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人格解体

2007-04-29 00:44袁俊荣
心理与健康 2007年2期
关键词:萨特隔膜外界

袁俊荣

有位十六七岁的女中学生向医生描述了她的“奇异一病情:大约几个月前,忽然有一天,她觉得自己的双手和双腿不再属于自己的身体了,外面似乎包着一层东西,与此同时,她忽然发现对家里的桌椅板凳失去了主体感,她为此感到惶恐。据她回忆,这种感觉是一阵一阵出现的,每次持续时间约10~20分钟,然后又如同从梦中醒来一般,其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身体和外界物体的存在。她还说,在这种感觉出现之前,她常常心情郁闷。

还有一位大学一年级学生,有一天上午,她神情紧张地到精神科就诊,说自己变“疯”了。她说,近一年来,她老是一阵阵地觉得自己像在梦中,总有恍恍惚惚之感,自己的情绪也总是处于快要失控的状态。在这一段时间内,她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降低,似乎感官都麻木了,因此走路时常深一脚浅一脚。她说:“这种感觉真让人难受,一旦来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无效,但每次不到一小时,它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

我们在文艺作品中也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人突然接到噩耗,当时便吓傻了,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或者他抬眼看到的人和物也都像蒙着雾一般,像在梦里一样……上述的几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当事人对自身的一部分或对外界事物觉得不真实、不确切,有一种说不清的隔膜感,这种现象,精神病理学称为人格解体症状或非真实感。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癔症、抑郁症、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幻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存有非常浓重的浪漫思想的人,更是常常“如坠云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和人格转换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

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猜你喜欢
萨特隔膜外界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一种高压钢化橡胶双隔膜滤板
一种高压钢化橡胶双隔膜滤板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大型氢气隔膜压缩机的开发及应用
经上下腔静脉联合介入治疗隔膜型布-加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