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的故事

2007-04-23 02:43宋颖
人民教育 2007年22期
关键词:羊角教室小朋友

宋颖

编者按读这篇自然来稿,心情和作者一样,忧伤而复杂。

怀着童年伤逝的情感,我们很能理解作者的困惑:由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在习得社会规范的同时,是否意味着要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封闭?人类本性中那些至纯至善的成分难道就不能保留下来么?

这是作者在同我们的讨论中反复提及的问题。作者自已无法解答,而我们的讨论似乎也只是停留在理想的层面,这一切到最后让人有些沉重。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事情并不如想象中悲观。在与宋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中国儿童教育的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自觉思考与探索中“发现了几童"。

“发现儿童”必将引导出具有现代文明精神的儿童观。

这种儿童观正是现代教育的起点,它意味着对儿童世界、儿童成长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主张成人给予儿童更富人道的影响。

什么才是更富人道的影响呢?

首先它并不放弃对儿童成长的指导。粗暴和专制地将儿童当作“成人世界的附属”当然不正确,但完全把成人作为儿童的对立也不正确。更富人道的儿童教育应通过对儿童天性、儿童世界和儿童文化更仔细更科学的了解来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儿童成长。

其次这种教育影响要求教育者既拥有儿童本位观,能够融入、尊重儿童,又应该是一个理解儿童成长愿望、具备人格魅力的成人世界代表。

在学校教育中施与这种影响的人是教师,因此,一个具备现代文明精神的教师,理应是儿童文化、儿童世界的“守护者",是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那个过滤、筛选社会文化的“把关人”。

教師,用鲁迅的话说,应该“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一切需要主动创造、自觉担当。惟此,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健康而美好的儿童未来。

“哪嘟",浏览刚拿到手的一年级新生名单,这个名字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在取名趋于生僻,意蕴深刻的年代,这个近乎口语的名字显得简单、亲切,充满童趣。真是个适合孩子的好名字,我心里想着。

第二天是新生报到的日子,我在教室里忙着。突然,身后传来一个“破锣嗓":“啊呀,这就是一(2)班啊,怎么这么小,还没有我的幼儿园大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了:窃窃私语的孩子停止了说话,翻看新书的孩子抬起了头,就连几个“哭包”也止住了抽泣,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声音的源头。“破锣嗓"可不管这些,她旁若无人地走了进来,歪着脑袋继续打量着教室里一切陈设。我正想开口询问,小姑娘像发现新大陆似地看见了我,一个箭步冲过来,嗓门更大了:“老师,跟我走,我在一个地方发现了秘密!”她不由分说地拉着我的手就想往外跑……

这就是哪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现在想来还是那么清晰:与她的年龄和瘦弱的体型极不相配的“破锣嗓”——她妈妈后来告诉我她从小就是个“好奇宝宝”,整天就像汽车喇叭似的“嘟嘟——”“嘟嘟——”不停发问,常常弄得大人难以招架。嗓子渐渐坏了,她便拥有了现在这个名字。最有特色的是两条羊角辫,和一般女孩儿不同,扎得高高的,分得很开,硬硬地翘在头两侧,这也就成了她心情的“晴雨表"。“羊角"乖乖地趴着,准是她又对什么感兴趣,全力研究呢;"羊角"随着脑袋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肯定是她不高兴了;“羊角”一颠一颠,上下运动表明她很开心,当然后者的状况更多些,她总是很快乐的。

尽管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是真没见过比她更阳光的孩子了。学新本领了她高兴,被老师表扬了她高兴,奶奶出院了她高兴,邻居家的阿姨生小宝宝了她高兴,掉牙了她高兴——“原来埋在肉里的牙齿这个样”,甚至下雨也能让她乐上半天,因为“晚上,春笋就能咕咚咕咚喝个饱”……她一路走来把快乐的种子撒向四周,感染着大家。

她善良易感,对一切充满好奇。每次给贫困地区捐款,她总把自己最喜欢的新图书和存钱罐里的所有“财产"都带来;班里哪个小朋友有困难了,她总是最热心地帮助;她会莫名其妙地哇哇大哭,不是身体不适,而是“小人鱼实在太可怜了,她没了,变成了一个泡沫。”午后课间她总是流连在操场、小树林里,猾蚂蚁如何搬家,蜘蛛怎样捕捉猎物,常常把一些缺胳膊少腿的小动物甚至是尸体拿到学校生物馆(刚开始她是带回教室的,在我的坚决制止下她才转移了“阵地")。因此她和那里的老师“都特熟,馆里所有的标本、仪器都参观过",这成了她在同学们面前最值得骄傲的事。

