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谐
大象密度过高
1963年,肯尼亚境内一共有17万头大象,到1989年已经锐减到1.6万头,差不多损失了90%。
为获取象牙而发生的偷猎现象固然是导致大象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但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否认。过去数十年里,肯尼亚连续遭遇干旱,大象保护区植被面积日渐稀疏。一头成年大象每天要吃220公斤植物,吃不饱肚子,自然影响到大象繁殖后代。于是大象们被迫向水源丰富的地区转移、集中,结果在一些水源还算丰沛的保护区,大象“人口”短期内迅速激增,以肯尼亚南部希姆巴山国家公园(Shimba Hills National Park)为例,如今那里的大象密度,已经超过正常水平的三倍。
干旱少雨的气候,还会造成严重的“人象冲突”。近年来,很多大象为了寻找食物,经常越过国家公园的电网,闯进周边耕地大吃大嚼,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有统计数字表明,最近10年,希姆巴山国家公园周围一共有12人死于大象脚下。而且,越来越多的大象越界外出,还为偷猎者提供了方便。为了缓解大象过度集中的危机,肯尼亚政府决定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进行一项庞大的“大象搬家”计划,两年里把400头大象(目前公园总共生活着大约700头大象)迁出希姆巴山国家公园。
搬家绝非易事
要给大象“搬家”,最头痛的问题来自麻醉。一般来讲,个头大的大象,用的麻醉剂剂量也大,然而这并非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有的大象看起来高大威猛,实际上却是“外强中干”,要么早就饿得皮包骨头,要么衰老无力,假如给这种大象使用大剂量麻醉剂,很有可能让它一觉不醒。所以,除去判断大象的个头,还要考虑它腹部的脂肪厚度。
每一次,追踪、“捕猎”大象的活动,都必须在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Kenya Wildlife Service)的指导下进行。两部履带式吊车,两台厢式越野卡车,数台牵引拖车,一部推土机,一架直升机,一架轻型飞机,若干工作人员,是“捕猎队”的基本配备。在希姆巴山国家公园老员工的记忆里,过去完成一次“捕猎”,至少需要12个小时辛劳,如今在现代手段的帮助下,以空中搜索配合地面追踪,这种“立体式”的“捕猎”手段,把任务缩短到不超过1个小时,假如顺利,一天就可以帮助十来头大象“喜迁新居”。
在大象的新家园里,人们早就做好各种准备,怕它们找不到水喝,细心的人们甚至把水井都帮它们挖好;怕偷猎者乘虚而入,沿着新的国家公园边界,政府配备了大批志愿看护者;为追踪、研究它们的生活,政府还给一些大象装上无线电跟踪系统……为了让这些脆弱的庞然大物继续平安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肯尼亚政府在为期两年的“大象搬家”计划里,准备了高达320万美元的“搬家费”。
(编译自法国《巴黎竞赛画报》)
编辑:王克峰
电子信箱:kefeng199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