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级市的公职人员中午不饮酒,半年能省多少招待费?河南信阳市委书记王铁日前给出了一份来自当地的数据:信阳市禁止公务员午间饮酒半年来,共节省酒水费用四千三百万元(8月14日《河南商报》)。四千三百万,对数字不感冒的人们也许不能形成概念,对此,王书记另有形象的解读:“四千三百万元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小县的财政收入,可以建一个工厂,可以建四十所到五十所小学,这是不得了的事情。”
四千三百万,原来是一个“不得了”的概念,难怪王书记如此津津乐道。过去,我们总是听说,酒杯容易产生腐败,现在方知,酒杯子里还可以出政绩。当然,对于公务招待费半年省下四千三百万酒钱,更多的人不认同这是政绩,—些评论者甚至觉得这个数字揭示出来的应是“政疾”——四千三百万酒钱只是“减少了浪费”,这怎么能说是“节省”呢?
但是,由于王书记技术性地将四千三百万与一个工厂、四五十所小学、一个县全年财政收入划上了约等于号,使包括我在内的少数人认为,这的确是一项政绩。根据统计习惯,我们把王书记的算术题置换成以年为单位,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年节省下来的酒钱,相当于办两个工厂、建设近百所小学、增加相当于两个县的财政收入。这意味着管好公务员的嘴,本身就是发展教育,提高GDP。但我们建设与发展这些事业是何其艰难,吃掉这些却是如此容易!
在公款吃喝的潜规则下,在“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白痴才不吃”的民间语境中,将减少吃喝表述为“节省”而不是“减少浪费”并不为过。要知道,为了控制吃喝,中央估计“三十令五十申”都有了,各地各部门发出的相关红头文件累积起来,大概也可以码成一座喜马拉雅山。但是收效如何呢?发文件的上级似乎只重通知不问结果。在此情势下,信阳市一枝独秀的表现,本身大概也可以说明问题。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质疑的,不应当是个体,而应当是整体。
在整个中国,酒文化是其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但酒文化决不是中国特色,就像喜欢胡吃海喝远不是中国人的嗜好一样。有中国特色的,应当是官场酒文化。毋庸置疑,官场酒文化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它的直接作用是麻痹思想、催生腐败。这从一些“行酒令”中可见一斑。譬如:“感情深,一口闷”,明明一口闷下会损害身体,但劝酒者竟莫明其妙地被理解为感情深的人,那些身体受损者却对加害他身体的人表示欣赏;再如:“一口能喝不做两下,这样的干部要提拔”,传递的是官运取决于酒量而不是能力的意思。而这些不健康的官场酒文化正是不可遏制的公款吃喝风养成的——用公款吃喝。撑坏了也觉得荣耀。
归根到底,不健康的官场酒文化来自于宽松的财政制度与心慈手软的问责制度,而这样的制度并没有因为公款吃喝“每年吃掉一个三峡大坝”而有明显严厉的趋势。2004年,山东省一位市长去美国纽海文市挂职任市长助理时,领教了人家在控制公款吃喝方面有多严厉:纽海文市市长对山东的这位市长说,按中国礼仪我应当招待你吃顿饭,但在我们这儿,如果公款吃饭超过九美元将被视为行贿,所以我只能以私人名义请你到我家吃个便饭。
当然,我们暂时还不能指望我们的制度能像人家那样严厉,但如果全国各地都能像信阳市那样每年省下八千六百万,那也是相当不简单的。累计起来,那得从酒杯里创造出多少干部的结实身体、健康的胃、好的工作干劲、持续增长的GDP,以及解决多少孩子的读书问题、多少公众的生老病死问题!
[原载2007年8月16日《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