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品荣
由于中国金融服务业在市场准入上存在许多限制,市场结构表现为垄断特征,充分竞争环境尚未形成,因此如果进行横向比较,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无论是在实力还是在规模上都有很大差距,这说明中国金融服务业内部的微观主体依然缺乏竞争优势,因而影响了中国金融服务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30年,金融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金融服务业在自身规模、结构、效率和竞争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提供金融产品、金融技术和相关服务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服务为主体、其他相关金融服务为补充的、相对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纵向比较,完全可以说,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很快,实力明显增强。从金融服务业与整个服务业平均水平的对比也可以发现,中国金融服务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国金融服务业在市场准入上存在许多限制,市场结构表现为垄断特征,充分竞争环境尚未形成,因此如果进行横向比较,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无论是在实力还是在规模上都有很大差距,这说明中国金融服务业内部的微观主体依然缺乏竞争优势,因而影响了中国金融服务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三十年金融开放,影响几何
金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人类社会已步入一个高度货币化的社会,几乎所有的资源配置和社会交易都离不开货币。可以设想,如果以配置货币资源为主的金融业出现混乱,整个国家的社会交易自然会受到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因此,金融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在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保险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产业。
三十年来,外资银行及国际保险巨头涌入中国,对中国金融产业影响如何呢?长期看,是机遇大于挑战;短期看,挑战大于机遇。
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分析,机遇有五:
机遇之一,凭借发达国家培育金融市场的经验,中国可以少走弯路,少付代价,迅速缩小差距。中国的金融市场发育较迟,行业的状况是条块分割,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残缺不全,效率低下。人为地分割A股、B股,时至今日还没有建立起黄金市场,低水平、低效率地铺摊子。光凭自己有限的理论准备和有限市场对外开放,不足以使金融市场迅速培育起来。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中国通过与外资银行合作,使外资公司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向国内公司“溢出”,从而迅速地培育起符合国际规范的金融市场。
机遇之二,拓展中国的金融业务。外资银行大举涉足中国市场的同时,带来大量的金融品种,如外资保险机构开办的物价指数定期保险、失业保险、信用生命保险、高风险保险,让国人大开眼界,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这样,中国的金融业务将从国内业务扩大到国际业务,金融服务范围从金融业和金融业之间扩大到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之间,扩大到非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之间,市场的拓展效应使利润增长点多了,分散金融风险的渠道宽了。从积极的意义上看,未尝不是件好事。
当前国际金融业呈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传统的银行机构已经转变为新的金融服务企业——包括机构性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从事新的金融业务;
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和保险公司与银行展开了激烈竞争;
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日益密切,相互渗透。如保险公司为了保费收入达到增值的目的,投资于证券业,实际上,金融服务业已日益融合,银行和非银行的差别也愈来愈模糊。
机遇之三,更有利于金融体制向现代金融体制转变。虽然中国银行正商业化,但目前的商业银行不商业,行政干预太多,突出的便是银行信贷规模、信贷条件、信贷利率缺乏自主权、与国际接轨后,中国金融改革不再是传统体制的要求,而是世界规则的共同要求,这样,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就由内生性改革转变为外生性改革,中国金融业真正从传统的体制过渡到现代金融新体制。
机遇之四,促使中国金融业提高服务水平。金融服务,以人为本。银行出售的是服务,服务质量是关系银行生存、发展之本。国外银行注重服务理念,宾至如归,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所谓“优质服务”黯然失色。通过与外资银行深层次合作,将服务理念引入国内银行,从而有利于提升中国金融业的服务水平。
机遇之五,有利于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金融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要么是空白,要么是不符合国际运作惯例,不利于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公平竞争,在市场准入上限制民营银行。改革30年,通过修改法律框架,打破市场壁垒,不仅给外资银行国民待遇,而且民营银行享受与国有商业银行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
中外相比:三大差距
以1992年友邦公司进入上海为例,看一下改革开放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机遇。1992-1997年,上海寿险业务平均增长率达到59.6%,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2年上海人均寿险费为43元,1997年升至444元,而此项的全国平均水平仅为25元;从产险、寿险的比重来看,1995年上海寿险比重为39%,1996年提高到49.8%,仅一年时间就基本达到寿险与产险平分秋色的水平。
再从业务品种来看,美国友邦公司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带来了个人寿险商品,其保险期限、范围、程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都是金融市场开放后带来的,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推广作用。
那么,与国外相比,中国金融业差在哪里呢?
差在金融品种上。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还停留在存贷结算汇率业务上,经营的是传统金融产品专卖店,而国外已是现代金融超市。
差在科技含量上。外资金融机构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能,已经发展成为电子化银行、无纸银行、手机银行、全能银行,开通手机即进入银行系统,中国的不少银行还是钢筋水泥凝固在那里,储蓄所人满为患。所谓的电子化银行、手机银行有名无实。
差在服务质量上。国外的金融服务,以人为本,让每位客户感觉到宾至如归,享受到温馨、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但中国的银行缺乏人情服务,衙门作风仍在。门口蹲着两个大狮子,极似检察院、反贪局、法院;进入储蓄所,大沿帽、警棍盯着你,这和狱警、法警有何区别?国外也有保安,但笑容可掬,西装革履,将武器别在里面,管理上内紧外松,我们是外紧内松。在西方国家,业务结束后双方握手拥抱一下,内地是设立隔离区,将银行与客户隔离开来。再有,营业员冷冰冰的面孔,让人弄不清市场经济下究竟谁是“上帝”?
