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作为美国新保守主义的“黑鹰”、伊拉克战争的设计师,沃尔福威茨在两年前出任世行行长时就饱受争议。当初的政治压力未能阻止沃尔福威茨,而最终一起桃色事件却将他绊倒
在世界银行的历史上,从未有像保罗•沃尔福威茨这样出名的行长。因为一桩与女友有关的丑闻,他已经与舆论对峙了一个多月。
5月17日,世行执行董事会宣布,沃尔福威茨出于“义务和责任感”决定辞职。
“他(沃尔福威茨)向我们保证他的行为符合道德和诚信,并符合他认为是本机构的最佳利益。我们接受这一点。”世行一项声明的开头这样写道。
这个讨论了3天才得出的最佳方案,又使大众想到一个显而易见的新问题:既然沃尔福威茨无可指摘,那么他为什么必须辞职?
“女友门”事件
在许多语焉不详的报道里,63岁的沃尔福威茨似乎陷入了一场与他的年龄和保守性格极不相称的桃色丑闻。
埃尔•卡门是《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以尖锐的政治批评而闻名。曾经有一位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高级官员,每天5点起床看他的专栏,确认没有自己的名字后才能安心睡觉。
今年3月28日,埃尔•卡门发表了一篇题为《钱到哪儿去了》的文章,用最简短的文字披露了可以击倒世行行长的细节:沃尔福威茨上任6个月后,女友沙哈•丽扎才离开世界银行;就在离职前,她出人意料地被晋升到管理层;丽扎不仅在国务院得到了新工作,而且加薪两个等级,年薪达到近20万美元,比美国国务卿赖斯还高出7000美元。
最具杀伤力的是,报道内容得到了沃尔福威茨的高级顾问凯文•凯勒姆的确认:“所有与丽扎有关的安排都是在银行执行董事的指引下做出的。”
这件事马上在世界银行内部网站上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在“愤世嫉俗”的职员那里,沃尔福威茨遭遇了最无情的批判。
4月9日,沃尔福威茨给所有职员发去一份声明,称有关丽扎的事他已经征求过执行董事会的意见,并且是“按照道德委员会的建议去做的”。
内乱未平,欧洲媒体的集体声讨却接踵而至。
4月12日,沃尔福威茨转变策略,试图以诚意平息争议。“在道德委员会的建议下,我给丽扎安排了新工作。我真的希望当初能相信自己的直觉,置身事外。十分抱歉,我犯了错误。但是,请给予我一些理解。”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他期望的那样发展。舆论有另一套逻辑:既然已经认错了,还有什么理由赖着不走?
纷纷扰扰了一个月,沃尔福威茨应该继续留任还是主动辞职或者是被勒令离职,这一问题演变成一场久拖不决的争论。
5月14日,世行特别调查小组的报告出炉。报告认定沃尔福威茨在给予女友高薪问题上超越了职权范围,并违反了利益回避原则。报告还指出,事件引发的争议给世行的声誉和诚信带来了负面影响。
至此,形势急转直下。沃尔福威茨终于意识到,除了辞职已经别无选择。最后时刻,他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体面的谢幕方式。
重提的旧事
其实早在去年3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就报道了沃尔福威茨的“女友事件”。或许是时机问题,或许是作者的影响力有限,当事人没有遭到任何非议。
不过,沃尔福威茨自己已经感到了不安。根据英国《卫报》报道,当时沃尔福威茨指责世行的人力资源主管泽维尔•科尔对外泄露了消息,“你应该让你的朋友阻止这件事。”他还指着几名世行高级官员的名字说:“如果他们瞎干涉我和丽扎,我所掌握的情况也足够让他们喝一壶的。” 在谈话结束时,沃尔福威茨越发激动,说人们对他的攻击让他烦透了。
沃尔福威茨所指的“攻击”显然来自内部。道德委员会至今保存着两封与此事有关的告发邮件。
上个月,为了证明自己说过的话,沃尔福威茨在世行网站上公布了道德委员会的秘密文件和备忘录,其中就有这两封邮件。
