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默凡
【案例】
这次案例的主人公是《大话西游》中的唐僧。
案例一: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你怎么又……你看我还没说完你又把棍子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
案例二:唉,那个金刚圈尺寸太差,前重后轻左宽右窄,他戴上之后很不舒服,整晚失眠,会连累我嘛!他虽然是个猴子,可是你也不能这样对他,官府知道了会说我虐待动物的!说起那个金刚圈,去年我在陈家村认识了一位铁匠,他手工精美、价钱又公道、童叟无欺,干脆我介绍你再定做一个吧!
案例三: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虽然是无厘头的电影,但艺术源于生活,这样的言谈方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是公交车上的一次实录手机谈话:“今天帮我个忙好吗?我累死了,昨天逛了三条街,买了狂多东西。屈臣氏的面膜超便宜,我买了一大堆。老了老了,不保养不行了。我男朋友说下个月帮我从美国带化妆品。他们老板这次总算说话算话,派他出国培训了。哼,再不让他去就跳槽!(此处略去500字)啊!手机快没电了。你今天帮我……(手机断了!)”怎么样,这比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诊断】
一般人会认为,提供不足量信息会导致误解,而提供过量信息不过是唆一点而已,不会造成什么大损失。但事实上,提供过量信息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1)话语的说出和理解都要耗费精力和时间,冗余信息会造成无谓的浪费,降低交际的效率。
(2)同样的意思反复多说,隐藏着一种暗示:对方记性不好或者办事不可靠,因而需要反复叮嘱。我们对小孩和老人就是这样做的。如果听话人很敏感,就会对此很反感,影响了双方的良好关系。
(3)说话者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只能集中处理定量的信息,如果急于扯到别处,就会导致重点信息不能表达充分。同样,听话者的心理能量也是有限的,一个时间点只能聚焦于一个信息,过量信息的不断涌现,就会冲淡主要信息的“焦点”效应,使之不易被把握。
(4)语言和思维是互为作用的,思维水平决定了语言水平,但语言能力也会影响思维能力。一旦我们养成喋喋不休的语言习惯,就会对思维产生负面的反作用——唆者往往不能把思维力长久地集中于某个对象,经常处于无序而散乱的思维状态中。这样的人,办事能力不会很强。
【处方】
一般说来,唆症的类型有三种:
第一种是直线延伸型,就是从A话题发散到B话题发散到C话题再发散到D话题,只要不阻止它,可以无限扩展。所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如案例一。
第二种是旁逸斜出型,就是从当下话题的每一个细节延伸出去,以至于一件正事还没有说完,相关琐事已经说了一大堆。如案例二。
第三种是反复强调型,就是同样一个意思先正过来说,再反过来说;反反复复,唯恐别人不重视。如案例三。
更多时候,这三种类型混杂在一起,使唆者的言谈成了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
对此,我们的药方是:
(1)在交流比较重要的话题前,列一个书面提纲或者至少打一个腹稿,正式交谈时就可以避免信马由缰了。
(2)在实际交谈时,不要让思绪随意开小差,集中说一件事,说完再转换话题。在语言使用上,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然后”,“第一、第二、第三”等,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说话的逻辑性。
(3)要相信别人的理解能力,好话只说一遍,不管怎么样,都要克制重复的欲望,多忍几次,你就养成好习惯了。如果对方没弄明白,他会再次提问的,所以放心好了。
(4)如果你有煲电话粥的习惯,那么不妨把你的手机设置为定时警示状态,每通话一分钟或三分钟,手机都会“嘟”的一声提醒你不要废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