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2007-09-10 00:00张晓梅
消费导刊 2007年2期
关键词:实效性对策教学

张晓梅

[摘 要]高校“两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当前,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两课”教学要想切实增强实效性,必须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两课”教师素质,开展实践教学。

[关键词]“两课”教学 实效性 对策

高等学校开设的“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两课”教学质量的优劣对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具有重大影响。“两课”教学应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切实发挥“两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两课”教师,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出下面几点对策。

一、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是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和基础

要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两课”教学的生命力,教师必须面向现实,贴近时代,不断地改进和充实教学内容。具体地说应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改进教学内容,突出时代特征。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充实新观点、新材料、新内容,使教学的内容更贴近新时代,更具有新气息。第二,突出重点难点,不回避热点问题。当前,“两课”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不能有效、深刻地解释社会生活中一些与主流思想理论不合拍的现象与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回答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困惑与偏差。因此,“两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密切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精练教学内容,不回避学生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科学的理论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是非,正确认识社会现状和改革开放遇到的困难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第三,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目前“两课”教材内容多基本原理和系统理论,少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只有真正解决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问题,“两课”教学才有实效。针对此现状,“两课”教师要根据社会实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到理论知识同大学生切身利益和关心的问题的最佳结合切入点,并增加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中生动、鲜活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解决,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新鲜感、时代感,更好地吸引学生,增强教学效果。除以上所列三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还要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将教材与原著结合起来,运用原著丰富教材,增强授课的理论深度;二是将教材与党的重要文件结合起来,运用文件的新精神提升教材,引导学生把知识、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三是将教材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突出刚刚发生或发生不久的重大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讲授,并力求从理论到实际的结合上做出有说服力的解答。

二、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两课”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特殊性。灌输的教学方法一直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就“两课”教学而言,理论灌输是必要的、基本的方法,任何理论教学都包含灌输的层面。但是,在“两课”教学中,绝不能将理论灌输简单等同于封闭式的“注入式”教育,而要不断转换灌输理念,即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为开放启发式和双向互动式的灌输模式。不断更新灌输手段,即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校园网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实现思想理论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灌输方式,即除了课堂教学要引入讨论式、辩论式、答疑式、启发式等双向交流的形式外,还要注重课内课外的结合,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参观访问、考察研究社会问题、参加社会公益行动等。除以上科学运用灌输这一基本教学方法外,在“两课”教学中,要注重“四个结合”。一是系统讲授与专题讲授相结合。即除了正常教学活动外,可请一些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巩固与加强教育成果。二是传统教学与电化教学相结合,增强“两课”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感染性。三是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四是课堂讲授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充分开启学生心智,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三、提高“两课”教师素质是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因素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作为一名高校“两课”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成才;既要教给学生切实过硬的本领,更要教给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等素质,因此说高校“两课”教师担负着塑造人的灵魂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两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两课”教师必须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刻关注国家的方针和当今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以科学的解释。这就要求作为一名“两课”教师既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唯此才能以期在教学活动中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第二,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并重。一方面,教师要有强大的知识功底,针对“两课”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既精通课本,吃透教材,又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了解经济、法律、历史、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知识丰富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注重能力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组织课堂能力,科研能力等。第三,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高尚健全的人格魅力。教师良好的职业修养和高尚健全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以及对学生的无限热爱。教师只有以自己公正、正直、诚实、善良等品质影响学生,使学生信服你,进而乐于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

四、开展实践教学是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两课”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讲授,未能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弱化了“两课”教育的实际功效和辐射功能。而“两课”的生命力和实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程度,结合得越紧密,理论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就越能显现。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两课”教学要不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学生眼观、耳听、动手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接触社会的能力,了解社会的能力以及应用课堂知识的能力。加强高校“两课”教学实践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但是,当前高校“两课”实践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经费有限、合理的实践教学时间不好协调等,因此,在选择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时,应选择切实可行,实施起来难度较小的方式。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实践教学的形式可归纳为主要几种:组织观看影像资料,这种方式简便易行,各门“两课”课程都可以采用;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结合各门“两课”课程的不同内容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时事性与学术性较强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外出考察学习,“两课”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内,应由课堂走出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用书本知识来解读实际问题。同时,“两课”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的模范窗口、公私企业等,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使“两课”教学走出课堂教学的局限,调动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艳,徐庆官:“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戴秀丽:“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中国林业教育》2004年第2期。

[3]朱春英:“如何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实效性对策教学
诊错因 知对策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对策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