东南亚金融危机:三大教训
不注意改善差距,危机会随之袭来。今年正好是亚洲金融危机十年。回望1997年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意蕴颇深。10年前,危机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其波及之广、速度之快、破坏之深,令全球为之震惊。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现代金融的风险:
其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人民资产大为缩水。1997年3月2日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由泰国引起的金融动荡一直蔓延到亚洲的北部乃至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日本、中国香港、韩国均受重创,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亚洲人民多年来创造的财富纷纷贬值,欧美国家利用亚洲货币贬值、股市狂泻的时机,纷纷兼并亚洲企业,购买不动产,以其1%的代价轻易获取了百分之几百的财产。
其二,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由于银行倒闭,金融业崩溃,导致经济瘫痪。经济衰退,激化了国内的矛盾。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秩序混乱。
其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国家政权不再稳定。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导致人们对政府信任度下降。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于是,泰国的政府被推翻了,印度尼西亚的政府被推翻了,日本桥本龙太郎下台了,俄罗斯一年之内换了六届总理。政治不稳定,破坏了亚洲经济增长的良好环境。此前,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就在于政治经济环境稳定,后来由于金融危机破坏了这种稳定,引发社会波动,差点危及到各国的国家安全。
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从世界经济史来看,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债权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到衍生品市场,大约经历了200年的历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是200年前由24名商人在曼哈顿南段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一份定期交换各州政府发行的债券协议开始的,过了25年才成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理事会,1863年成立纽约证券交易所,之后又发展起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期货市场,战后又发展了衍生品市场,因此,每种市场、每种机制和制度工具,都是千万人在经济实践中根据活动的需要而协议采取的,并通过千万人的实践才逐步形成共同的制度、机制和工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运行、监管的制度与规则。
东亚发展中国家在短短20—30年间,不可能完成发达国家两百多年所完成的事,也不可能通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让各类市场形式、机制、制度工具依序发育、成熟,而是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同时出台。当经济货币化的进程尚未完成时就已开始证券化,证券制度还未发育成熟甚至有关运行规则还未确定时又出台了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这一切导致各种市场、机制、制度工具不能不带有不同程度的夹生性。正是由于这些制度性弱点,构成了“赶超型”经济所固有的先天性不足。同时,后天又过度利用境外短期资金,而不是先贸易、后投资;先实业后金融;先关税,后非关税;先经常项目,后资本项目。过度、过滥、妄用金融手段,势必招致风险。
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在完全融入经济全球化之前,建立健全的微观金融竞争体制、完善市场性宏观金融调控机制就显得刻不容缓。如前所述,从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看,很难说我们已经做好准备,更不用说做好资本市场开放的准备。金融全球化要求商业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垂直的报告路线和矩阵式的管理,对中资银行经营体制将带来重大冲击和挑战。目前,中资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国家政策的保护,市场竞争的观念并没有多大改观,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优势并没有形成。
六大挑战:无法回避
说到底,是经验不足,管理滞后,技术落后。改革30年后,中外金融机构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中国金融机构能看到与别国发展的差距,通过与外资机构的合作,改善金融服务,这不正是新机遇吗?然而,从另一方面分析,短期看,却是挑战大于机遇。
挑战之一,是体制上的摩擦。金融体制由传统的体制转变为现代金融体制,由此而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关键是健全管理体制。
挑战之二,是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改革30年,国内银行的存款大战已很激烈;改革30年后,外资银行以其服务优势争夺客户,挤占存贷市场,使银行竞争空前激烈。对国内银行来说,别无他途,只有抓紧建立起多样化的服务体系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与之竞争。
挑战之三,加大了金融风险。目前中国的金融业还是以政府保护为主,对外开放,给国内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假钞、假汇票、国际欺诈随之进来,中国必须加快完善自身的金融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挑战之四,国内缺乏国际金融人才。如在保险行业,许多公司招收了没有保险基本知识的营销人员,经过少则两星期、多则一个月的培训就推销保险了,结果产生许多问题,保险业成了市场信誉度最差的行业之一。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实行人才本土化,他们采取高薪聘用、委以重任、出国培训等优厚条件,挖掘中国本来就缺乏的金融人才。在人才争夺战中,国内银行由于体制性因素及社会保障机制的限制,处于不利的地位。人才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现有人才的竞争上,而且表现在潜在人才的竞争上。较多的高校应届优秀毕业生流向外资金融机构就是证明。人才流失另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负面的“示范效应”。这些人员在外资公司所处的环境和优厚待遇,对于中资公司人员来说,尤其是同等层次人员具有较强的心理影响。人才问题,成为金融业必须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挑战之五,在已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金融机构中,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资本风险约束机制尚未形成,“三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责、权、利划分尚需要规范,这些成为中国金融业的“软肋”。
挑战之六,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主要包括,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盈利压力较大,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有限,不良资产核销缺乏自主权,社会诚信意识薄弱等。这些问题在不同金融业上有不同的表现,就需要分类推进中国的金融业改革。
从长期看,从全局分析,改革30年后,中国金融业不能因不利因素而拒绝有利因素,只能选择竞争,趋利避害,面对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真正从过去那种只重速度、只重为国有企业解困,转移到提高效益上来,从而实现“惊险的跳跃”。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留给中国金融业调整和改革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应该有紧迫感。改革30年后,在改革国有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机制上必须取得突破,同时对民营资本开放金融领域,在外资大举进入前形成包括民营、国有等多种所有制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以强健的国内金融机构去迎接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