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习再认识

2007-04-23 02:43龚春燕
人民教育 2007年22期
关键词:过程方法活动

龚春燕

10年前,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课题“中小学生学习行为指导与矫正”结题后,如何进行课题的深化研究,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创新学习开始酝酿并随之启动。10年来,我们先后主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科技部等单位下达的有关创新学习的研究项目7项,就创新学习概念、特征、理论基础作了较系统研究,初步建构了创新学习的理论与操作体系。《人民教育》在2000年第3期中刊发了《创新学习:21世纪的学习观》的长文,并加注编者按。随后的几年,《人民教育》开辟创新学习栏目,报道创新学习研究成果。创新学习成为了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并在全国各地广泛实践并积极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在大面积和长时期的实验中得到充分肯定,效果明显。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重庆主持召开创新学习成果鉴定会,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學的知名专家在鉴定中写道:“重庆创新学习研究起步早、规模大、成果丰,已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所谓创新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的学习活动。简单地说“创新学习就是把创新的方法寓于学习过程中,实现以创新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在多种知识和能力积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应。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拥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的的创新学习理念在不断探索、完善、再探索、再完善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与丰富。

一、学习个体呈现个别性、主体性。

从生命存在的个体性上分析,学生的学习是依照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兴趣、动机、能力、意志等特征而加以展开的过程。学习首先是个体化的行为,别人是无法替代的。这意味薯我们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而不是“一致化、标准化教育"。创新学习的过程绝不能是一种标准化的生产过程,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别性。如同有些研究者指出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行把学生的个别性都磨平或削去,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机器一样批量生产学生,学生的学习变成验证标准答案的过程,这必然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戕害与抹杀,这种学习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基于此,创新学习理念更积极提倡尊重学生的个别性差异,保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唯此才能呈现出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与教育教学的生命性。

在创新学习中,我们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体与客体是哲学概念,是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指向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对象或内容是学习的客体,而学生自然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学习观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强调学生的接受,强调知识的注人。当然,教师的教和必要的接受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但主体性是学生作为实践活动、认知活动的主体的基本特征,它的实质是由于人有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人、加工、存储、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按照自己的意识相应地监控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人在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中,自我意识的监控所表现出来的分析批判性,正体现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概念存在高相关性。自我认可、独立性、自主性上高水平的被试,同样也是高创造力者。

创新学习是使学生由“接受型客体”变为“被动型主体",再发展为“主动型主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索。在创新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完成了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使自身所有的每一部分都与新的知识或经验发生了相互作用,并促使其知识能力、态度及人格等多方面发生变化。而这一切变化,只有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实现,从而使其学习更有创新的成分。最后,学生能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不断反思自身的学习活动。反思或监控是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社会价值,有意识地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或自我反省,并进而自我调节,不断增强主体意识。

二、学习内容突出方法性、体验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纪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创新学习正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八五”、“九五”学习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研究中,我们在强调学习方法的同时开始重视各种学习变对学习方法的影响,把学习方法的选用量于更为广泛的学习情境中考察,转向研究各种学习变量、元认知与学习方法选用的关系。这样就将学习方法的探索提高到了学习策略的水平。如果用战术与战略关系来比喻,学习方法属战术的范畴;而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用最适当的学习方法才是学习的策略,它属于战略的范畴。可见,学习方法由于种类多,又因情境而区别,所以因人而宜。这种差异就决定了学生有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能否选用最为适当的学习方法,也决定着学生的创新程度。同时,创新学习的学生,在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时,往往遵循学习规律,明确学习任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条件,根据学习的情境、内容、目标和特点而灵活地应用。

学习方法的学习中,我们把习惯化与迁移化作为重点。习惯化,表明学生不再需要教师或家长的提示,也不再需要有意识的自我监控,而能够在潜意识的监控下,自发地使用所学方法去完成。在实验中,我们让学生填写《学习习惯表》,一月一习惯,其目的是让学生们在教师或同学家长的提示下能够使用所学方法,慢慢养成习惯,也标志着内化过程中初级阶段的完成。

迁移化,表明学生在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后,当他面对新的学习情景时,不仅能够使用所学过的方法,而且能够依据新条件、新情况加以调整和改变。习惯化是主体对其活动的监控能力的问题,而迁移化则反映了主体心智操作概括化的能力向题。10年来,我们仍把重点放在习惯和迁移上,创新也作为一种习惯,初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创新学习理念倡导“体验性学习”。从心理学角度讲,体验就是一种学生亲身感受、探索、接近生活实践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学習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理性与情感的整体参与。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上的乐意学习,才能达到知识与理性的完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发展人的个性为本,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习方式的主要变革。创新学习,打破了“双基论”的旧观点,支持以传授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为学习目标的生活性教育论,促使个体学习从认知、理性范畴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使学习过程成为知识增长与身心发展同步的过程。学生个体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成才。“体验性学习”已经成为创新学习理念突出的现代特征之一。

三、感悟学习看}力问题性、探究性。

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去质疑、释疑,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才有“创新”。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也说过:“唯有大量怀疑论之方策才能扯去把我们与真理隔绝的帐幔。”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学生思考不够,学业也提高不了,当然就无创新可言。

可以这样说,创新创见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的关键。在实验学校,我们要求教师给学生有向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黑板上开辟“问题栏"或在墙上设立“问题墙",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长期下来,学生问题意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也相应提高了。因为过去学生学习初看效率很高,但遗忘也很高。而通过学生有问题学习,体验了学习中的艰辛与快乐,尝到成功的欢乐,遗忘率大大减低,提高了学习质量。

有问题学习可以说是感悟学习的初级阶段,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学习在学习方式上所追求的更高目标。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它会给学生创设一个与生活、社会更为亲近的空间,它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而进行的高度智力投人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与直接接受式学习相对,脱离了课堂空间,脱离了单纯的课堂提问,从单纯地向老师提问变为向自己、同伴等更多群体的提问,扩展了问题产生的环境,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的方式有很多种,既包括自主探究,也包括合作式探究,既有纵向式探究,也有迁移拓展式探究,但在探究的过程上是共通的,不只是简单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问题的过程。因此,创新学习的过程,由于其“探究性”的特征而演变为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

四、学习过程强调活动性、协作性。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强调“活动",一方面是注重了知识的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品质,而后者似乎更重要。老子有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不但滋润万物,而且也没有争名、争利、争功争大的特性。不但如此,水无论流注到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充分体现水的“和”性。这其实也是我们今天人所需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论述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之一便是学会合作。普于交流合作和恪守集体纪律、能乐群合众等品质必然成为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因此学生要能主动适应群体或团队生活,为他人所接纳,与人友好相处。但现实中,学生的团队性越来越弱,集体感愈来愈差,虽然生活中的人都以个体的方式存在,但是任何单一个体的存在都必然地要以由他和其他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为存在的基础和依托,任何个人的成就都要以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肯定为前提。另外,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具有与外界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言下之意是说,学生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在发展中交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性格、知识经验和技能大都在合作中获得。通过我们大量的活动,不论是课内或课外的,有意让学生在交往中体会到他人的重要,相互学习、互相鼓励,把活动内容作为信息,通过言语、动作、表情、姿势等方式,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今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书记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创新性地“教",在自己的教学中,大胆地“试",这为创新学习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创新学习的方法、途径规律上不断总结经验,有效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为民族创新力的提升贡献智慧。

猜你喜欢
过程方法活动
“活动随手拍”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用对方法才能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