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昭根
站在印、巴各自纪念独立60周年的今天,重新检阅近代殖民主义由萌芽而繁盛而烂漫而凋零的四季历程,并估算被遗留的16块“非自治领”的未来命运,正恰逢其时。
在1947年8月巴基斯坦、印度接踵独立前夕,世界上几乎1/3的人口仍处在“100年不变的”殖民体系下,只有亚洲的7个小国因为特殊的机缘,抓住了这个漫长百年的尾巴独立出来。而在印巴独立后的40年内,绝大多数殖民地或托管地都获得了独立,从而使得1990年自南非独立的纳米比亚和2002年自印度尼西亚独立的东帝汶,成为近20年来仅有的两个独立的例子。可见,印、巴这一口繁华的南亚板块从英国这个全球最大殖民帝国独立的事件,有力地撑开了殖民主义全球链条的缺口,标志着殖民主义由秋入冬的逆转。
站在印、巴各自纪念独立60周年的今天,重新检阅近代殖民主义由萌芽而繁盛而烂漫而凋零的四季历程,并估算被遗留的16块“非自治领”的未来命运,正恰逢其时。
火和血的“重商主义”
通常人们认为,殖民主义有3个主要动机:黄金、神、荣耀(gold,God andglory),但最主要的诱因还是在经济方面。正是由于对东方财富的渴求,才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同样出于对财富的攫取,近代殖民主义者才于1500年前后登上历史舞台。而在此之前,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以及后来的意大利人都建立过各自的殖民地,但这些历史上的殖民地,无论作用、规模、影响,都无法与近代殖民地相比。可以说,正因为近代的殖民扩张,人类的历史才在愈来愈大程度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近代殖民主义兴起于欧洲,起初并非因为欧洲习惯武力征服,而是由于商品匮乏。
在14到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君士坦丁堡,切断了欧亚之间的传统商路,造成了欧洲市场上东方奢侈品数量减少、价格猛涨,欧洲商人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而在作为国策的“重商主义”指引下追逐“黄金”就成了驱使欧洲人远渡重洋的符咒。为了贸易和金银,欧洲人最先开始了带有国家背景的海外扩张。
站在潮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在15世纪最先完成民族统一,又凭借地处大西洋沿岸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航海业,进行航海冒险;同一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则倡导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另外,在被穆斯林统治800年后,伊比利亚人压抑的基督教热情在国家获得新生后如火山爆发一样蔓延,他们强烈认为有责任、有义务把天主教带到世界的其他角落,让世人感受上帝的恩泽。所有这些均推动了葡、西两国殖民扩张的步伐。
由于在西欧诸国中经济优势甚微,葡萄牙和西班牙不得不“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展开资本原始积累。16世纪初的葡萄牙,人口仅150万左右,而它所侵略的对象多是文化发达、人口稠密的国家,所以葡国不可能占有大片领土,乃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兼采垄断商路、利用商站公开掠夺和进行欺诈性“贸易”等手段。葡萄牙人在东非沿岸、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和岛屿建立了50多个殖民据点和商站,从这些基地出发,葡萄牙人可以控制和监督整个地区的远洋贸易。这样,葡萄牙殖民帝国的版图从直布罗陀一直延伸到马六甲海峡。但葡国完全靠海军,当有较大欧洲国家陆海并进时,葡国的霸权就不复存在了。
由于经好望角前往东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垄断,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西班牙人用加农炮、原始毛瑟枪和骑兵来剿灭只拥有冷兵器的美洲印第安人和菲律宾群岛上的马来人。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西班牙陆续征服了北自墨西哥,南至南美最南端的广大地区。通过将大片土地交给亲信及征服有功者代行“监护”的制度,西班牙王室占有了美洲的大部分地区,除了在那里饲养牛、羊等,还驱使土著人在秘鲁和墨西哥山区开采白银。大量的美洲银被运回西班牙,用于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这直接导致了1600年后欧洲各地大规模的通胀。此时由于亚洲制造的货物尤其是纺织品物美价廉,这些银子又大多流人中国和印度,而没有投资于本国的工业,这注定了西班牙日趋衰落的命运。
由于与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不断进行战争以及自身内讧等原因,美洲印第安人的数量由15世纪末的5000万锐减至17世纪的400万,因此欧洲殖民者不得不从非洲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从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在本土把北非柏柏尔人用作奴隶,西班牙人则从1502年起把非洲黑人运人美洲,这标志着非洲开始成为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炮与舰的“自由贸易”
殖民扩张刚刚让葡、西“露”了个头,其所带来的暴富和强盛便让西欧其他国家“妒”红了眼。英、法、荷兰等国纷纷加入了殖民争霸,并为此爆发了连绵的战争。
