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台的命运

2007-05-30 21:07甄美玲
南风窗 2007年11期
关键词:港台特区政府广播电视

甄美玲

新形势下困境重重的香港电台,在特区政府未来发展公共广播的安排中,究竟还有没有发展空间?

如何处置香港电台(简称“港台”),是香港近期的热门话题。

虽然港台至今没有开办任何电视频道。但出品的很多电视节目都为香港人熟悉和欢迎,成为香港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历年来较广为人知的栏目有:属新闻时事类的《铿锵集》、《头条新闻》、《城市论坛》;以及属写实剧类的《狮子山下》、《小时候》、《香江岁月》。香港周边城镇的观众,对这些节目亦不陌生,因为港台的电视节目大都安排在晚上7至8时于“无线”或“亚视”播放。

其实,早于1970年代初,港台已开始制作电视节目,而英文名称亦由“Radio Hong Kong”改为“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港台是以广播起家的,现时仍办有6个广播频道,提供粤语、英语、普通话节目,另转播BBC的国际频道,但港台的广播节目,自1980年代后期,多只能于香港范围接收。此外,港台近年开设了网站,香港以外的受众亦可于网上收听、收看它的节目。

最近的争议起始于特区政府去年邀请7名社会人士成立小组,研究公共广播的理据和设置。不久前小组发表了报告书,支持香港发展公共广播,但认为港台问题多多,不宜变身成为新的公共广播机构,报告书并没有就港台前途提出任何建议。

支持港台的人士则认为报告书不公,令港台的处境雪上加霜。事实上,港台的前途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很多人都认为,问题不能再拖下去,但该怎么解决,却存在截然不同的想法。香港需要发展公共广播,是迫切的,否则数字地面电视年代只会带来更多商营电视节目,这不但局限了观众的选择,亦无法使整个社会善用数字电视的优势。到底特区政府会如何发展公共广播?在将来的安排中,有没有港台的分儿?

并非完全代表香港政府立场

港台创办于上世纪20年代末,植根香港快80年了,为什么时至今日仍有所谓的前途问题呢?

这要从港台的历史说起,它与BBC的诞生时期相距不远,模式亦相若,先是私人创办的,不久便遭邮政部门收编,但不同之处是BBC很快改以公司的形式独立经营,不再归属于政府,而BBC的经费亦非来自政府,英国法例规定民众每拥有一台电视机,每年就要缴纳11英镑多的牌照费,作为BBC的经费。至于港台,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仍由邮政部门管辖,及后曾短暂归属公共关系部门。

1954年,港英政府将港台改成一个部门,直至今天。广播处长是部门最高的负责人,他的直属上司是工商及科技局局长,港台的经费由政府每年拨款,员工受到公务员规例约束,早年加入的都享有公务员福利,包括退休金等,但近年加入港台的员工只属合同工,不少更需每一两年续约。

然而,港台过去30多年的发展,又令它与其它政府部门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港台自1970年代初开始,不再依赖政府新闻处供稿,增设新闻部,自行采访新闻,做独立报道。多年下来,港台的新闻时事广播逐渐壮大,而且受众的反应也不错,一般认为港台的新闻报道独立可靠,而时事讨论亦能让不同观点自由表达。其次,自1980年代中开始,港台的电视制作,尤其是时事节目方面,官方的色彩大大减退,编导们一般可以按时局变化,自行决定题材、内容、角度等,其它部门很难再勉强港台配合宣传政府施政。当遇上某项政策不得民心或某个政府部门犯错时,港台亦不回避,以独立媒体的身份,作出报道。

换言之,港台享有编辑自主。这并非一厢情愿的,工商及科技局局长与广播处长签订的文件,确立了编辑自主,并注明广播处长是港台的总编辑。从员工的角度看,港台愈来愈专业化和独立,他们不但以此自豪,亦认为这是取信于港人的关键。久而久之,不少政府官员亦将港台当作一般传媒看待,就算不高兴它的节目内容,亦不会怪罪港台身为政府部门,制作节目批评其它政府部门。在这方面,港台有点像BBC。英国人视BBc为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保守党向来不喜欢BBC,认为它左倾;到工党上台,政府高层又埋怨BBC老是挑刺。BBC变成猪八戒照镜,里外不是人。话虽如此,英国上上下下却同时接受一个事实——BBC是一家享有编辑自主的媒体,而非代表或从属英国政府。

