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政府智囊集体失手本年度经济预测

2007-05-30 21:07
南风窗 2007年11期
关键词:智囊社科院劳动生产率

陈 晨

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了11.1%的增长,这个数字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从最新公布的4月份经济投资、消费、出口数据来看,经济增长依然强劲。

如果回头看2006年底国内各大政府智囊机构发布的2007年中国经济预测报告,人们会发现,中国经济今年的表现已经完全超出了智囊机构的预测,预测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会在2007年回落到10%以下。这些智囊机构包括: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社科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当前价格走势与未来趋势分析”专题课题组等。

经济形势预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来总结评价这些机构年前的预测,我们关心的也不只是预测的准确与否。我们认为,经济预测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国经济结构,以及影响经济内外部因素成熟认识的基础之上。

预测失去准星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自身出现了重大变化,或是影响中国经济成长的内外部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致于这种重大变化蒙蔽了连续多年跟踪中国经济问题的智囊预测机构?

这是我们试图去追寻和回答的问题。在回答之前,首先需要从投资、消费、出口、通货膨胀等多个方面,详细地分解4家智囊机构在2006年底的预测报告,先寻找智囊机构是在经济哪个方面的预测失准。

投资——高估调控效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7%,2006年全年增长速度为24%。今年前4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则达到25.5%,投资增长速度依然非常快。

然而对于投资增速的预测,去年底4家智囊机构给出的预测水平,国家信息中心和社科院报告预测为20%,发改委宏观院预测为22%,央行研究局认为上半年投资增速不会太高,下半年投资可能反弹。

综合来看,我们发现各机构对投资增速的预测普遍偏低。而原因,是各机构普遍高估了2006年调控政策的影响程度。

比如,发改委宏观院称,“调控政策的坚定性和执行力的提高”,有利于投资过热向“软着陆”方向发展;国家信息中心同样认为,2006年出台的抑制资产过快增长的措施,将在2007年进一步显现政策效果;社科院报告表示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初显成效;央行研究局则称,2007年上半年在土地、信贷和投资项目清理等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惯性作用下,投资增速不会太高。

实际上,高估宏观调整政策的效果已经不是第一次。2006年初,就在人们认为2004年至2005年多项调控政策将遏制经济过快增长时,货币、信贷、投资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强力反弹,并引发了从2006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调控。

消费——低估居民收入增长

在低估投资的同时,各家智囊机构也不约而同地大幅度低估了消费的增长水平。今年前4月全社会消费零售额增长高达15.1%,3月、4月连续两月增幅超过15%,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2006年中国消费增长13.7%,这已经是多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也一直是中国经济中最难以提高的部分。中国的宏观政策一直致力于启动内需,拉高消费增长水平。但消费高增长到来的时候,却已是在智囊机构的预测之外。

央行研究局预期今年消费继续保持13.7%的增长,发改委宏观院、社科院均给出了13%的预测,国家信息中心则预期将下降到12.5%。

消费是突然增长的么?这种增长没有可循的规律?社科院、央行研究局的报告均没有给出低预测的原因,国家信息中心只是称“受2006年高基数的影响”。

发改委宏观院报告则认为,受出口增长可能显著放慢的影响,就业增长将会放慢,再加上投资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的回落,都会减慢居民收入增幅,从而减缓消费增长。但出乎发改委宏观院预期的是,投资、出口、企业效益都没有出现回落,反而是加速增长。

从今年经济运行来看,消费的高增长离不开同时期高增长的居民收入,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达到了19.5%,扣除物价之后的实际增速也达到了16.6%,这是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而另一个因素则在所有智囊机构预测之外,中国高增长股市的“财富效应”。近期已经有多方的市场人士将股市与消费的增长联系起来,中国央行更是在新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资本市场的繁荣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因素有助于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实际上,今年前4月消费高增长的均是大额消费领域,比如金银珠宝类增长30.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1.5%,汽车类增长38.6%,家具类增长53.3%。这些大额消费领域更大程度上与高收入人群联系在一起,而参与股市创富的也一般理解为高收入人群。

