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香港的启示新加坡发展模式

2007-04-29 23:04张志刚
海外星云 2007年12期
关键词:新加坡政府新加坡人李光耀

张志刚

人总喜欢竞争和比较,城市也是一样。在上海真正冒起之前,香港和新加坡就是亚洲双城记中的主角。两个城市背景相近,都是面积细小的城市,人口以华人为主,都接受过英国统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在香港人的位置和角度,都认为香港一直优胜于新加坡,甚至在文化上,香港人也自觉比新加坡优越,香港人总觉得新加坡人比较笨、小器、墨守成规。而在新加坡人的眼中,香港人缺点多多,惟利是图,自私自利……

参访研究新加坡有利无害

新加坡和香港都有点自负,都要把对方看成竞争对手,都要表现得比对方优越。这个亚洲双城记的故事,其实代表着走在两条不同道路的成功故事。2006年特区行政长官率团访问狮城时,曾惹来一些冷嘲热讽,一些人甚至认为去错了地方,新加坡不应是香港学习的对象。其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新加坡和香港有极多相类似的背景。新加坡在某些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参访是一条发展道路,研究另一种成功模式,对香港未来的发展,只会有利无害。

新加坡政府发展经济一力承担

要研究新加坡,《李光耀回忆录》是不能不看,而且要一看再看。回忆录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节,是李光耀回忆一次从办公室外出时,刚遇上学校放学,李光耀的座驾就在学生人龙前停下。李光耀感触起来,这些学生很快就要毕业,之后就要找工作,这就是他的重担。新加坡原本只是为英国人及其军队服务,是英国在远东区的一个后勤补给中心。英国人一旦离开远东,新加坡顿失所依。新加坡那时的专长是搞文书服务,商业活动不多。但独立之后,就得自力更生,找寻新的出路。新加坡政府由独立开始,就想着如何为新加坡人找生意、找工作,所以新加坡政府一开始,就把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的重责挑在肩上。根据李光耀的回忆,英军撤离时,新加坡人以乞求的口吻,请英国人留下修船用的船坞,让新加坡人可以转型从事商船的维修生意。大生意不会做,就连羽毛球生产也要吸纳。所以新加坡政府的发展道路,是政商一体,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是责无旁贷,一力承担。

港英政府并非把香港福祉作为首要任务

但香港就不一样,英国占领香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方便英国商人。所以香港在港英时期是政商并进,甚至可以说是政府为商人服务,但政府本身并不懂营商。在1949年后大量资金和人才来到香港,港英政府根本不需要为商业操心,而政府的运作,基本上不是以当地人民长远福祉为首要目标。当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分得利益好处,这是偶然或必然的结果,而不是最初港英政府的首要任务。

特区政府应扮演更积极角色

两个不同的起点,使得新、港两地政府怀着不同的信念。这两套不同的信念,以前都有成功的历史,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如何保持一个地方的竞争力,使主要生产要素停留于此,产生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让人民可以就业、政府获得税收,这就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

“汇贤智库”主席叶刘淑仪在总结香港的经济发展经验时表示,香港长期的不干预政策,使香港丧失了科技发展和创新的能力,以至经济基础越来越窄,金融市场成为未来香港对外竞争的唯一王牌。要拓阔香港的经济基础,政府必须投放资源,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叶刘淑仪在港英政府和特区政府一共工作了20多年,对香港经济发展道路,应该非常熟悉。要政府在经济发展上扮演更重要角色,那就是新加坡政府走过的道路。新加坡过去30年走过不平凡的道路,正是为政府、商界、学者,享受互相结合提供可行的典范。

(责任编辑:覃福贵)

猜你喜欢
新加坡政府新加坡人李光耀
新加坡人不爱做饭
维珍老板拒绝新加坡死刑辩论邀请
新加坡人的反话正说
新加坡政府用机器人解决养老问题
新加坡人的反正话
新加坡政府招商引资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中国知识分子观念中的李光耀图谱
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
图说“智慧国2015”
李光耀生病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