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惠 丁 蓉 符 策 陈 燕
[摘 要]港口,从其发展的历程和自身的特性来看,其实质是一个具有“区域”特性的“经济”群。“群”是其存在的必然唯一形式,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港口 经济耦合体 区域性 群
作为水陆运输的联结点,港口是外向型经济的载体;凭借着运输和集散的功能,港口成为新的连接内陆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港口特殊的经济含义和区位条件,使其成为各级政府、企业关注的焦点。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结合系统科学理论、经济地理思想,构建“群”的概念,指出“群”是其存在的必然唯一形式,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港口特性分析
港口,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于行政范围化或具体的单个实体”,其实质是一个具有地域特性的“经济”群。
(一)区域性概念
对于本文而言,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而作为一个区域性概念,港口的概念不可能脱离区域概念而单独存在。港口本身就是一个针对特定范围存在的由“多维因素‘多个经济特性的个体”组成的“耦合体”[1]。
(二)系统性概念
根据钱学森的“系统”概念 ,港口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港口本身具有层次性。如果将港口理解为具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实体”,那么港口内部通常都是结构分明的子“经济实体”。其又可能归属于一个更大“经济实体”的子系统。
(三)依附性
港口是依附于特定的腹地存在的。根据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任何港口的存在都是依附于特定的腹地。腹地,位于港口背后的港口吞吐货物和旅客集散所及的地区范围。其中构成腹地的两个必要条件“位于港口背后”和“客货经由该港进出在运输上比较经济与便捷”。
二、港口的“群”化
(一)群的概念体系
“群”是对于“系统”的直观描述。“群”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一种地缘现象,即与“港口产业”相关的“经济实体”在一定的“区域”地域内聚集,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性、有机性的系统。
“群”是在“竞争均衡和Pareto最优”理论的“无形及有形”指导下、通过“一个渐进累积和自我增强的系统演化过程”而产生的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2]。
区别于传统的“港口群”的概念,笔者认为“群”是一个具有“地域性”的多维概念。从港口的存在形式出发,港口是由若干经济实体组成的“群”;从港口的演化角度出发,具有直观地域表象的“群”通过不断的发展,将打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形成更为广阔的“群”。
(二) 港口“群”化的模式分析
如图1,区别于传统的化的“港口”。港口的“群”化是建立在经济学中“产业集群”的概念体系上。其体现一种“关系论、生成论、有机论”范式。“群”是一个视野中的实体、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3]。
对于单个“群”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特定的区域和背景的关系的基础上,例如:
1.对于特定的范围(例如给定具体的“泊位、港区”等地域性名词),其是具有相似性的单要素系统以“泊位”为例,宁波北仑港区中的金属矿石码头是由3个泊位组成。那么,“宁波北仑港区中的金属矿石码头”可以被看成由“分属于不同企业的泊位组成”的“群”。
2.在经济背景下,“群”是具有依附性的双要素系统依然以“宁波港”为例,分析“镇海液体化工码头”,其必然与“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相结合。在“镇海液体化工码头”为“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提供必要的交通保障的同时,其也是依附于“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而存在的。所以,“镇海液体化工码头”为“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组成了一个新的“群”。
三、结论
将港口理解为具有地域特性的经济群,符合全局化的管理理念,极大地丰富了相关研究体系,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良好地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http://edu.macrochina.com.cn
[2] 黄有方,高更君,陈淮莉,杨斌.中国主要沿海港口的合作与竞争.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6, 27(3):15-21.
[3] 吴国付,程蓉. 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3:44-46.
[4] 吉阿兵,朱道立.网络外部性下的港口竞争策略设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7: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