然而,香港的情况比英国复杂。社会上一些人士非常不满港台,认为它每年花费大量公家金钱,却往住不站在政府的一边,这种做法不但令当局难堪,甚至不利特区施政。因此,他们主张港台要大力和正面宣传当局的政策,这才算做好一个政府部门的本分。这一派意见将编辑自主的出现,看作英国人撤离香港前的招数,旨在为特区制造麻烦。事实上,由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港英政府曾积极研究港台可否效法BBC,进行公司化,使得港台脱离政府,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独立媒体,但计划后来被搁置。

公共广播的理念

话说同来,用公款办广播电视,不替政府说话,是否大不敬呢?上文已提到BBC的资金来自公众,至于它的宗旨,在始创年代已明确定出:为全民服务,向大众提供信息、教育、娱乐;但娱乐功能向来被视为次要,排在培植公民意识、推广文教的后面。近年,英国社会更达至共识,认为BBC有着辅建公民社会的任务。就英国政府而言,它的作用只限于促进BBC的宗旨,并没有权力干预节目内容。这个BBC奉行的模式称为公营广播或公共广播。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很多西欧国家只容许国营广播电视,既不许私营、也不准插播广告,更不用说外国人或外来企业办广播电视。政府要控制广播电视,是理所当然的,视为国家主权的表现。至于国营广播电视机构,虽然不少亦认同公共广播的理念,但实际操作与其它国营企业类近,不大独立和专业,播出的节目多不切合受众口味。这导致非法电台、电视相当受欢迎,它们都在离岸或邻国经营,然后透过大气电波传送回国,让受众接收。

随着科技发达,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普及,受众更容易接收非法的广播电视节目,西欧多国要禁也禁不来,政府唯有开放广播电视的经营权,容许私人资金参与,私营广播电视近年更变成很多西欧国家的重要产业。面对这种情况,国营电台、电视台纷纷转型,强化其公共广播功能,以期生存下去。它们所持的理由是,私营广播电视往往太商业化,未能发挥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功能,公共广播机构必须存在,与商营的相辅相成。

因此,环顾现今世界各地,国家广播机构(state broadcaster)与公共广播机构(public broadcaster),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前者是政府出资、经营、控制;而后者可能有广告收入,但主要由公众或政府出资,不过它并非受制于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公共广播定义为一种为公众而设,并由公

众制作、资助及控制的广播服务。它既非商业性质,亦不是由国家拥有,因而不受政治干扰,也无须承受商业压力。

一般而言,公共广播拥有多项特质,使它与国营、商营广播有明显区分。它制作或播出的节目既有顾及整体观众的部分,亦要作多元化的尝试,好让小众能受惠,而且要起着带领的作用,多提供优秀和创新的节目;更重要的是,公共广播机构有责任使公众关心时局,并提供足够的平台,让人们讨论政策和时事,提出批评和建议,让社会上各阶层和群体多了解、沟通。因此,国家广播机构与公共广播机构的功能截然不同,前者代表国家,甚至协助政府宣传,而后者则肩负推动公民社会的使命。

长久以来,港台多少以BBC为榜样,不时派员工到BBc受训,又与其它的海外公共广播机构交流,港台因而近年将自己定位为一家用公家金钱、为香港市民提供广播电视服务的公共机构,套用港台的话,它以专业态度,提供有公信力的信息、优质有品味的节目,服务大众的同时,照顾小众的需要。因此,就港台而言,它并非香港政府的官方喉舌,不存在边花政府钱、边骂政府的问题。

不同的命运主张

很明显,香港社会现时存在几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以港台和它的支持者为主,他们认为香港应继续发展公共广播,而最佳的选择是建基于港台的多年经验之上,这些人士主张把港台从政府分拆出来,以独立机构的形式经营,好让它更有效地发挥公共广播的功能。这个安排不但保障了公共广播不会走样,而且不会抹煞港台多年的贡献,对港台员工亦较为公平。

