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在求真的路上且走且思

2007-04-24 18:25史建筑
人民教育 2007年24期
关键词:名言人生语文

史建筑

语文之“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语文·学科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个性与规律,语文学习必须亲近语言、亲近文本,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既尊重原始解读、个性理解,又提倡交流融合、海纳百川。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以语言为凭借进行体验与探究、感悟与积累、应用与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尝体验的愉悦,而不应是架空的条分缕析;不应只打“外围战”,不打“巷战”;不应节外生枝、忽略文本;不应陷入题海,使原本鲜活灵动的文本资源变成一具具谈而生厌、望而生畏的僵尸。我们的课应始终以语言为本体,引导学生品味鉴赏,感受语言的意蕴魅力。

教学《再别康桥》时,我将“彩虹似的梦”置换为“美丽的梦”,让学生比较两者的表达效果,学生品味比较之后,围绕“彩虹似的梦”谈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有的读出了“梦”的绚丽多彩却又稍纵即逝,有的读出了“梦”的高于现实且又遥不可及,有的读出了“梦”的“只可远观”和“逼取便失”,有的甚至读出了彩虹与康桥外形上的相似。再如在我们班的“变奏”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则将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变奏”成了一首精致而蕴藉的词。

语文·生活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走进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从此以后,他的生活中便充满了观察与思考、独白与对话、诉说与倾听、阅读与写作。“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到人际交往,大到国际交流,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小说的曲折、戏剧的冲突,也有诗歌的隽永、散文的飘逸。一个语文能力突出的人,能随时通过适当的自省反思调整自己,能以得体自然的方式表现自己,能使自身折射出独特的人格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会逐渐把母语水平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标准。有了语文这一有力的支撑,一个人的言行中就会透射出文明、自律、谦和、幽默、深刻和自信。由此看来,培养未来高素质的公民,语文教学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语文·生命这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它已经超出了学科、生活的范围,而进入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语文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理念和传统,将深深地影响着生命的质量和精神的进化。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阅读《巴黎圣母院》,品味人性之美;我们阅读《苏东坡传》,感受苏子“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大气人生;我们阅读《瓦尔登湖》,体味那份静谧和脱俗;我们阅读《论语》,沿着文化长河溯源寻根……作家余华对“经典阅读”有过生动的描述:“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真正引领我们步入人生高境界的,是那些“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的文化内蕴,这恰如“冰山的下面”,不一定“显山露水”,但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支撑。在这一境界中,我们不难理解文学巨匠可以成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领袖,我们不难理解一部经典可以激励着一个穷困潦倒之人不断叩问自己的心灵。如此看来,钟爱语文,就是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构建屋宇;钟爱语文,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加钙;钟爱语文,就是让一个人圣洁而自信地走过每一个人生驿站……

教育之“真”:为了学生的发展

回眸自己近二十年的从教历程,我的语文教育观就是为了学生———学得投入,走得更远。

学得投入。减负,主要是减去学生的心理负担,我的教学力求丰富多彩,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大做文章,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我和我的学生在书山文海中穿行,苦中作乐,兴味盎然,“累并快乐着”,我的学生说,“每一节语文课,课上有趣,课后很累”。我对他们说,“太好了,请珍惜这种感觉,这是一种‘健康的疲劳感”。在学生获得完整的智能体系的过程中,任何一位教师不可能把所有教学环节“经营”得轻松有趣,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地学习,因为“投入”,学生可以忘却烦恼,排除干扰;因为“投入”,学生可以执着一念,心如止水;因为“投入”,学生可以战胜困难,力取成功。

以我的读书笔记为“母本”开展的每周一次的语文综合课(我和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它为“小石头”,意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时已六年了,一届一届学生在它的滋养下,阅读質量、思想深度、文化品位和人格魅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例如在“人生之路”一节中就有如下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①诗歌诵读。全班齐诵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在琅琅书声中开启序幕。②名言辑录。小组发言,推荐“人生之路”话题的相关名言。有的同学推荐鲁迅先生关于“地上本没有路”的名言,有的推荐阿尔卑斯山风景区的广告词,有的推荐柳青教导青年人的名言;教师推荐《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名言,推荐松下幸之助的《谈人生》,推荐比尔·盖茨在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的人生忠告。③话题描述。全班同学每人写一段精美的文字,描述“我心中的人生之路”。④畅谈人生。分组畅谈心目中伟人名人的成长之路。⑤现身说法。教师宣读个人自传色彩的散文《一路有书》。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表现岂止是“投入”,简直是“融入”。“知之”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层面,“好之”提升到情感体验的层面,“乐之”,则升华到智慧审美的层面。

走得更远。这是个体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要。在促进人终身发展的关键词中,有两者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和独立的精神。

良好的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不断发展自我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即使学生走出了学校的大门,离开了教师的怀抱,还有良好的习惯这位“老师”陪伴着他们,督促着他们,进而完成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特立独行的人格和冷静成熟的心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具有这种心态和人格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不会束手无措,也不会在顺境逆境之中喜怒无常,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实施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在《师说》一文的教学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你认为教师的职责有了哪些新的内涵?”一位同学对人们奉为圭臬的“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提出了个人观点。他认为韩愈关于“教师职责”的论述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但是现在看来三个方面都有偏失:首先是“传道”,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须借助外物来传递,正所谓“精神的东西,不能手与手地给予”;其次是“受(授)业”,“业”就是我们面对的课程学业,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架构应该以自我建立为主,以教师传授为辅;最后是“解惑”,如果学生的“惑”都要依赖老师来解决的话,那将会有永远解不完的“惑”,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培养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这段话就像一篇新课改的宣言一样震撼着我的心灵。记得读过一段关于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与一位教师的对话。一位从教不久的教师向罗素请教:“德国的小学教材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材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英国人的力量。学生到底该相信哪一种说法呢?”罗素说:“我主张把这两种教材放在一块儿让学生来读。”那位老师更加疑惑了:“您这样做到底让孩子们相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以前对这段话一直有些疑惑,现在终于明白了,当我们教的学生不轻易相信什么,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我们的教育岂不就成功了吗?

猜你喜欢
名言人生语文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名言
独一无二的你
名言趣画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