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热”与“史学冷”

2007-10-31 06:09
文史春秋 2007年10期
关键词:史学国学历史

夫 之

时下什么最热?

依笔者愚见,除了股市就数国学了。股市有多热,只需瞥一眼K线图就一目了然。可这“国学热”,热到什么程度,还真没有一个能够准确表述的标准。好在6月份武汉大学文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开设“乾元国学讲堂”,每月利用周末集中授课2天,共180个学时,学制一年,学费、资料费共计2.8万元。这可给学国学创造了一个价格标准,即每人每天1000多元,用这一价格与当今社会上所办的各种“班”的收费标准相比毫无疑问是最贵的,称其为“天价”国学班,名副其实。如此看来,这国学的热度较之股市竟毫不逊色。

何谓国学?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准确的定义。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这便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和宽泛性全都概括了进去。这一定义理应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简而言之,国学讲的是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和学术。国学的内容包括哲学(包括宗教)、史学、文学(包括艺术)、政治经济学(包括军事)、科学技术学(包括天文、算学、地理、医学、农学、工艺等)。

然而,由于受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历史无用论”的影响,“国学热”的兴起,似乎并没有能够带来史学热。这种情况是极不正常的。有学者分析,当今社会上兴起的所谓“国学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经典热”,即中国文化名著热。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国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经典便是其中的精华。在现代国学教育中只讲经典不讲历史是不可想像的,“经典热”而史学不热同样是难以想像的。经典与历史密不可分,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典灿若繁星,把历史装扮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而历史则将一部部经典珍珠般地镶嵌在时空隧道的穹隆顶上,供人们瞻仰膜拜。

早在2000多年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形成了有名的“诸子百家”。今天我们所学的许多经典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并且无不烙着历史的印记。比如《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其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其内容不仅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社会实践活动,书中既记言又载行,尤其是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长达14年之久。这些活动,全都被收入书中。再如《史记》,虽说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但却是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记载,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之大全。

历史记录着人类发展的规律,学习经典处处离不开历史。有学者说“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建立在这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的”。这话很有道理。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而历史则是经典的载体。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学经典必须先学好历史。也不知道如今到处兴起的国学班究竟开不开历史课?就拿前边提到的“天价”国学班来说,主要讲授《庄子》、《周易》、《道德经》等,却不知是否有春秋战国史、秦史、汉史这几门课程。要知道这几种经典,大多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个年代里,社会动荡,诸侯并起,各诸侯国都想通过礼贤下士,招纳贤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则纷纷研究治国安邦之策,于是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历史在这里向我们展示出中华文明最为辉煌灿烂的发展进程,在这期间所形成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我以为现代国学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割断历史,一定要紧密结合历史的发展,选取每一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规范地而不是随意地,准确地而不是哗众取宠地,完整地而不是断章取义地,连贯地而不是断断续续地,把国学的精粹、国学的精神、国学的要旨原原本本,真实无误地传授给社会大众。

国学集中地体现在经史子集中,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发展国学,有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历史背景和文化多元化的现代国际背景。而史学则能够为人们了解现实和预测未来提供必要的历史知识,使人们认清人类历史和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学史可以益人心智,智慧人生,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纵览宇内云卷云舒,尽阅世间悲欢离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国学热史学亦应热,现在所缺的只是类似央视“百家讲坛”那样的一个杠杆。

我们期待着“历史无用论”的终结和史学热的兴起。

猜你喜欢
史学国学历史
“垂”改成“掉”,好不好?
新历史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