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园园
1996年,陈中成为首批国家跆拳道青年队队员,4年后,便在悉尼为中国跆拳道拿下第一个奥运冠军。2004年收获个人奥运第二金。随后囊括亚运会、世锦赛大满贯。12年,陈中的成长之路,也是中国跆拳道极速成长一个年轮后收获的所有经验与反思
两周前,陈中在北京刚结束的2007年跆拳道世锦赛中,获得女子72公斤以上级冠军,也因此实现自己运动生涯中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的大满贯。
自1995年接触跆拳道以来,陈中的每一步都在创造着中国跆拳道的历史。
起步:奥运的战略性需要
跆拳道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上是在1988年的汉城,4年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仍然是表演项目。这期间,大众跆拳道在中国虽有一定的普及,但没有所谓的专业队。
1994年,国际奥委会在巴黎召开会议决定,跆拳道将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一决定,给中国跆拳道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据跆拳道队总教练陈立人回忆:国家体委在1995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跆拳道工作会议上,决定从奥运军团的金牌战略考虑,发展这个项目。“汉城奥运会我们拿到16块金牌,韩国拿到12块,只差4块,跆拳道列进来之后,韩国对我们的地位是个威胁。”在4块跆拳道奥运会金牌中,中国决定“要争得一些东西”。
此时,伊朗等世界上主要的跆拳道强国,已经开展了30多年。男子跆拳道世锦赛已经进行到12届,女子第7届。
当时的国家拳击队主教练陈立人被分派负责这个“零起点”的奥运项目,因为同属场上对抗性的项目。原本在河南焦作体校练篮球的陈中,在地方队选苗中,被看中成为陈立人手下第一批中国跆拳道队员。
1995年,随陈立人来到北京体育大学之前,陈中从未接触过跆拳道。“想像中就是类似于柔道的东西,以为都要选五大三粗的队员。”当年一起入选的七八个小孩都觉得自己不太合适。
没有脚靶,没有道服,在北体大的拳击馆里,一队人马用散打器材开始了中国竞技跆拳道的尝试。
陈立人直言,自己当年也只看过一些资料片,“一点都不了解,搞这个更多的是工作需要”。广岛亚运会之后,陈立人曾经在韩国体育大学呆了一个多月,“观摩了一次世锦赛,收集了一些资料”,仅此而已。
最初的一两个月,就是练体能,基本没有练过技术。每节课3个800,5个400,一遍遍地冲刺,一周至少两个万米,跑完步后拉韧带,陈中说,“站在北体大的南门外都能听到我们劈叉时的惨叫声。”
因为教练也没练过跆拳道,当时技术的学习主要就通过一遍遍地看录像,模仿动作。偶尔请几个专家来短期指导一下,“当时,北体大武术系请了一个韩籍的跆拳道教练,我们就在旁边看着,等他们下课,我们再进去练。”
谈到当时的技战术,陈中乐了:“以前都很简单,只会用一条右腿,死盯着人家,右腿进攻,右腿反击。”作为国内惟一的一支准专业队,练了半年之后,他们代表中国参加了1995年的世锦赛,没有人进入前八。第二年,以这支小队为主体,组建了国家青年队。
1996年,教练曾带他们到韩国火车头队训练了一段时间。“对方的速度特别快,一腿打到我们,人家打完都已经走了,我们还一点反应都没有。当时想,这就是高手和初级者的不同。”
这样的训练持续了3年多。在1999年的世锦赛上,陈中的老乡王朔,获得55公斤级冠军。这是振奋中国跆坛的重大突破。
“那不叫拼搏,叫拼命”
2000年奥运会临近,真正的冲刺也开始了。时隔7年,再回忆备战悉尼奥运时的情形,陈中的眼里还涨满泪水。
“那段时间,练得我都想跳楼。”中国想用五年的时间,缩短与跆拳道发达国家20~30年差距,用陈立人的话说,那不叫拼搏,叫拼命。
原本就严苛的教练,更加“魔鬼”。“首先,要我们从时间上赶超对手,人家练一个小时,我们练四五个小时。”那段时间,陈中和队友整日泡在馆里,早上8点练到晚上六七点钟,中间只休息半个小时,吃点面包片,喝点酸奶。
与其他项目提出“女子训练男性化,男子训练超人化”的要求不同,跆拳道队在训练中直接要求“女子训练超人化”。为此,队里从各省调来了最好的男子选手做陪练。陈立人则拿着鞭子站在男陪练后面,逼他们用全力踢女选手,那段时间,陈中和队友身上天天都是黑紫青。
要参加悉尼奥运会,必须在两次奥运资格赛中取得参赛资格。刚刚17岁的陈中,并不理解当时的处境,“只知道累死了,能少练就少练一点”。但作为教练,陈立人明白,跆拳道项目的发展前景系与此役,一旦有失,4年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第一站资格赛在克罗地亚,去参赛4人,全军覆没。陈立人没有斥责队员,余下的两天,还带他们到处游玩了一下。可第三天,返回国内已经是凌晨,来不及倒时差,全队次日凌晨6点就被教练叫起,更加魔鬼的训练开始了。
陈中作为重点队员,更是被“开小灶”。中午所有队员都去吃饭,独留陈中单练。终于第二次资格赛上,中国队3人入围。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跆拳道作为黑马来冲击奖牌,中心没有给具体任务,67公斤以上级的陈中是中国队最后一个出场的。