一开始西班牙通过战争合并了葡国,但随后的尼德兰革命使得西国失去荷兰这个富庶的属地,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也在1588年被英国海军击溃;而在17世纪上半期的30年战争中,西班牙又损失了300艘战舰,这意味着西班牙的海军全部覆灭;接下来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西国又进一步丧失了欧洲的属地——把南尼德兰和意大利的领地让给奥地利,把对本国殖民地的奴隶贸易独占权送给英国。这样,西班牙失去了强国地位。
取代西班牙商业地位的是它的前属地荷兰,荷兰商人在17世纪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贸易。荷兰取代葡、西,是“商人共和国”对受重商主义影响的“君主加贵族”的胜利,标志着商业资本主义走向成熟。荷兰的商业资本主义有几大支柱:殖民地、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银行和商船队。值得一提的是,1596年荷兰人来到印尼群岛,在那里创立了带有工业资本主义色彩的种植园制度。与西班牙的委托监护制一样,种植园也雇用当地劳工,只不过它通常更加紧凑,更专注于生产单一经济作物,很像一个现代化的工厂。
荷兰的“海上马车夫”地位很快被英国挑落马下。17世纪中后期,英国通过3次战争,予荷兰以致命打击,迫使荷兰承认了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之后,英国就开始了与法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长期斗争。经过1689~1697年的圣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702~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及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这4次重要较量——史称“第二次百年战争”,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
英国之所以能在长期争霸中战胜人口3倍于己的法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实行内阁制和近代议会制度,拥有相对于法国的体制优势是其一;工业生产以纺织品及金属制品为主,比法国擅长生产的奢侈品更实用是其二;专注于海外经营、一心称霸海上,并为此打造了世界第一的海军,比在陆权和海权之间首鼠两端的法国战略更明晰是
其三;其四,英国对新教徒移往殖民地持放任态度,并通过圈地运动转移大量农业人口,使之加入英属北美殖民地“储蓄”的200万居民中,成为战时可用的人力,而法国却严禁新教徒移民,法国农民留恋故土不愿远徙海外,也使得法属北美殖民地人口稀少,守军更少,易被攻占。
此外,英国从其13块北美殖民地独立事件中学到的经验,也为其采取大胆的贸易策略,延续其长达两个世纪的霸权地位帮了大忙。在耗费巨资打赢与法国争夺殖民地的七年战争后,英国试图将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地身上,由此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但之后美国的蓬勃发展,反而有利于英国的对外贸易。英国人由此领悟到,即使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所以能够接受对新殖民地“统而不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1840至1850年代英国愿意授予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自治领”地位的原因。另外,为了给方兴未艾的工业革命扫清障碍,英国也于1807年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并很快将这一禁令强加到别国身上。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基本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了奴隶贸易。
肇始于1760年代英格兰中部的工业革命,前后持续了七八十年,并带动了法、德、美等国跟进。正是基于工业革命的成果,英国才在1840年前后毅然推行自由贸易制度。彼时,法国在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元气尚未恢复,德国还没有完成统一,横贯新大陆的美国羽翼也未丰满,英国可谓全球唯一的工业化强权,其廉价商品行销海内外,使其不必借助殖民统治便可扩展权力和经济实力。一个例子是,当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地于1807至1825年间纷纷独立后,英国反而能更好地进入那些国家的市场。所以到后来,为了换取别国开放它们的市场,英国索性完全开放了本国市场,撤销了限制贸易的《谷物法》和《航海条例》。当然,所谓的自由贸易不只是商品加契约,对于一些古老国家,譬如中国和土耳其,还必须借助炮舰才能使其自然经济逐步瓦解。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及克里米亚战争就是明证。
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
