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选择

2007-04-23 01:53吴康宁
人民教育 2007年20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转型资源

吴康宁

信息时代已经向中国走来,这是一个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沿海发达地区的信息化程度如今在许多方面已经直逼欧美与日本、中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即便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也在信息化浪潮的催逼与国家的支持下,不得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使得信息的生产与内容日益多元、多样与多变,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也日益迅速、方便与自由,这已经促使并将继续促使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人们的常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向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教育如果不能成功应对这一挑战、那就无法培养出信息时代需要的新人,其自身也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学校教育要想成功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就必须实现自身的一系列转型。本文主要概述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型。

一、教育理念:从着眼于“社会规限”到致力于“人的解放”。

信息化发展有一个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抗拒的“强制性”要求、这就是、它要求社会充分利用不断更新换代的各种媒介,在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等方面都实行充分的开放与自由:

因此,区别于以往的时代,信息时代要求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以免游离在信息世界之外)、坚定的自主性(以免迷惘于信息海洋之中)、旺盛的创造性(以免成为单纯的信息消费者)以及鲜明的独特性(以免成为平庸的信息生产者):不用说,这样的人是迄今为止我们的学校教育很难成批量地培养出来的、因为它要求学校教育不仅具有对学生进行“社会规限"的功能,而月具有、甚至可以说首先是要具有对学生进行“人的解放"的功能。然而,长期以来、实际支配着我们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恰恰不是“人的解放",而是“社会规限”。

所以,信息时代的教育转型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型,即从着眼于“社会规限"转向致力于“人的解放":学校教育必须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催生学生的创意、凸显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可能在信息时代中,既承受得起由别人充分自由地生产、传播与接受信息而给自己造成的“信息压力",又享受得到自己充分自由地生产、传播与接受信息的“信息乐趣”

显然,学校教育所培养的这种“解放了的人”是不会满足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而是倾向于开拓进取、求新求变,他们会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不断期求着超越。这样来看,致力于这种“人的解放”的学校教育本身,也就具有了“既适应社会、又超越社会”的特征了。

二、学校课程:从出示“学习的范本”到提供“共享的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课程一直是作为“学习的范本”呈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的,实事求是地讲,在以往的时代里、对于课程的这种定位并无太大问题,因为课程的目标也就是既定社会文化的学习,课程的载体基本上只是已经编定的以教科书为主的书本、课程的学习者——学生也只是生活在有限的信息时空中:

但在信息时代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与上述教育理念的转变相伴随,课程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學生掌握既定社会文化、而且还要让学生形成创造文化的意识与一定能力;与信息化手段的日新月异相伴随,课程的载体不仅有教科书等书本还可以有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文件;与信息化对于日常生活日益扩大与加深的影响相伴随,课程的学习者一学生,也不再生活在贫乏、单调、平面化的信息环境中,而是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活力与变化的交互式媒体世界中(由家用电脑、因特网、面向对象的多用户网络游戏以及虚拟现实等组成),作为数字化技术的享用者,他们并不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和读的途径成长起来的,而是更多地通过实验和参与的方式、通过非线性的学习成长起来的。

所有这些,都要求学校课程不能再僵直地坚持“学习的范本”的定位,而应朝着"共享的资源”的方向转变。也就是说,信息时代中学校课程最重要的功能,并不在于向学生示明“学习的范本”,而在于为所有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利用的共享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如文本式的书籍、报纸、杂志和超文本式的网络、数据库等;软件资源,如应用的课件和虚拟课堂环境等;专家资源,如教师及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等。

作为共享的资源,学校课程应当构建起超学习型(super learning)的模式。这种超学习型的课程模式不再是单方位的、线性的,而应是多方位的、非线性的。在这种课程模式中,上述各种资源构成了可供所有学生自由提取的、具有丰富链接的、立体的学习资源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以及事先与教师商定的学习计划,随时从资源库中获取有用的知识。特别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讲已经不再是客观现实的完全“真实”的反映,而是融入了不同个体对于纷繁变幻的世界的不同解释。

作为共享的资源,学校课程所反映的文化应当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它既要反映共同的文明进程,也应当反映独特的文明发展;既要反映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应当反映非主流的思想成果;既要反映普遍的价值追求,也应当反映特殊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一种包容性宽广的课程,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态度。

