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和平姗姗来迟

2007-05-14 15:05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29期
关键词:北爱北爱尔兰英格兰

李 鹏

和平终于姗姗来迟,而北爱已经元气大伤。不同族群的人们相互隔离而居,心中的伤痛与隔膜却挥之不去。战争画上休止符,而纷乱的隐忧仍在。

在很多西方人看来,北爱尔兰多年的纷乱冲突使他们蒙羞——在自由的民主制度,在富裕的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着野蛮惨烈的族群冲突。北爱冲突的影响如此之深,英语中有“The Troubles”(即“大麻烦”之意)一词,专指北爱的乱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爱冲突一直是欧洲的大麻烦,历史学家马克·穆霍兰德在其2002年出版的专著中,将北爱的纷乱历史形容为“最长的战争”。即使只是从1969年北爱发生暴力冲突、英国军队介入之日开始算起,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38年。

最长的战争在今年8月似乎终于画上了句号:作为对爱尔兰共和军放弃武装斗争的回应,部署在北爱的英军8月1日零时起不再协助当地警察维持治安,结束英军有史以来最长的、代号为“旗帜”的军事行动。而在此前的5月8日,北爱权力共享的地方自治政府中断4年多后,也正式恢复行使权力。

没有赢家的战争

当首批英军1969年8月进驻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时,他们以为只会逗留数月即可回家。但最终,前后有30万英军参与“旗帜”行动,其中763人丧生。

军事和治安任务已经结束,不过仍有5000名英军将驻守北爱。没有欢呼,没有庆祝。在世人眼里,这场冲突没有赢家,而只有一个失败者,那就是北爱尔兰人民。

北爱尔兰自身的种族和宗教冲突是其悲剧的根源。北爱160万人口中,60%是英国移民后裔,为新教徒;40%是爱尔兰人土著,信仰罗马天主教。长期以来,天主教徒要求和南部爱尔兰合并,建立统一的爱尔兰共和国,而新教徒则坚决要留在英国治下,双方互不相让,暴力冲突因此不断。

爱尔兰岛上的土著是凯尔特人,而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人却是罗马人、维京人和日尔曼人的后裔。爱尔兰岛和不列颠岛一大一小,强弱分明,爱尔兰的命运由此注定。1171年10月,英王亨利二世率兵入侵爱尔兰,迫使岛上诸侯效忠称臣,确立了英格兰人对爱尔兰的统治。

在宗教信仰上,则是另一个故事。公元5世纪前后,爱尔兰和英格兰开始信奉罗马基督教。1509年,英王亨利八世即位。这个大胖子国王先后娶过6个妻子,两个离婚,两个被杀。亨利八世和第一个妻子凯塞琳生了5个孩子,只留下一个女儿。为了生一个儿子,亨利八世要求离婚,娶侍女波琳,但是罗马教皇就是不同意。

亨利八世于是宣布与罗马教廷决裂,自封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脑,教会由英王而不是罗马教皇控制。英国国教从此自立门户,属于基督教新教,但是爱尔兰还是遥奉罗马天主教为正统。

亨利八世或许没有想到,他的一桩离婚案竟是后世北爱冲突的根源之一,从此爱尔兰和英格兰在种族矛盾之外,又增添了宗教分歧。

近在咫尺的殖民地

但这还不是全部,爱尔兰和英格兰之间还有更深的矛盾。

17世纪开始,日渐强大的英格兰开始海外殖民扩张,第一站自然是近在咫尺的爱尔兰。1609年,英国开始其“厄尔斯特(北爱)种植园”计划,没收当地人的土地,以英国新教徒“种植者”移民厄尔斯特,并确立新教徒的统治地位。英国新教徒占据了爱尔兰东北肥沃的土地,天主教徒和殖民者之间从此屡屡爆发血腥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大英帝国开始走下坡路,爱尔兰人的自治运动风起云涌。1912年,英国议会批准了爱尔兰自治法,后因一战爆发而耽搁实施。

英国在一战中的所作所为伤了爱尔兰天主教徒的心。爱尔兰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在英国国旗下同上前线,新教徒可以独立组成厄尔斯特师,而天主教徒则被打散到不同的部队中。

