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小波路

2007-05-14 05:02
新民周刊 2007年17期
关键词:李银河王二特立独行

陈 冰

十年了,她一直想去他当年插队的云南陇川,去看看他笔下的"王二"和"陈清扬"一起趟过的小河,还有他们两人避难的章风山。2007年4月11日,她终于如愿以偿。

1997年的4月11日,一位名叫王小波的作家因为心脏病突发,在北京的寓所中悄然离世。当时,他的妻子李银河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机场临别时的用力一抱,竟成永诀。

此后若干年间,她整理出版了他的几乎全部著述,并在每年4月11日来到坟前祭奠。她说,很奇怪,每年的那个日子北京的天都是沉沉的。她常常在他的墓前看到像柱香一样排列整齐的香烟和二锅头,那是他的崇拜者们送他的最爱。

网络组委会

3月初,李银河在博客上点明了想和王小波的"粉丝"一起去陇川看看,以别样的方式缅怀王小波离世十周年。文章刚贴到博客上,就引起了众多网友和小波迷的热烈反响。

在网友的自发组织下,"王小波十年纪念活动"组委会迅速成立。不但在博客、论坛上公布了大量信息,还在QQ上建立了一个名为"重走小波路"的QQ群,方便大家及时沟通,而接头暗号就是"重走小波路"。

组委会看上去非常专业,从名誉主席、主席到顾问、秘书长再到外联部、策划部、传媒部、推广部,一应俱全。据说组委会曾经一度想寻求合作和赞助,将活动做大做强,但媒体和厂商大都认为这事不太"靠谱",不愿意出钱出力。

组委会负责人、《亲密》杂志经营总监周晓芳说,就在活动组织停滞不前的时候,一位武汉的神秘男人突然飞到北京,要求加入整个组织活动。因为多次到云南旅游,并在腾冲买下了一座小山庄,这位经历丰富的"神秘人"王森设计了全部活动的路线图,并负责安排全体团员到云南的食宿。

组委会最终确定活动内容包括4月11日开始的"重走小波路"活动;5月13日王小波生日纪念诗文朗诵会;纪念王小波网上征文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FLASH网上征集活动。

为了充分尊重王小波"自由"这一精神特质,把王小波"特立独行"的风格发扬到底,所有参与者均按自愿、自助、自理的原则,以自己的方式到达云南昆明指定地点。在组委会提供的报名表上,每个人还必须签订一份承诺书。承诺自己承担所需的费用,对自己的财务和人身安全负责,并愿意在这个临时组合的团队里,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尽管最初咨询报名人数超过了400人,但最终出现在昆明的只有23位团友。现实的羁绊让更多的人将这个美好的冲动变成了诗意的想象。当然,还有更多的人质疑这是一次形式大于内容的无聊活动,还有一些人不屑地认为,这又是一次李银河将个人缅怀行为演变成集体行为的大秀。

波迷和"河粉"

4月11日,从北京出发的11位团友在王小波生前任教过的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出发仪式,并穿上了统一制作的黑色纪念文化衫---胸前用白色颜料醒目地写着"重走小波路"几个大字,背后则是鲜红的"亲密"二字。

李银河带着这样的感动和北京团员集体乘飞机到达了昆明。在昆明大脚氏青年旅社,已经有从上海、深圳、香港等地赶来的十多名团友。让周晓芳颇为意外的是,当初报名的男女比例差不多是1:3,而最终成行的男女比例刚好颠了个个。"我带来的都是中号的文化衫,看来女人的行动力的确比男人弱好多。"

活动负责人周晓芳坦言自己就是一个小波迷,组织这个活动就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重新认识王小波。"像我儿子这帮90后,基本上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存在过。我向他推荐了小波的作品,他看了以后非常喜欢,又向自己的同学推荐,他们发现王小波的文字风格跳跃、奇特,反而很像他们现在的说话方式。我想王小波的表达是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永不过时的表达。"

来自香港的顾晓峰在媒体工作,他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一说到王小波,我就兴奋。眼下他正在香港的一所大学进修,研究王小波的作品成为他最有兴趣的功课。一见到李银河,他就将自己分析王小波《白银时代》写作特色的论文递了上去。在大巴车上,其他人昏昏欲睡,他仍然能够两眼放光、吐沫横飞地跟你分享王小波小说中令人难忘的细节。

青岛的师朋说自己接触小波的作品有点另类。青春期的好奇让他迅速找到了同学号称的黄书《黄金时代》,结果发现自己对这本"黄书"爱不释手,从那时候起他就有一个梦想,跟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到作品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战斗"过的地方看看。

不过,团友里面并不都是王小波迷。还有一些号称自己是"河粉"。他们愿意参加这个活动,多半是想近距离接触一下自己喜爱的李银河老师。于是,一对未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出现在人群中,一个一度想自杀的抑郁症康复者也来了,他们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李银河的帮助和引导。

陇把农场的黄金时代

据说当年王小波从北京到昆明再到插队的陇把农场,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当时公路没有修通,当地人用牛车将这批嘻哈蹦跳的毛头孩子拉了进去。到了队里的第二天,这批孩子就"一个个耷拉着脑袋,话也不说了,笑也笑不起来了"。

重走小波路的团友们寻寻觅觅、走走停停,花了3天时间才从昆明找到陇把农场。或许是受了小波戏谑幽默、直率坦荡的文风影响,又或许是因为有了中国最著名的性学家李银河坐镇,一天数小时的大巴旅程之中,谈情说性成了一种常态。狭小封闭的车厢内,因为某种程度的隐私分享,一份难能可贵的默契在团友中悄然升起。

渴望改变,在思考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在追求智慧的路上不断前行,也许就是"重走小波路"的特质。于是,在车上有人声情并茂地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一遍遍朗诵王小波的作品,会毫无顾忌地讲述一个个冷笑话,还会一声声唱起那些伤感的、愉快的歌谣。尽管这些举动,在一些人眼里是那么得荒诞、可笑。

4月15日上午,重走小波路的团友终于到达了陇把农场。李银河与大家一样穿上了黑色的"重走小波路""团服",始终走在队伍最前面。她知道这次活动正在遭遇巨大的嘲笑和非议,"一个连情书也拿出来卖钱的女人","闹腾着重走小波路,让粉丝自掏腰包,还美其名曰特立独行,这不厚道,有点把粉丝卖了,人家还替你数钱的味道"。

她的表情始终很平静,看不出喜怒哀乐。南碗河旁,她默默地坐在河边,若有所思地看着兴致高涨的团友模仿《黄金时代》中王二背陈清扬的场景。在王小波宿舍旧址旁的一片空地上,她亲自将两棵从陇川县城带去的榕树树苗种上,没有更多的言语,只有一抹浅浅的微笑。

临走之前,团友们别出心裁地准备在王小波宿舍旧址附近来次行为艺术--11名团友躺在地上摆出了"王二"两字,向他们喜爱的王小波告别。李银河牵着其他团友的手,围在"王二"身边,站立许久。

猜你喜欢
李银河王二特立独行
帮理不帮亲
起床有妙法
特立独行,看我行(二)
人生本该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的“大山猫”
一片特立独行的树叶
王小波 你好哇,李银河
王小波的情话
王二割寿材
原谅,但不要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