作为共享的资源,学校课程的权力结构应当是扩散的。在信息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群体可以完全掌控课程,也不能允许任何一个群体完全掌控课程:既然课程中的知识是资源型的,那么,对于这种资源的开发、建设、改造及利用的权力理应是开放的,政府、学术团体、学校、教师乃至学生,都可拥有这些权力。当然,他们是从各自不同的位置与角度来介入课程资源的选择过程。只有当权力结构是扩散的,学校课程才有可能获得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共享的资源,学校课程还应当有必要的实施保障体系。这里所说的实施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必要的硬件和软件的物质条件支撑,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培训。如果没有实施保障体系,那么,在信息技术利用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便有可能被“遗弃"在作为“共享的资源"的学校课程之外,这就反而会违背“资源共享"的初衷。有了实施保障体系,学校课程才不至于在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中制造出新的“社会差别"。

三、教师角色:从扮演“知识传授者”到拒当“学习引导者"。

回想一下,自改革开放后不久,人们就已开始谈论和探索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但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只要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的“知识权威”的地位状况不发生大的改变,绝大部分教师所履行的主要职能乃至全部职能也就只能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信息时代就不一样了。一方面,由于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尤其是通过网络,自由获取到教师未及传授以及不予传授的大量知识,教师已无法保证仍然像以往的时代那样,以“万事通爷爷”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尚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学生对于网络等媒介中传播的海量信息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与选择能力,容易陷人网络迷航、无所适从的状态,十分需要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这才使得教师角色的转型具有了真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概略地说,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师角色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可以说教师所需扮演的主要角色并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引导者。

在信息时代,教师要担任学生的学习引导者,除了应具有思想和道德方面的基本原则外,还需有三个必不可少的与"知识”有关的前提。

一是教师应放下架子,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已不容许垄断性的知识传播,学生完全可以从教师之外获得许多知识。而且,教师的知识未必总是多于、优于学生的知识。教师已经不能在学生面前以知识权威自居。

二是教师应迈开步子,在通过书本掌握经典知识的同时,还要利用网络等媒介,与时俱进地了解与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并不断增强自身的搜寻、判断、选择、整合乃至生成知识的能力,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是教师应丢掉“面子”,随时注意向学生学习。在信息时代,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只是一个“教育者",而应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事实上,不当好这个学习者,也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让学生心服口服的引導、无法真正当好教育者。这也是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所特有的一种悖论性逻辑:

教师角色的转型,也就相应地要求教师教育的转型。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要求教师教育必须大力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因为这种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中教师的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二是要求教师教育必须努力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的视野与胸怀,因为信息时代中的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丰富、平等的多元文化教育环境,而教师履行这一职责的首要前提,便是其自身必须具有多元文化的视野与胸怀。

四、教育活动:从注重“接受与模仿”到强调“研究与建构”。

这里所说的教育活动主要指课堂教学与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转型最终必须落实到教育活动的转型上去,如果教育活动本身不转型,所谓的学校教育转型到头来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从某种意义上说,前面谈论的教育理念、学校课程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型,最终也都是为教育活动的转型服务的。

信息时代中教育活动的转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从注重“接受与模仿"转变为强调“研究与建构”。当然,针对课堂教学与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早就发出过类似的转型呼吁,但在信息时代尚未真正向我们走来之前,这种转型也就很难成为“时代精神"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普遍要求。这样,关于转型的呼吁也就成了一种空喊,或者最多只是被极少数教师所尝试,而不能成为一线教师的一种普遍行动。

可以认为,在以往的时代中,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看,一是都近乎于一种单纯的“给予与接受性的”教学活动一教师把既定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教给学生,学生则顺从地学习与掌握;二是都近乎于一种单纯的“示范与模仿性的"行为过程一教师本人、科学家以及其他成功人士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学习路径的示范,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以及其他榜样人物的思想信仰、人生理想、道德人格的示范,学生对于这些智慧品质与德行品质进行“依样画葫芦式”的模仿。

而在信息时代,当教育理念开始从着眼于“社会规限"转向致力于“人的解放”时,当学校课程开始从出示“学习的范本”转向提供“共享的资源”时,当教师角色开始从扮演“知识传授者”转向担当“学习引导者"时,教育活动的性质也就不得不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活动并不否定必要的“接受"与“模仿”,但它反对盲信式的接受,强调研究与探索,反对盲从式的模仿,强调反思与建构。

这种强调研究与建构的教育活动呈现给我们的,应当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气象。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学生会不时激发出“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之类的研究(反思)欲望,不时生发出“有无更科学的途径与方法”、“有无更合理的思想与行动"之类的建构(探索)热情;在这种教育活动中,教师会适时提供新的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搜索新的学习资源,以便对各种不同的知识、思想、价值与行为进行比较、甄别、判断及选择;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充满了对话碰撞、交流与生成,教师在学生面前既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而这样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本身正是信息时代的时代精神对于教育活动的一种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转型资源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信息时代初中全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资源回收
信息时代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