更让爱尔兰寒心的是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在都柏林发动争取独立的起义,但响应者寥寥,起义很快被镇压了。事后,英国政府不顾各方求情,坚持将起义领袖处死。就这样,复活节成为爱尔兰民族主义的象征,成为爱尔兰人的纪念日。

大战结束,主张独立的新芬党在爱尔兰的选举中获胜,其领袖德·瓦列拉正是复活节起义中惟一幸存的领导人。同时,激进的天主教徒在1919年成立“爱尔兰共和军”,进行武装革命打击英军。

1921年底,焦头烂额的英国与爱尔兰达成协议,允许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而新教徒占多数的北爱厄尔斯特6个郡则留在英国。英国的国名从此也就变成“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南部爱尔兰在1949年改称“爱尔兰共和国”,与英联邦彻底分手。

北爱的暴力时代、

留在英国的北爱社会极端分化,一方是民族主义的天主教徒,要求与爱尔兰共和国统一(共和派、民族派),另一方是要求留在联合王国的新教徒(保皇派、联合派)。双方经常破坏、袭击彼此的游行或社区,骚乱成为了北爱尔兰的家常便饭。

1969年,英国在北爱部署军队以恢复秩序,但军事行动带来的流血冲突又导致更多的仇恨和报复。政治暴力活动在1972年达到高潮,造成500多人丧生,其中包括13名民族派示威者在1月被英军射杀,这一天被称作“血腥星期天”。

血腥是北爱暴力时代的关键词,暴力的主角往往是爱尔兰共和军。在过去几十年里,爱尔兰共和军在北爱及英国各地发动了上百起针对英国政府的恐怖袭击,共杀死1800多人,其中650人是平民。

1979年,二战盟军名将蒙巴顿将军被爱尔兰共和军炸死;1984年,爱尔兰共和军在布莱顿饭店实施爆炸,差一点炸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撒切尔扫荡爱尔兰共和军的手段也极为冷酷,曾听任被捕的10名囚犯在狱中集体绝食,活活饿死。

艰难的和平进程

长期的暴力让冲突双方一无所获,而极端组织的恐怖活动造成平民伤亡,也让其失去民心。1980年代后期,主张北爱独立的新芬党认识到,依靠恐怖主义活动难以实现爱尔兰的统一,于是开始和保皇派寻求通过谈判结束冲突。

和平进程一波数折,保皇派与共和派准军事组织数次宣布停火又开战,双方共享权力的自治政府运作也屡屡中断。

1998年4月10日,这一天是耶稣受难日,却成为北爱冲突各方的和平福音日。英国政府和爱尔兰政府达成协议,确定在“权力共享”的基础上恢复了各党派参与的北爱尔兰自治政府。

尽管是在民主和法制基础上实施和平协议,但北爱冲突还屡有反复。因为各派在缴械问题上争执不休、共和军被怀疑参与北爱历史上最大的银行劫案、共和军布置间谍网等,和平进程一再被中断。最终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和爱尔兰总理埃亨强力推动下,今年5月8日,民主统一党领导人佩斯利担任第一部长、来自新芬党的麦吉尼斯出任第二部长的北爱新政府成立运作,北爱的局势逐渐平息。

北爱能结束数十年的暴力纷乱历史,既因为英爱两国的民意逐渐唾弃极端分子,也受益于国际大环境的变化。长期以来,美国的爱尔兰人后裔一直是同情爱尔兰民族派的力量,不过随着“9·11”恐怖袭击的发生,包括爱尔兰裔总统布什在内的美国人对爱尔兰共和军失去信任。北爱最终能走上和平道路,正是因为极端暴力活动在爱尔兰境内外失去民心。

长久的暴力之后,北爱虽然实现了政府权力的分享,但经济上曾经富庶的北爱必须依靠英国政府接济度日。实际上,北爱已经元气大伤,而长远来看,社会内部依旧隔膜很深,不同族群的人相互隔离而居,这意味着那些纷乱的隐忧仍在,“The Troubles”的阴影仍没有走远。

猜你喜欢
北爱北爱尔兰英格兰
2017—18赛季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