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林到斯拉百斯

2007-05-30 10:48赵艳燕
新民周刊 2007年13期
关键词:斯拉瓦尔特法兰克福

赵艳燕 金 姬

虽然欧盟让欧洲似乎成为一个大国家,但从微观而言,每一个国家还是有很强的国家意识。

3月下旬的柏林,沉浸在美食、音乐、啤酒和狂欢的海洋中。这一切得益于欧盟50岁生日,作为2007年上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首都自然而然成为庆典所在地。欧盟27国首脑也齐聚柏林,除了品尝东道主提供的精美食物外,并共同通过《柏林宣言》,为欧盟未来发展指路。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只是政治家的"庆功宴",因为很多民众并不关心此次活动,一些人甚至对欧盟表示怀疑和抱怨;而另一些人则深深感受到一体化的裨益;至于那些去过欧洲的中国人,则大多肯定欧盟的成就。那么,欧盟究竟对普通民众意味着什么?从德国柏林到波兰小城斯拉百斯(Slubice),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四人话EU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司马涛(Thomas Zimmer)是一个中国通。他的家庭和欧盟历史息息相关。二战爆发前夕,司马涛的父母从他们的家乡---如今的捷克逃到了西德,舍弃了全部财产,选择重新生活。70年代初,当司马涛成长到十五六岁时,他对当时生活的感觉只有一种:西德的环境非常富有,房子很漂亮,而东德非常破旧。当时去邻国旅游非常不便,如果开自家车,要交许多签证路费,预订旅馆也十分麻烦。

每次到达边境的时候,司马涛就只能静静排着长队,等待过境处审查护照。东德人和西德人除了贫富差距,他们思想上也并不是很合得来。"我感觉东德人非常爱国,他们特别爱谈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而西德人由于比较富裕,他们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优越感。"

欧洲一体化首先是从西欧开始,不过这种交流开始得比较艰难,而且仅限于年轻人。他们组织活动,互访各自的国家,尝试去了解对方的不同。"可是对于老一辈的人,由于各自国家在历史上的关系紧张,他们很难沟通,甚至互相看不起,就比如:德法关系。"司马涛说。

随着欧洲一体化不断深入,首先让欧洲人民获益的是旅游。海关关口的取消让当年排队审查护照的"盛况"永远成为了历史。如今,司马涛形容说,你从德国驱车到法国,只有看到法国的路牌,知道那是法语时,你才恍然,原来自己已在法国。

经常去欧洲的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戴炳然教授也有同感。"我在欧盟国家的边界上,看不到铁丝网或者明显标志,人员可以自由流动。"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他也算是一个见证人。"我80年代去法国时,只能听到法语,现在也可以听到英语了。"在他看来,欧盟内部算是一个"和谐社会",这种模式未必完美,但欧盟注重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努力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好。

统一货币欧元的出现让一体化的感觉更强了,这让欧洲人有一种"人人平等"的感觉。"一种流通的货币让欧洲一夜之间变得非常富有。尤其在过去,有些国家的货币的购买力并不强,但西班牙银币和德国马克等货币就非常值钱。但如今几乎所有国家都使用一种货币了。"旅居上海的荷兰人弗里克·伯伦(Freek Boelen)说。

上海欧洲协会副秘书长张祖谦去过欧洲许多国家,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1989年至1992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欧共体教育机构的经历。"那里的教授都必须会三种欧洲国家语言,学校通行英语和法语,普通职员说意大利语。我感到那里的很多人已经对自己'欧洲人'的身份十分认同。"张祖谦认为,欧洲一体化最大影响就是改变欧洲人的身份认同。

对此,司马涛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虽然欧盟让欧洲似乎成为一个大国家,但从微观而言,每一个国家还是有很强的国家意识。比如,欧盟允许欧洲国家的人们可以互相在彼此的国家找工作,但是真正愿意离开自己国家去其他国家就业的人毕竟是少数。"我并不觉得我是一个欧洲人,我仍然觉得自己是荷兰人,而且我认为大部分欧洲的人民依然认同他们自己的国家。因为语言不同、学校不同、文化不同和历史不同,不像美洲,他们说同一种语言,而且大部分国家拥有类似的文化。"弗里克有相同的感受。所以,这种国家意识让许多欧盟政策形同虚设。