第二种以特区政府委任的小组为主,它发表的报告书肯定香港需加快发展公共广播,但认为应该由一个全新、独立的公共广播机构负责。小组认为港台多年来都是政府部门,欠缺独立的形象,并且有着根深蒂固的架构和浓厚的机构文化,要改变并不容易,而员工转制亦可能很繁复,所以不赞成港台过渡为新的公共广播机构。虽然小组未就港台的前途作出任何建议,但港台的支持者认为,报告书断送了港台应有的出路,实质上判了港台死刑,担心将来全新的广播机构,能否贯彻公共广播的理念。

第三种意见很不同,它强调港台要尽速重拾政府部门的角色,认为特区政府要有效施政,必须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发声平台,这些人士对公共广播似乎兴趣不大。除了这三种意见,还有另一种主张,就是让民间自由参与、百花齐放地发展公共广播,任何人士有兴趣办广播、办电视,都可自行组织,不用经特定的机构统筹,亦毋需经过严格的申领牌照手续。这在西方国家较常见,多以社区广播(community broadcasting)的形式出现,一般规模不大,但很灵活,主办者通常租用频道或时段播出节目,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相信这种模式会愈来愈普及和受到欢迎。

特区政府高层如何盘算,外人很难知悉。然而,对于第四种主张,特区政府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事实上,香港早于1990年代初引入有线电视时,合约经已列明,承办有线电视的公司要预留3条频道,由当局配置让公众使用,但至今这3条频道仍未被使用。

2005年底,香港出现非法电台,其后该电台的负责人正式申请牌照,但未获处理,更遭到检控。该非法电台的支持者,以至其它人士多番提出香港要办社区广播,但特区政府没有将这个主张列入小组的研究范畴。至于第一种意见,亦很明显不会得到支持,否则特区政府毋需委任小组作专门研究,只需马上将港台独立或公司化便成。

今年初,小组发表报告书,就全新公共广播机构的组成和运作,提供很具体的建议,但特区政府未作出正面回应,工商及科技局只表示,今年稍后会推出一份咨询文件,就如何发展公共广播,征求公众意见。从这个举动看,特区政府对小组的建议,就算不全盘否定,亦不太热衷。至于会否接纳第三种意见,这相信是特区政府费煞思量的,当中牵涉两个重大的问题:一是如何处置港台?二是取而代之的广播机构,口碑将会如何?这不但会影响民心,亦会影响香港在国际上的形象,这也是港台问题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因由。当然,特区政府经过仔细盘算后,可能不采纳上述任何一种意见,甚至最终得出另外一个全新的方案。

未解的难题

港台前途问题,缠绕多年,这不但窒碍港台的发展,亦严重影响它的日常运作。港台现时积聚一大堆困难,包括地方细小不敷应用,设备追不上时代。随着数字电视普及,这些硬件落后的问题,就更加突显。再加上港台定位不清,令员工承受很大的压力,许多有经验的制作人意兴阑珊,近几年已相继离职;而前景不明朗,工作条件和待遇都比以前差,要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港台,亦非易事——换言之,维持现状,绝非港台的出路。

另一方面,如何发展公共广播,在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近年争论不休。其一是经费问题,受众可拣选的频道愈来愈多,他们是否愿交牌照费?到底这个资助公共广播的硬性安排,还能够维持多久?私营广播机构更认为,不论是民众交的牌照费或是政府直接资助,都对它们不公;但与此同时,公共广播机构却需要大量经费,更新设备,迎接数字化的挑战。

其二是公共广播定位、规模应多大的问题,到底要制播什么节目才算合适呢?这实在很难作决定,既要有别于商营节目,但又要面对商营节目的竞争。整体而言,公共广播的理念虽长久受到支持,也就是说广播电视有推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但私营广播电视的影响力无疑日益壮大,英国近年就不断有声音要求去除BBC的公共广播地位。

在香港,要加快发展公共广播,相信更困难重重。

猜你喜欢
港台特区政府广播电视
香港成立「港台青年創意聯盟」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CEM之经济分析与管制模式——港台引进复数表决权股之介绍
针对香港反对派①“占中”“公投”②行为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