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
“文房四宝”之一的墨,主要用于写字作画,同时它还是一种收藏珍品。然而,古代还有饮墨惩误的怪规和名人吃墨的趣事。
王勃饮墨
在我国的俗语中,评价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往往说:“这个人肚子里有墨水。”或者说:“此人肚里没有墨水。”汉语成语“胸无点墨”就是用来形容没有学问的人。这一俗语和成语源于古代的饮墨奇俗。早在南北朝就有饮墨惩误的怪规。在梁朝,考进士落榜者,罚饮墨水一升。北齐时,考秀才卷子上的字写得滥劣者也要罚饮墨水一斗。
据宋代吴氏的《林下偶谈》记载:唐代大诗人王勃要作诗文时,每先磨墨汁数升,将其饮下,然后盖着被子睡觉,待醒来即挥笔成篇,不改一字,人们说王勃饮墨而眠是在打“腹稿”。可见古代认为饮墨可以去谬匡正,墨水喝多了学识就会提高,连王勃也相信喝墨水能启迪文思,调动灵感。
桐轩食墨
清代著名画师高桐轩是我国“年画之都”天津杨柳青人,高桐轩的肖像画和年画在画苑中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画的年画受到广大群众和儿童的喜爱,每当临近年关,不少人家都争相购买他画的年画,以美化居室,增添节日气氛。
据记载,有一年大年三十,按照天津的风俗习惯,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高家也和别人家一样,照样也包了鲜美可口的过年饺子,当家里人将刚出锅的热腾腾的饺子给高桐轩送去的时候,只见他正在全神贯注地对着一本画品论著读得入神,家人不敢惊动他,就将一盘饺子和一碗熏醋悄悄地放在他的画案上。后来高桐轩突然发现桌上摆着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就了了草草地吃起来。他一边吃,一边仍目不转睛地看书,等到他把饺子吃完,家人进画室收拾盘子时,才发现碗里的熏醋一点儿也没动过,只见画家嘴边尽是朱墨,可是他自己却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原来高桐轩看书入了迷,竟将圈文断句用的朱墨当做熏醋蘸着饺子吃了。
东坡抢墨
古代文人大多有藏墨爱好,据记载,三国时期的曹操以及宋代的司马光、苏东坡都爱收藏墨锭。《资治通鉴》的作者、宰相司马光藏墨成癖,他藏有各种名墨数百斤之多,有人感到奇怪,认为他一生中怎么用也用不掉。司马光解释说:“我要让子孙知道,我用这些墨都写了些什么。”
苏东坡对墨的爱好也近乎痴迷。他收藏了许多好墨,还总觉得不够。一次,东坡得知黄庭坚有半锭李承晏墨,引得他眼红,他非常想要,但是黄庭坚也很爱惜这块墨,舍不得让给苏东坡。最后,东坡竟采取强硬手段,一把夺了过来,据为己有。于是苏东坡夺墨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
像守财奴爱数点财宝钱币一样,苏东坡在闲暇时也常把自己收藏的数百锭墨拿出来把玩。除此之外,他还和墨商潘衡合作制墨。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二日夜,墨灶失火,差一点儿把他住的房子烧掉。
苏东坡的几个朋友也藏墨成癖。他的好友李常见到墨就眼馋,总是千方百计地要把它弄到手。当时的文人滕达道、苏浩然等在研墨弄笔之后,还常常把多余的墨水当饮料品啜,俨如品尝美酒一般,可见其爱墨情深。
羲之吃墨
大书法家王羲之小时候练字十分刻苦。可是每当他高高兴兴地把自己写的字交给老师卫夫人时,老师总是摇摇头说:“你的字写得太死!”王羲之为此十分苦恼,但他一时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一天,王羲之在家里练字,他写了许多“之”字,可就是写不好。母亲叫他去吃饭,他也顾不上了,顺手拿了一个馒头就回来继续练字,写了几个字还是觉得不好,王羲之就停了下来。
这时,王羲之才觉得饿了,于是,他一边继续研究字,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馒头,不时还蘸一下酱,嘴里还在说:“今天的馒头真好吃啊!”一会儿,母亲走了进来,她看见王羲之的样子,吃惊地说:“天啊!你在干什么?你的嘴怎么这么黑?”
原来王羲之写字太入迷了,把馒头蘸上墨就吃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十分高兴,因为他终于把“之”字写活了。因为王羲之的勤奋刻苦,加上他善于动脑,能从生活中发现书法的奥秘,所以他进步很快,成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