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之城

2007-05-14 13:37韩少功
杂文选刊 2007年14期
关键词:隐者群体信号

在我看来,都市生活最大的诱人之处是人们互为隐者的一份轻松。

我们有同事,但可能从不知道同事家里发生过什么;有邻居,但可能从不知道邻居房门后是何景象。

至于更多的客户、乘客、路人、售货员、水管工、邮递员、保险推销人等等,在每个日子里拥挤而来,但因为太多太密,而被我们视而不见、过目即忘。

他们是一些着衣的影子,一些游动的布景,或飘忽的面具,其姓名如同假名,其言语如同台词,其服装如同伪装。

他们让我难以辨识,也无须辨识,无法深交,也不需深交。

我们真正的同事和邻居是影片里的知名演员、流行报刊里的新闻人物、网上聊天室里的匿名网友。

如果我们顺着电缆一类渠道查下去,追查到繁忙媒体的车间或机房,还可发现他们的物理本质不过是电磁信号或纸媒信号,由一些专业人员编辑着,复制着,日夜向外传输着。

这样,我们就像地老鼠,藏在十分安全的暗层,与远方耳朵符号产品打着交道,对一些遥远的机器流水线产生着感情。我们不必担心自己受到他们(亦即它们)的伤害。

我们就是做了好事或坏事,也没有任何人发现。

相反,乡村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但少量的目标,必是被过多关注的目标。互相熟悉的程度,使人们的生活处于长久曝光状态。我们无法隐名,更无法逃脱,身上肩负着太多来自相亲们肉眼的目光。

这样,即便在一个山坡上独自翻地,即便四野空旷无人,我也感到自己是一个公共场所的雕像,日日长久地示众,多少有点累。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城市?

人们为什么进入城市?

到底是为了渴求邻居,还是为了摆脱邻居?

是为了进入群体,还是为了逃避群体?

[选自韩少功著《山南水北》作家出版社版]

猜你喜欢
隐者群体信号
完形填空二则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调查
两个“隐者”
中间群体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信号
高处信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