文件表明,在被提名为世行行长的时候,他主动向道德委员会说明了他与丽扎的关系。丽扎此前已经在中东及北非部工作多年。虽然“利益回避”原则规定夫妇不能在同一个管理体系中工作,但却没有关于情侣的描述。因此,沃尔福威茨和丽扎要求维持现状。作为让步,他放弃了关于她的薪水和工作环境的决定权。
不过,道德委员会还是认为丽扎应当调职,同时获得加薪作为补偿。时任委员会主席的梅尔科特在2005年8月致信沃尔福威茨:“道德委员会无法直接干预管理层,因此你可以安排人力资源主管依照执行。”
3个月后,梅尔科特通过沃尔福威茨,祝愿“丽扎在国务院工作愉快”。至此,一切似乎都得到圆满解决。
2006年1月,世行廉政部收到了第一封署名“约翰•史密斯”的邮件。从邮件的字里行间可以判断,告发者是知道所有内情的高层人物,而且应该不只一个人。“约翰•史密斯”指控沃尔福威茨以权谋私和腐败。因为没有得到回应,“约翰•史密斯”又发出了第二封邮件,还加上了威胁的话:如果相关部门不着手调查,他们将把这件事捅出去。
2006年2月28日,道德委员会完成了调查,认定沃尔福威茨的行为合乎规范,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
事情似乎已经得到平息。直到今年3月,《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埃尔•卡门再拿这则旧闻说事,舆论才开始一片哗然。
丑闻之外
特别调查小组在报告中说,沃尔福威茨披露了一些不应该公开披露的信息,他没有按照董事会的程序原则以及世行关于信息披露的原则进行。更严重的是,他把内部事件变成了公众丑闻。“当他在进行上述行为时,他已经成了世行的敌人。这致使在公众眼中,世行被看成一个坏的、不公正的机构。”该报告这样指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认为,欧洲人才是沃尔福威茨辞职的决定力量。“美欧的援助观是不一样的。沃尔福威茨一直强调,受援国必须达到自立、自强、消除腐败,这使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反感和抵触。”
去年上半年,沃尔福威茨加大了反腐力度,暂停了对印度、肯尼亚和哥伦比亚的援助,除非有证据表明那儿的腐败问题得到解决,否则不予恢复。英国曾经因此暂停缴纳会费,以抗议世行附加在援助项目上的条件。
很多沃尔福威茨的批评者认为他的反腐动机是政治性的,而不是经济性的。有政评人士这样指出:“强调‘腐败和‘良好的管理,对他来说只是民主和人权的代名词。他知道他不能提这些词,因为世行宪章禁止干预政治。但他一直强调说‘我们不再与腐败政权打交道,实际上非常接近于政治干预。”
沃尔福威茨另一个失败之处在于,他不断提醒人们他与伊拉克战争的联系。近两年来,他至少指派了3名对布什政府和伊拉克政策表示支持的保守派人士出任世行的高级官员。2006年6月,沃尔福威茨安排西班牙前外交部长安娜•帕莱西奥到世行,出任高级副行长兼法律总监。帕莱西奥在担任西班牙外长时就是伊战的重要支持者。2007年3月,约旦前副总理马尔旺•马沙尔被任命为负责对外关系的高级副行长。据称,马沙尔曾在幕后推动,确保安曼成为在美军入侵伊拉克时的合作伙伴。
当初,布什任命沃尔福威茨担任世行行长时就备受争议,因为他不仅曾是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还是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欧洲国家之所以勉强同意,是因为希望和美国忘记过去,重修旧好。
《纽约时报》拍出,“沃尔福威茨声称世行有很多人斥责他过去在五角大楼的职务,这是真的。但他做了更糟的事情,拒绝解释他的决定。期望他为灾难性的伊拉克战争赎罪的任何希望都已经消失。”
也许,早在担任行长之前,沃尔福威茨在世行的命运就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