,该连仅剩下13名伤员,仍然坚决守住了阵地。
21日17时,韩先楚率第四十军进至美亭东西两侧,与第四十三军形成对敌合围态势。22日,两军协同,击破敌1个军和2个师的抵抗,歼其一部,同时全歼美亭突围之敌,乘胜向海口进逼,23日8时解放海口市。
24日凌晨1时至4时,第四十三军指挥所率5个团也顺利登陆,进一步增强了进攻力量。
美亭决战之后,薛岳见大势已去,害怕全军覆灭,于22日下达了总撤退命令,他本人则于22日18时乘飞机逃往台湾。
邓华于24日向两军发出分东、西、中三路猛烈追歼逃敌的命令。4月30日,两军追至天涯海角,解放海南全岛,胜利结束海南岛战役。
整个战役共歼国民党军51148人,其中毙伤俘敌33148人,收容溃散之敌18000人。解放军方面伤亡损失仅为4611名,两军伤亡比例为11∶1。
这次战役,为人民解放军开创了胜利渡海作战先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