居住在上海5年半的司马涛竟然在上海也能找到这种感觉。比如,在上海既有欧洲国家商會,也有德国商会,但很多德国人只参加德国商会,而不会去欧洲国家商会,他们对德国商会更有信赖感。"我认为,欧盟只是政治舞台上的表演,因为没有政治家能代表整个欧洲,有些政治家甚至连英文都说不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欧盟是一个过于抽象的概念。"司马涛说。

可是,弗里克认为欧盟在某些问题上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几十年来,飞机票变得更加便宜了,而且火车在整个欧洲效率非常高。"弗里克告诉记者,"每个国家仍然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政治体制和自己的政党,普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仍摆在那里。然而,在许多大的问题上,比如环境、税收和惩治犯罪,国家与国家之间仍然有许多有力合作,欧盟的成员才能从中获益。"

一体化中的"双城记"

也许不少欧洲人对欧盟存在种种不满,但位于德国和波兰边境的两座小城法兰克福(Frankfurt(Oder),不是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和斯拉百斯,却因其一衣带水的历史见证了欧洲一体化。

静静流淌的奥得河记录着法兰克福(1253年被特许建立)的兴衰沉浮。早在10世纪,这里就是连接德国和东欧的桥梁地带。在1945年前,斯拉百斯都一直是法兰克福东北部的一个城区。二战结束后,奥得河中线就被定为德波国界线,河流把这个城市一分为二:奥得河以西是法兰克福,以东是波兰的斯拉百斯。目前,河西岸有6万居民,东岸大约有2万人。

据《新京报》报道,尽管被人为分开,但两座城市依然保留着各种联系,如两座城市的官方网站都有德语、英语和波兰语;法兰克福的市徽是老鹰下的一只公鸡,而斯拉百斯的市徽则分为左右两部分,右边是公鸡,左边是被分成一半的老鹰,象征其过去的历史。仅仅几年前,在连接两个城市、也是两个国家的桥梁两端,总是排着等待边境检查的长长车队。希望去对岸的市民们都要手持护照排长队,甚至去对岸读书的学生也不例外。虽然只有几步之遥,但人们每次过境要经过四道关卡:德国海关、德国边境守卫、波兰海关和边境守卫。

"自从2004年波兰加入欧盟后,两座城市重新统一到了一起"。法兰克福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海因茨-迪特尔·瓦尔特(Heinz-Dieter Walter)说,开放的边境也让人们的生活多了很多选择,有很多德国人到河对岸去购物,从汽油到烟酒,甚至到吃午餐,波兰的价格比德国低不少。

斯拉百斯的波兰人很多都会德语,在餐馆能够看到双语的菜单。但瓦尔特说,城市的融合并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两个民族由于历史的成见、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但他希望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能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让波兰人来德国学习和工作,也要让更多德国人前往河对岸,"让现在的单行线变成双行线"。

此外,两市政府间的联系也显著提高。瓦尔特先生介绍,未来两座城市可能由一个统一的机构管理,不过两边会各有一个市长。虽然目前两市政府不会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但每年法兰克福和斯拉百斯市政府都会举行两次共同大会。因为涉及两岸城市发展问题时,需要像一个城市一样进行政策协调。

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住房困境。近年来,法兰克福的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许多楼房被腾空,无人居住,政府为节省维护成本,开始不得不把这些房子拆除。但是在河对岸波兰的斯拉百斯刚好相反,他们面临着住房紧张的问题,政府正在新建住宅楼房。瓦尔特说:"这样的情况非常不合理,是对资源的浪费。我们希望能让波兰人过来住我们的房子,虽然目前还有很多现实困难。"

总之,正如瓦尔特所说,在当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法兰克福和斯拉百斯的人们切身体会到欧盟的利大于弊。

猜你喜欢
斯拉瓦尔特法兰克福
马略卡岛金普顿艾斯拉酒店
法兰克福的罗马广场
流水的特工,铁打的瓦尔特
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面纱》:博弈到最后,“死的却是狗”
他是我朋友
2017法兰克福车展
他是我朋友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未来交通——斯拉米特(印度尼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