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夫
用"往东、往西"作为2007上海油雕院年展的题目,实在很好,它是一次游走之间景观与心灵的摹写,但又从更大的语境中揭示了当代油画的探索现状与中国油画的源头。我主持上海油雕院学术工作以后,根据上海油画雕塑创作的实际情况,又听取了不少艺术家的意见,认为提升上海当代艺术的水平,油雕院应该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而要走出象牙塔,有更大的作为,对艺术家而言,第一步就是走出画室,融入更广阔的世界中去。多谢上海文广局领导给了油雕院艺术家们一次赴欧艺术考察的机会,还有老院长邱瑞敏和原创作室主任前半程的努力。艺术家在欧洲的写生用了很大的心思,不仅用色彩,更用了思考,并从欧洲的文化环境中体悟到更耐人寻味的东西。我只是以召集人的身份将这次写生的成果汇总起来,于是就有了这个展览。现在,它在刘海粟美术馆接受大家的评点。
自我接手主持院学术工作后,我倒是一直认为油雕院每年应该办一个像模像样的院展。并且认为这是对油雕院自身发展起码要做的一件事,就好比踢足球,每年有赛季,如若不然,那我认为对油雕院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缺失。上海油雕院赴欧考察是建院以来的第一次,其学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慢慢显现出来。作为回报,出访的油画家被要求回来后在油雕院内部进行欧洲采风作品的观摩。后来经过艺委会的讨论决定升格为院展。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画家们以自己的风格,加上欧罗巴的熏陶,绘制出一批非常有趣的作品来,我称之为一批散发出"薰衣草气息"的作品,其中似乎有对欧洲经典写实主义的敬重,也有对印象主义的怀念,也有对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的追求,年轻的画家甚至玩出了文献展的那一套路数。不过,清醒的艺术家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国制造"这一原点。至于说到雕塑组,此次创作在学术上似乎更充分一些。集体的把握度也更强。由于当时院艺委会还尚在改选中,在学术上还一下子无法建立秩序,我当时并不太清楚这"蓝本与创造"之学说主题产生的始末。不过拿来作为学术主题借用一下也未尝不可。后来我是在看了雕塑家的作品后,方才明白其中之良苦用心。眼下,中国大地上的现代艺术之中国符号已被泛用,不管"文革"的,还是大清的甚至更早的,由于过于调侃,过于颠覆而形成泛滥之势,几乎成了老外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副老花眼镜,所以不管怎么说这中国符号还是很实用的。也许油雕院的雕塑家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在沿用中国符号的同时,十分注意把握度,尤其在直接借用中国古典艺术精品上还是举足轻重,手下留情,指向性还是比较清晰,我以为在他们的作品里涌动着突破,衍生着自律,很有积极意义。另外,院里还有一些艺术家不一定都是这样的。比如我画的是人物创作:"欧洲归来";何勇是通过人体写生并以此为蓝本,创造出自己"遇"的观念;袁侃则照样是他的"艳俗"话语;陈妍音和杨冬白是自我多元,靠实力说话,韩子健和石至莹的心思则全在文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