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竹书
谢志雄37岁台北县从事现职3年
整个城市都睡了,谢志雄驾驶的265公车却灯火通明,穿梭台北往板桥的街道。抵达终点土城,已是深夜2点。
大台北地区在1989年就有“夜间公车”,凌晨12点至1点发车,但叫好不叫座,几年后停驶。1996年发生彭婉如命案,妇女不敢搭计程车,夜间公车才重出江湖,每段票22元(新台币)。
谢志雄对他的乘客如数家珍:“婆婆在火车站卖肉粽;阿伯在华西街摆地摊;梳油头的逛完夜市要回家……”末班车就那十几个熟客,周末才会冒出许多夜归年轻人。
265行经华西街夜市,末班车乘客与一般公车族很不同。“大多在万华讨生活,比较辛苦,像有个拾荒的。都拖一大袋宝特瓶上车,他在西门町、龙山寺捡。”偶尔载到流浪汉,“当然没钱投,但公车是服务业,能帮就帮。有个流浪汉会固定投一块钱,就是给个心意,然后说谢谢。”有乘客连搬家都搭公车,“提五大袋,说其它公车不让他搭。将心比心,他一定有困难嘛。”
彰化长大的谢志雄国小就开车,“家里卖水果,我要送货。”北上打拼,他依旧只会开货车,前些年不景气,房贷差点付不出,才改驶公车。“月休3天,可是加班总比没班可上好。”
他的乘客们大多互相认识,会聊天,“看到拄拐杖的上车,还一起去扶,又问他哪一站下车,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也开得蛮高兴。客人还请我喝饮料咧。”日复一日的子夜,这车箱内仿佛由他生起了炭火。一群同在都市边缘打拼的人们,相互温暖了。
惟一苦恼,是这班车总有一股味道。“没办法,有些老人家体味重。可是有的乘客明知老人有体味,还是去扶他,又很温馨。”他笑了,也许有一天,末班车没了体味,他会怅然若失呢。
责任编辑: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