进出口——高估升值影响

如果说投资的增速预测虽然偏低,但还可以忍受;消费的预测虽然大幅偏低,但股市的财富效应与股市本身的高增长联系在一起,而股市涨幅本身难以预测;但是智囊机构在出口领域的预测,则是让市场大跌眼镜。

今年前4月,我国出口34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前4个月累计贸易顺差达到63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8%。

而对今年出口的预测,国家信息中心和社科院预期增长仅为15%,发改委宏观院预期增长则只有10%。

发改委宏观院报告称,2006年以来出口增长已经存在内在的减速趋势,这一趋势将在2007年进一步强化,此外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明显回调将使出口需求明显减弱。国家信息中心则称,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突出,而国内的内部调整和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等因素都会对进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社科院报告给出的原因,也是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

央行研究局的报告没有给出具体预测数据,只是指出,上半年出口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速,下半年增速会有所回落,全年出口的增速会低于2006年。报告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出口退税率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美国经济有下滑的风险等因素也将影响制约出口增长。

对于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是否将下滑,以至明显影响中国出口的问题,用目前4个月的数据来描述尚显得太早,但毫无疑问的是前4月强劲的出口已经超出了几家智囊机构的预期。

通货膨胀同样失准

可以说,四家智囊机构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方面,预测多失去了准星。同时失准的还有对通货膨胀的预测。

今年前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8%,3月和4月更是分别高达3.3%和3%,实际的负利率水平已经招致了央行在3月和5月的两次加息。几家智囊机构显

然没有预测到今年高增长的通货膨胀水平,这些机构普遍预期CPI将在2%以下,社科院更是给出了1.1%的超低预测。

发改委宏观院给出的预测是1%~2%,报告甚至强调,CPI增长在轻度的通货紧缩区间(-1%至1%)不会对经济稳定增长形成不良影响。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也给出了低增长预测,但均没有给出更多的解释。

央行研究局的报告称,2007年全年CPI增长为2%,称部分消费品的产能过剩会带来价格下降的压力。

是什么在引领中国经济高增长?

政府智囊机构发布经济预测报告的意义,本来就在于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服务,同时引导市场经济预期。但从我们对以上4家政府智囊机构2006年底的经济预测报告来看,投资、消费、出口、通货膨胀四大经济领域的预测普遍失准,如果说央行研究局的报告因为没有给出更多具体的预测数据而显得方向上大致正确的话,另外3份智囊报告对于经济将明显降温的预测,与2007年至今明显趋热的经济形势已经完全背离,如果以这种预测指导宏观调控,那么其负面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多年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增长。虽然前述智囊机构预测2007年增速将在10以下,但一季度11.1%的增长显示,今年再一次超越10%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启发我们去追问,是什么在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这也是我们在文初就提出的问题。

我们并不具备更高超的智力水平,但智囊机构普遍预测失准启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劳动生产率。

顾名思义,劳动生产率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劳动力,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如果设备改进、技术水平提高,一定时间内一定劳动力的产出水平会得到提高,而这能带动经济增长。

数据显示的正是如此。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Coherence Board)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06年美国劳动生产率仅增长了1.4%,印度增长6.9%,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非常强劲,达到了9.5%,增速世界第一。国际劳工组织公布数据称,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63.4%,这一水平超过了印度的26.9%和东盟的15.5%。

实际上在国内鲜有关于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研究,而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一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因为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联系非常紧密。

美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高速成长,就与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联系紧密,甚至可以说过去十几年支撑美国持续高速增长的最大功臣,正是美国劳动生产率的高增长。

实际上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可以解释投资以及出口的高速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也增强了企业对成本的承受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高增长的劳动生产率将维持企业的竞争力,并维持和促进出口的高增长。

猜你喜欢
智囊社科院劳动生产率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到省社科院调研
陕西省社科院为离休干部过百岁生日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黄守宏:总理的“首席智囊”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2016年西藏社科院16项院级课题结构
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
近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