她有着一颗至真至纯的童心,说真话诉真情,真实地表达内心。我烫了卷发煸了油,小朋友们纷纷夸奖好看,只有她反对“女人就喜欢折腾,一会儿把直的弄成卷的,一会儿把黑的弄成黄的,一会儿把长的弄成短的,妈妈、姑姑都是这样,难看死了!”一次,听我说到我的妈妈焦急地盼着我回家时,她的眼睛瞪得圆圆的,非常吃惊地问:“老师也有妈妈吗?”这样的“妙语”不胜枚举,简直可爱到了极点,她使你笃信“人之初,性本善"。可有时,她又单纯幼稚得冒着“傻气",时常闹出“笑话"。数学考砸了,数学老师批评她:"看看错成这样,你的魂呢,考试的时候魂到哪儿去了?”“……她努力地擦着眼泪,两个“羊角"随着动作左右摆动,“我今……不小心把它忘在家里了……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

与此同时,麻烦也一个个接踵而来,嘟嘟变得越来越出名。同事们都觉得这个孩子有趣,有人逗她:"嘟嘟,x老师可喜欢你了,到我们班来吧!”“不高兴!”她一脸不乐意,“你对小朋友可凶了,做错事还要站到讲台旁边,我们宋老师从来不这样,我喜欢我的宋老师,我喜欢我的一(2)班,我才不去你们班呢!”空气突然凝固了,办公室里的十几号人都闷声不响,同事看了我一眼讪讪地说:“呵呵,你们宋老师是比我好啊。”我尴尬得无地自……她会一本正经地给校长提意见:你为什么从来不给小朋友上课?你不要老呆在校长室里,应该经常和我们一起做做游戏。你为什么讲话的时候从来不笑一下?你看见老师、小朋友应该微笑……这就是嘟嘟——你不知道她的小脑瓜里想些什么东西,不知道下一分钟她会干出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喜欢她那双清澄如水的眼睛,特别水润,亮晶晶的,像一泓浅浅的清泉,它能洗净思想上的一切尘垢;惧怕她的眼睛,面对它时我总能在里面发现一个被打磨得守规矩、懂世故、程式化的成年人。我希望这片晶莹的童心保持得久一点,久一点,再久一点;然而,看见孩子们都不爱和嘟嘟一起玩时,看见大人们拿她打趣的时候,看见她傻乎乎地受人捉弄的时候,我不禁扪心自向:如果是我的女儿,我会怎么做?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一般,我不由自主地给她灌输所谓的“做人道理”——成人世界的生存规则。

几个月后,她终究还是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学校举行百年校庆,请来了许多杜会名流和优秀校友其中有一位还是中科院院士。嘟嘟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和一帮孩子在后台等候著给嘉宾献红领巾。当上代表亲手给校友们戴红领巾,哪哪为此激动了好多天,逢人就无比自豪地告知。终于,领导们挨个发完言,院士走上台讲话。后台的孩子都争着从幕缝间亲眼目睹一下,尤以嘟嘟表现得格外“激进",她个小使劲往前凑,别人也不肯让,彼此推来挤去竟然把一旁大合唱表演用的笨重的铁质台阶推倒了,偏偏还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我在台下只听见一声响亮的“哐——”,接着哭声、尖叫声、嚷嚷声,幕布被扯歪了,花篮、布景一片狼藉,很多人涌上了舞台……

等我见到嘟嘟时,她深埋著头。看不见表情,只有从微微耸动的瘦瘦的肩头才能发现她在小声吸泣。“我不是故意的……你们都说……都说这个爷爷是大人……我就想看……科学家是什么样子……”她断断续续地说着,两个“羊角”毫无生气地垂着,那条没来得及献上的红领巾一圈一圈箍在手上,勒出了深深的红印。慢慢地,她抬起头:“我知道小朋友都不喜欢我,大人都不喜欢我,宋老师,我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是傻瓜吗?我真的很笨吗?”我张口结舌,我知道我该说些什么,可是我不知道如何安慰她——不是轻描淡写地蒙蔽,不是推波助澜地“催熟",那一刻我的思维也是混乱的。

很快又迎来了新的学年,嘟嘟换了新老师,不久我也北上求学。一天,我收到了这位同事的邮件:夸奖嘟嘟进步很大,上课不走神了,课余不再去草丛、树林耽搁时间,也不提那些“怪问题”了,“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寒假回去,我急急忙忙赶到学校看她。第一眼我简直不认识了,标志性的“羊角“被齐耳的“童花”所取代,显得很文静,她笑起来也很文静。谈话气氛很融洽,我问什么她答什么,有板有眼,可我总觉得少了什么,努力寻找着。我猛然发现在她的眼睛里有了一些深深浅浅的底色,再也照不出我的影子了!

离开教室漫步在长长的校园走廊,觉得自己应该高兴,嘟嘟长大了,她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个体、可足我始终高兴不起来,心底一陣阵发紧,教育究竟为什么?学校的作用义足什么?我一遍遍想着,恍惚间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姑娘,翘翘的羊角辫上下翻飞,清亮清亮的眼睛里溢满了欢乐,她大声地邀请着:“宋老师,跟我走我又发现秘密啦!”……

猜你喜欢
羊角教室小朋友
不要在教室打闹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美一男子获准戴羊角拍证件照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