此前一天,另一名主力贺璐敏意外出局,当时主管跆拳道的重竞技中心副主任郭仲恭当众狠狠地批评了陈立人。站在一旁的陈中,一下子哭了起来。“替陈老师委屈,而且感觉到我们这个团队有压力了。”不满18岁的陈中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团队的重要性(事后,陈中才知道这是领导和教练合演的一出戏,为的是激励她的斗志)。
陈中说,悉尼奥运会的几场比赛,看似很顺利,其实她次次都是哭着上场的。上场前,陈立人都会给她一番鼓励:“你看她(对手)哪有你强?你连男选手都打得过。”“好,我有信心了”陈中心里如此默念着走上场。
回国后,很多领导都告诉陈中,她的这块金牌,救了中国跆拳道。陈立人说,在中国军团的28块金牌里,这一块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中国跆拳道来说,却是一个关节点,“它为中国跆拳道争取到了生存空间,如果没有那块金牌,2004年的工作力度会不一样,更不可能能拿到两块了。”
2002年,国家跆拳道队搬进天津韩家树基地,有了自己的地方,训练条件各方面都有很大改善。
2000~2004,遭遇成长之痛
2002年釜山亚运会前一次意外受伤,使陈中的状态由巅峰跌入低谷。右腿后十字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复杂的膝伤一直陪伴陈中至今。
当时,陈中已经报名参加亚运会,肩负亚运会突破零金牌的重任。手术恢复时间至少要一年多,最终队里研究决定,保守治疗。每次训练前都打封闭,缠上厚厚的胶带。但这样的伤基本不能训练,陈中信心受挫,亚运会也只拿到银牌。而陈中在场上的“保守”,在赛后也引来诸多非议。
陈立人说,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陈中长大了,“现在她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亚运会之后, 陈中本可以做手术了,但一年的恢复期意味着肯定无缘2004年雅典奥运会。
陈立人和同批的队友张惠锦,找陈中长谈了一次。把事情的利弊都讲给她听,让她自己做决定。“第二天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积极备战2004年奥运会。”这是陈立人没有想到的。
右腿不能发力,陈中原本最主要的得分工具没了,她躺在垫子上练就了“左腿攻,右腿反击”的技术。2004年,重新站在奥运赛场上的陈中,技战术体系更加全面,比赛中也更富于变化。
与法国选手的那场决赛中,按照事先给自己安排的战术,陈中顺利拿到个人的第二块奥运金牌。战术上的领悟力让陈立人都始料未及。陈中说,如果说2000年靠冲劲去打,那2004年则主要靠技战术去得分。赛前教练用了更多的时间,来分析对手,研究战术。“整体团队的经验,认识都在提高”。
2005年3月,陈中终于完成了半月板的手术,但右膝里的韧带还依然断着。2006年,在多哈亚运会上摘金;2007年,又拿下了世锦赛桂冠。
陈中后来在接受采访中曾说,雅典奥运会之后,她已经考虑退役,但最终还是选择留下。和她同批的队友都纷纷离开,只有她和王朔还在坚持。
现在在队里,陈中是小队员的精神领袖,也是技术方面的权威。
突击战之后面临瓶颈
与陈中的逐步成熟相比,陈立人认为,中国跆拳道目前的状况,却只能称作“成功但不成熟”。“就像驰骋在高速路上的夏利,但还成不了奔驰”。
两次奥运会三块金牌,陈立人觉得中国跆拳道这些年来,一直是像一个打仗的突击队,只顾闷头冲。在奥运会的全部28个大项中,跆拳道是最后进入的一个,在中国也起步最晚,却是进步最快的。开展5年,就拿到奥运冠军。中国跆拳道协会秘书长赵磊形容,“中国跆拳道打了一场闪电战”。
突击成功之后,中国跆拳道该如何发展?
中国跆协秘书长赵磊告诉记者,“不能用奥运会的成绩来衡量整个中国跆拳道的水平。”由于奥运会是政策性参赛,四个级别的比赛,只是世锦赛一半,很多优秀选手被挡在大门之外。跆拳道本身也是个裁判主观判分的项目,还有抽签的运气。
相对而言,男女各八个级别比赛的世锦赛才是各队全面实力的展示。本届世锦赛,我们借主场之利,女子拿到两个第一,创造了最好成绩;但男子,这其中有选择报项的因素仅拿到了两个第五。
世跆协执委魏纪中表达了同样的担心,他告诉记者,与之前轰轰烈烈的夺金相比,中国的跆拳道已经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基层教练水平参差不齐,运动员基本功不牢固成了主要的问题。
目前,北京的两百多家跆拳道道馆中,专业的跆拳道教练(国外叫master)寥寥。
10年间,一直着重从训练各方面为个别尖子选手创造条件,使得国内大多数跆拳道手与他们有明显距离。“抓重点的副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国内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女队出现了一定的断档。陈中之后,女子中大级别的优势如何保持?
魏纪中说,目前跆拳道要做的是稳步前进:“不要对奥运会给予太多希望,要从根本上提高基层教练水平”。否则中国跆拳道在未来,可能会走入足球的困境:群众空有热情,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感谢《中国体育报》记者肖苑枚对本文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