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献吾师

2007-05-30 10:48林耀基
新民周刊 2007年32期
关键词: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老师

林耀基

恭逢马思聪先生九十冥诞之际,作为他的入室弟子,对于授业之师的惠泽沾溉、熏陶作育,衔恩铭佩之情,瞻依转怀之念,积年累月,从未敢一日忘之。

近现代乐坛,马思聪先生算得上是一位巅峰人物。他创作的小提琴曲与他的小提琴演奏成就,他在小提琴音乐教育方面的英声茂实,早已为学者专家鸿文评述与称颂,蜚声华生,远播于中外乐坛,为世人景仰。我生也晚,仅就我与恩师之间的一段“琴缘”,写出来作为心香一瓣,以申寸心慰诲之情。

50年前,时在广州。那时可谓是国运中兴春风发物的大好年代。我是一个15岁琴童,在温瞻美老师门下学琴。5月里的一天,恰逢中央音乐学院马思聪院长来穗招生便中过访温老师,一见温先生在“教小童”,便暂避里屋休息。下课后,马院长便对温先生说:“让刚才拉《西班牙交响乐》的那个学生到中央音乐学院上学吧!”说真的,那时我与大名鼎鼎的马思聪先生无一面之缘,也没有上中央音乐学院的梦想,真可谓无心插柳,而马思聪先生却是有心栽花。就这样我一下子便成了中央音乐学院马思聪先生班上一名学生,和小提琴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前贤、先哲有言:“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诚然,1962年后我也成为一名小提琴教师,恭传先生之侧、执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可惜不多久,“文革”风暴袭来,横祸突至,先生蒙难,身心倍受折磨,无奈之下,匍匐星奔,寄迹异国他乡,终无回辙之望。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与老师已不可能有书信往来,先生此后之日月,料想如古诗所云:“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剩悲凉”的境遇。至今,难以忘怀的是我每次到马思聪先生府上问学请益的情景。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师示奏,我们心摹手追,马师母为之钢琴伴奏,那美妙而跳动的音符,动听悦耳的旋律,甘甜地浸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田。课后师母时常留我们便饭,在京能吃到广东家乡风味的可口饭菜,实在是口福不浅。

老师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地讲解曲目,分析作品,涉及作者与作品背景,联系社会人文诸多方面,不时地用中国名画、唐诗中的意境来启发我们,同时也为我们讲琴的构造,弓弦运作。有时雨过天晴,室外一片生机,老师兴致尤好,领我们去颐和园看湖光山色,去北海景山领略园林之趣。春温秋肃,四时之景不同,人之心清各异,使我们不知不觉接近自然,体味自然,融入自然,物我两忘。这对我们后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练琴与演奏中能心气和平,游刃有余,节奏有序,运弓自如,力度悉称,音色明亮,极其有益。先生的引导之功,成为我在教学中永远遵奉的圭臬,也使我进一步理解老师琴声的优美淡雅,即使演奏强音也是一种可控制的含蓄的力度,他能将法国学派的典雅与中国古典审美的清新恬淡的风格结合得天衣无缝,令人意想不到地和谐圆融。这是我们永远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马思聪先生创作的小提琴乐曲,作品之多,题材之广,旋律之美,是近现代作曲家不可比拟的,而他的作品无一不倾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怀。他以个人声望,聘请了海内外众多真才实学的师资,他为抗美援朝义演,他到佛子岭水库投身治淮劳动,体验生活,创作歌颂新社会,歌颂工农兵的音乐作品;他为提高我国弦乐水平,用尽心血培养人才,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声望。如今我国小提琴能屡屡问鼎世界大奖,饮水思源,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马思聪等老一辈音乐家筚路蓝缕之功。

马老师马师母谢世后,碧雪、瑞雪两师妹又相继病逝。如今天人之隔,无缘再见其音容笑貌,令人心痛鼻酸,思之凄然。

欣闻马思聪纪念馆即将在广州落成,先生遗物手泽不日重归故土。先生夙愿有偿,先生在天之灵可堪告慰,我们能瓣香敬献,桑梓枌榆,无不同庆。谨以此文告慰先生,我要在今后小提琴教学工作上,追随先生,承前启后,努力开拓进取,薪尽火传,不负先生再造之恩。

(作者系马思聪学生,此文为2002年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开馆而作,作者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老师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中央音乐学院2020年新年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
《走近音乐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告诉你 艺术让人学会感受幸福
老师,节日快乐!
Pear Concert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