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冰
“交流带来了解,了解后才能理解,而理解是产生好感的基础”
3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当晚,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了“中国年”开幕式并观看了文艺演出。
随着国家主席胡锦涛莅临俄罗斯和“中国年”的正式开幕,“中国”时下成了俄罗斯民众口中的热门词语。莫斯科红场边上,“中国年”的巨幅广告赫然树立;从胡锦涛下榻的“总统饭店”一直到莫斯科的主要街道列宁大街上,布满“中国国家展”的广告招贴。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中国年”乃至中国的发展给予大篇幅的报道,俄罗斯电视台第一频道还于3月19日开播由中国拍摄的改编自前苏联电影剧本的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俄罗斯文化电视台近期也将播出《秦始皇》《北京紫禁城》等纪录片。
“对于那些喜欢中国文化以及对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飞速发展非常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历史学博士戈尔布诺娃说。
“春天的交响”奏响莫斯科
3月2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以自己的经历来解释中国人对俄罗斯的特殊情结,“‘理智不能理解俄罗斯,我很难向你们描述俄罗斯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俄罗斯是一本读不完的厚重的书。”孟晓驷引用俄罗斯著名诗人丘特切夫的话说。
其间有个插曲,出席发布会的俄文化与电影署署长引用了孔子《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以说明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俄方的翻译小姑娘磕磕巴巴,没有解释清楚,孟晓驷脱口而出,赢来全场一片掌声。
26日晚,在克里姆林宫剧院举行的“春天的交响”晚会拉开了“中国年”的帷幕。中国青年钢琴家郎朗演奏的一曲《黄河》钢琴协奏曲,赢来现场观众如雷的掌声。由著名二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周维独奏的《二泉映月》,让现场观众沉浸在凄美婉转的中国民乐里,而他随后又以一曲根据俄罗斯歌曲改编的《今日俄罗斯随想》,唤起了俄罗斯观众有节奏的掌声配合。“中国传统的二胡能把俄罗斯表达得如此酣畅淋漓,可见演奏者真正读懂了这个国家。”前来观看演出的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校教师斯维坦在晚会后心情仍不能平静。
对于中国文化节,中方准备充分。在规模上,有20个中国艺术团体和6个大型艺术展览赴俄巡演、巡展,涵盖芭蕾舞、交响乐、杂技、京剧、民族歌舞、中国功夫等多个领域;在剧目的选择上,则注重传统与现代穿插、经典与流行并重——芭蕾舞剧《大红灯笼》用现代芭蕾舞艺术来表现中国的传统题材;而京剧《图兰朵》则是用传统的京剧诠释世界经典。这些都是近年来在国际上颇受欢迎的剧目。
今年9月,还将举办“伏尔加河友谊之旅”——中国的杂技、民乐、武术、茶道表演、民间手工艺人等乘游轮从莫斯科出发,沿伏尔加河经停诺夫哥罗德、萨马拉、喀山等数个历史文化名城,每到一处将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并在当地中心广场和剧院进行表演。中国的画家们将随行创作一幅伏尔加河长卷,作为礼物赠送给俄美术博物馆收藏。
2004年,中俄两国领导人决定在对方国家互办国家年。而在此之前,两国主要通过举办“文化周”等形式来进行双方文化交流。从“文化周”发展到“国家年”,不仅是时间的延长、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更是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的体现。观察人士认为,中俄领导人已把眼光投向未来,投向下一代。除了政治、经济、科技、能源等领域外,双边文化交流的思路也从溪涧转向洪流,以期正面影响青年人,减少隔膜和疏离感。
孔子走进俄罗斯
在莫斯科“鲁宾卡”地铁站旁边的一家大型图书超市里,文化大学汉语专业的大二女生克里斯丁娜挑了一本冯骥才的小说集。“学习中文不仅仅是我的兴趣,我将来还要靠它吃饭呢。”
在俄罗斯许多大城市,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开始操起了汉语课本,除了对这个国度充满遐想外,“会说汉语”也是这些莘莘学子们就业时的“敲门砖”。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和公司亮相俄罗斯,汉语自然成了学子们追捧的对象。俄中友谊协会主席、著名汉学家季塔连科笑称:“俄罗斯人将来学习汉语的热情恐怕会像上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的俄语热一样。”
2006年12月21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挂牌成立,这是俄罗斯第一所正式运作的孔子学院。5天之后,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代表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汉办”),在莫斯科与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校长比沃瓦尔共同签署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俄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喀山国立大学的孔子学院也正在筹建中。
此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汉办”、俄罗斯国立职业师范大学日前刚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在俄罗斯开设“广播孔子课堂”。俄罗斯听众可以通过收音机、网络在线广播,24小时全天候学汉语。
孔子学院是以推广汉语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为目的,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基本任务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机构,主要向海外社会人士提供专门技能的汉语培训以及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属于非学历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已经开设孔子学院120多所,覆盖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交流增进理解
45岁的楼道管理员伊琳娜,心直口快,风风火火,典型的“俄罗斯老大妈”形象。即使闲下来的时候,她也会有一大堆问题等着你:中国真的只让生一个孩子吗?中医治病要用很长的针扎人不疼吗?中国人吃饭要上一百多道菜吗?
“交流带来了解,了解后才能理解,而理解是产生好感的基础。”《俄罗斯与中国•21世纪》主编卢金这样说。他承认,俄罗斯民众目前对中国的了解还非常有限。调查显示,有七成的俄罗斯人从来没有与中国人打过交道。正因为不了解,一些俄罗斯人心存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无稽猜忌。他相信,通过国家年活动,类似情况一定会得到改变。
可以佐证的是,不久前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对中国有好感的俄罗斯人占52%,较去年提高了23%。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阶层当中,对中国的看法相对较为负面,而在知识分子阶层当中,持正面看法的居多。前几年提到中国时,俄罗斯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服装、人口、筷子。现在说到中国,俄罗斯人会和你说神舟飞船、北京奥运、甚至道家学说。在一些体育商品店橱窗里,甚至悬挂有姚明的招贴画。
长期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俄罗斯科学院历史学博士戈尔布诺娃说,“在我看来,我们国家对于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发展水准介绍非常少。仅凭个人或者工作中所接触到的人和事得出一个粗浅的印象,是不全面的。”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对此深有体会。她指出,目前中俄民众的互相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她认为,了解程度不够有三种情况:一是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发展情况总体上知道一些,但不了解具体情况,不知道今天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二是部分人对中国没什么印象,也没什么兴趣,对中国的发展和现状根本不了解;第三种是少数人受西方媒体歪曲报道影响对中国持有偏见,对中国奉行的内外政策持有偏见。中国民众对俄国的了解也不够。正因为如此,此次“中国文化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面向大众,力争把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展示在俄罗斯民众特别是年轻人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深两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沟通,中国还将派出少年艺术团参加今年6月的莫斯科友谊艺术节,并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的迪斯科舞厅举办“中国迪斯科之夜”,展示中国在当代通俗文化领域的潮流和时尚。
在“中国年”开幕式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讲话中特意引用了《易经》中的一句话:“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句话精辟地诠释了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意义——双方声音相同,则会和谐;性格相近,则会相互吸引、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