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良 葛进平 王 颖 王蓉晖
[摘 要]衡量中学生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具体可从文化消费总额和文化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展开,经过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中学生文化消费与家庭收入显著相关,城乡差距大;文化消费对中学生知识来源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农村 青少年 文化消费
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浙江省农村青少年大众文化接触及影响实证研究”课题组对浙江省范围内对青少年的文化消费状况作了抽样调查。收入及消费调查属于敏感内容,取得准确资料的难度大。由于小学生对家庭经济情况知道不多,我们仅对中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即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劳动为载体的精神的获取行为。衡量中学生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文化消费总额,即用货币表示的某时期内文化消费的总和,它能体现学生文化消费的总体能力;二是文化消费结构,即各种文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状况,它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学生的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一、中学生文化消费与家庭收入显著相关,城乡差距大
问卷中有一问题是,“你一个月可以自由支配的钱有多少元,其中花在吃饭上的钱有多少元”。我们认为对于青年来说,“一个月可自由支配的钱”是学生人均月消费总额,“吃饭的钱”是最主要的基本生活开支,剩余的钱就是月均文化消费总额。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5141名中学生,人均月消费总额为262元,其中153元用于基本生活开支,月均文化消费总额为109元,文化消费支出约占消费总支出的42%。我们进而将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包括性别、户籍、年级、家庭月收入、家庭成员有否在文化部门工作、是否住校、父亲学历、母亲学历以及学习成绩等作为变量,对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与他们的文化消费总额进行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发现:上述9项影响因素中正相关的有7项,其中显著正相关4项;负相关2项,且均为显著负相关。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且双尾检验的条件下,显著正相关的4个影响因素对文化消费影响按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年级(R=0.343)、家庭月收入(R=0.272)、户籍(R=0.187)、父亲学历(R=0.157),而性别、母亲学历和学习成绩3项对学生文化消费影响不显著;同时,显著负相关的两个影响因素分别为是否住校(R= -0.258)和家庭成员有否在文化部门工作(R= -0.184)。
首先看年级因素。一般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希望获取除科学文化知识以外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花在文娱消费方面的支出必然会增加。本次调查中,初中生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为65元/月,高中生为139元/月,职高和中专生为167元/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职高生、中专生的闲暇时间比高中生多,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加文娱活动,所以他们的文化消费也更高。
其次看收入因素。家庭的富裕程度对孩子的文化消费支出有直接影响,家庭收入越高,子女可自由支配的钱必然越多,而学生的基本生活开支弹性较小,精神消费的弹性却很大,因而家庭越富裕的学生文化消费开支就越大,这可从表20得到验证。
由上表可知,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中学生的月均基本生活开支和文化消费总额均呈上升趋势,但月均文化消费总额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月均基本生活开支,文化消费总额在所有消费总额中的占比随着收入增加由32%上升到53%,可见精神消费弹性大于生活开支弹性。
再看户籍因素。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的中学生文化消费能力明显不同,农村中学生的月均文化消费总额为98元,城镇学生月均文化消费总额为137元,比农村中学生高40%左右。其中原因很多,主要有三点:一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城镇户口的中学生家庭收入平均介于2000元~3000元之间,农村户口中学生家庭收入平均介于1000元~2000元之间,这符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根据2004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省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431元,上文已讨论过,家庭收入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文化消费额。二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较大,主要包括父亲学历和是否有家人在文化部门工作两方面,这两点也是影响学生文化消费支出的显著因素。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父亲的平均学历是初中,而城镇学生父亲的平均学历是高中,一般而言,父亲学历越高,他们越愿意也越有能力支持孩子的文化消费。此外,那些家里有人在文化部门工作的学生,因受家庭环境影响,他们对文化方面的信息关注较多,对文娱更感兴趣,所以他们会比其他学生花更多的钱用于文化消费。在调查的所有中学生中,只有不到20%的学生家里有人在文化部门工作,这些中学生的月均文化消费总额是其他学生的1.3倍。三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落后于城镇,以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为例,2003年杭州市区藏书652万册、温州市区藏书102万册,藏书50万册以上的城市有宁波、嘉兴和绍兴,还有43个市县藏书量在1050万册之间,剩下将近一半的县级单位藏书均在10万册以下。另外,省内农村的剧场和影剧院数量也远远少于城镇,全省农村的文化站、集镇文化中心和农村文化专业户数量在全国农村中占比也很小。