由于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就,英国一度放慢了殖民主义的步伐,但这没有阻止美、德等国沿着固有的陆地边界扩张各自的领土和实力。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美、德发起了以“电气”取代“蒸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新兴的钢铁、石油、电气、化工、航空等工业震撼了世界。德国的快速发展引起欧洲列强的警惕和排斥,而德国资产者也抱怨工业化所急需的铁矿和石油都得从其他列强及其殖民地那里进口,非常不利于整军备战,故竭力要求拥有自己的殖民地。这样,由于新竞争者的加入,欧洲列强再度对殖民扩张产生了兴趣。
这一时期也是金融资本取代工业资本占主导的时期,通过借贷资本输出,可带动商品输出,等于“从一条牛身上剥下两张皮”;而资本输入国通常是不发达国家,那里的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要滞后得多,这导致金融资本偏爱以暴力手段克服经济障碍与风险。在此,英国开放各国市场的经验早被弃之如敝屣,美洲各独立国家拉动英帝国经济的例子也失去了说服力,欧洲列强都争先恐后地要瓜分世界上剩余的殖民地。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控制了全球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但是新一轮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并未能提升德国的战略地位。到1914年,德国拥有的殖民地面积,只相当于英国的1/10、法国的1/3。德国发现海外争夺不利后,重新把目光投向了周边地区,威廉二世剑指“阳光下的地盘”,希特勒则发誓要夺回应有的“生存空间”,两人都把德国带入了与欧洲传统列强的对峙中,进而酿成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
而在远东的日本更是“后生可畏”,从1880年代算起,它大约用了50年时间就跨越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几十年中,日本不仅在经济模式、政制设计上仿效德国,而且国势初振就学德国对外扩张。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征韩”;接着与中国开战,抢走台湾;再与俄国开战,争夺中国东三省。几次得手后它更加狂妄,终于发展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成为二战东亚战争的策源地。追究起来,德日的法西斯主义不过是殖民主义更为恶性的变种而已,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的“榜样”作用也难辞其咎。
渐入尾声的殖民主义
在殖民主义走上巅峰并引发世界大战后,它的对立面——民族主义也逐渐破土而出。1918年威尔逊总统提出将“民族自决权”概念付诸一战后的善后实践,试图以此消除新世界大战的危险,但它仅仅在东欧版图上部分实现。当二战以苏联转败为胜的戏剧性方式结束后,由列宁、威尔逊等倡导的民族自决原则才被写入了《联合国宪章》。不过吊诡的是,战后首先爆发殖民地解放运动的不是在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的英属印度,而是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法属印度支那等地,原因是日本在战时已允诺其“独立”,甚至在投降前夕将权力及武器移交给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令其为盟国制造混乱。
不管如何,这个口子一开,要独立的国家就接二连三,再也挡不住。中东的叙利亚、约旦和以色列,南亚的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东南亚的菲律宾和缅甸等,都在几年内获得独立。之后随着冷战的加剧,带有左翼革命色彩的民族解放运动从一些阿拉伯国家迅速向黑非洲蔓延。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从苏伊士以东撤退”,引发法国和比利时在非洲跟进。再加上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的推动,到1986年为止,包括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岛国,共有100多个新国家独立,殖民主义也由此走向尾声。
如今,不包括已能享有与英、法、挪威等宗主国平等权利的各海外领地或海外省,也不包括已获得高度内部自治的波多黎各(美)和格陵兰(丹),全球遗留的总共16块“非自治领”多数分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人口总数不到200万,其中比较有名的如地处交通要冲的英属马岛、美属关岛,以及常被用作离岸公司注册地的百慕大、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另外,由摩洛哥和西撒人阵分别割据的西撒哈拉,以及西班牙南端的英属直布罗陀这两块“非自治领”近年来争议也比较大。西撒哈拉因为安理会一直在过问,独立的可能性最大,而新西兰所属的托克劳群岛去年举行了全民公投,最后决定不独立。
或许以春夏秋冬来比喻近代殖民主义的四个阶段并不妥当,因为它暗含了四季轮回的意思,意味着殖民主义在步入凋零的冬季之后,还有可能枯木逢春,借尸还魂,以新殖民主义的面目重现世间。但无论是萌芽还是凋零,殖民主义都是客观历史进程的产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殖民者为了攫取利润而输出商业或工业革命成果,在扩张、侵略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被殖民者为了摆脱贫穷与压迫而学习殖民者的语言和制度,最终也能利用殖民者所具有的文明因子来追求民主与进步,这个结果也是殖民主义所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