最后看住校因素。住校生显然比不住校学生的文化消费支出要多,总体而言,住校生月均文化消费总额为132元,非住校生月均文化消费总额只有82元,原因是非住校生有很多隐性开支,如他们可以在家里上网而不用去网吧,他们可用家里的固定电话与别人联系从而通信费相应减少等,这些隐性开支由家里直接承担,所以非住校生每月可自由支配的零用钱也必然少于住校生。
综上所述,我省青少年的文化消费虽然占比不低,但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学生的文化消费支出比农村学生高40%左右,这是由农村学生学习条件不如城镇学生这一客观原因造成的。
二、文化消费对中学生知识来源无显著影响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十分关注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年知识的影响。为了便于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进行实名调查。调查问卷分教师、学生两类。学生问卷主要调查学生的大众传播媒介接触与影响,以及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和家庭情况。教师问卷的主要内容是,由被调查班级的班主任,分别列出班级学生中家庭经济条件最好和最差的5个同学的姓名。
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班主任列出的班级学生姓名,将这些数据分为两类,家庭经济好、差,以此为因变量。
我们从学生问卷中选取29个自变量。自变量分四类,分别是二分变量6个:年级(高中、初中),性别(男、女),户籍(农村、城镇),家庭住地(非县城、县城),家庭成员和亲戚中有没有在电视台、电台、报社、广告、出版等文化部门工作(有、没有),是否住校(是、否)。多分类有序变量3个:家庭月收入(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你认为你家的生活水平跟同学相比(很好、较好、一般、较差),你认为自己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优、良、中等、差、其他)。多分类无序变量2个:看报纸和杂志的第一目的(增长知识、娱乐和游戏、满足情感需要、获取信息、消磨时间、增加与同学交流的内容、其他),看电视的第一目的(同报纸和杂志)。连续变量18个:家庭常住人口数,一个月可以自由支配的钱,近一年里离开本县的次数,父亲的受教育年限,母亲的受教育年限,平均每天听广播多少分钟,家有电视机台数,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看电视多少分钟,家有电脑台数,平均每天上网多少分钟,互联网上的内容信任度,家庭订有报刊数,给你订的报刊数,平均每天看报纸和杂志多少分钟,近一年你到电影院或录像厅看电影次数,近一年你看过多少本碟片,大众传播媒介和非大众传播媒介(5个人物和5个事件中从大众传播媒体和非大众传播媒体获得最多的个数,同一个学生大众媒体和非大众媒体之和≤10,大众传播媒介、非大众传播媒介的界定同前述)。
按照这些变量进行数据选择,中学生中共有217个完整记录,其中家庭经济好差分别为125人和92人,好的125人中农村72人,城镇53人,差的92人中农村76人,城镇16人。使用SPSSV13进行Logistic Regression全部进入,判定系数达到0.702,预测正确率高达90.3%。这样的结果是理想的。
使用逐步回归的过程表明,经过23次回归,最后保留的自变量有6个,分别是“家庭月收入”、“家庭成员和亲戚中有没有在电视台、电台、报社、广告、出版等文化部门工作的”、“家有电视机台数”、“平均每天上网多少分钟”、“你认为你家的生活水平在同学中的水平”、“非大众传播媒介”。这样的结果说明来自于班主任的数据(因变量)与来自于学生的数据(自变量)是吻合的。上述前5个变量都直接反映了家庭的经济状况。最后保留的6个自变量同因变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但这6个变量同中学生的“知识”都没有关系,而“非大众传播媒介”表明浙江中学生经济状况同获取知识的途径是老师、同学、父母的关系紧密。
被剔除的自变量依次为“看报纸和杂志的第一目的”、“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看电视多少分钟”、“户籍”、“近一年你到电影院或录像厅看电影次数”、“大众媒介”、“你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上的水平”、“给你订的报刊数”、“家有电脑台数”、“家庭常住人数”、“一个月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年级”、“是否住校”、“母亲的受教育年限”、“家庭订有报刊数”、“看电视的第一目的”、“性别”、“近一年你看过多少本碟片”、“平均每天听广播多少分钟”、“近一年里离开本县的次数”、“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平均每天看报纸和杂志多少分钟”、“互联网上的内容信任度”、“家庭住地”。由此可见,被剔除自变量的先后次序,无明显的规律,媒介接触、媒介影响和基本指标交替出现。这就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对中学生的知识来源无直接关系。
本文受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浙江农村青少年大众文化接触及影响实证研究》(课题编号:05BG066)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