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与成才引导

2007-04-04 08:57
消费导刊 2007年1期

周 翔

[摘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和成才引导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历来受到党、政府和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浙江工商大学现有在校大学生18000余人,一、二本的学生13169多人,其中经济困难学生约10%左右,接近2000人,学校在深入调查学生学习、生活、心理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扩大勤工助学渠道,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和学校其他各种资助制度,鼓励学生积极争取奖学金等措施,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困难,通过自立精神的培养,加强责任心和自信心教育等途径,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 经济资助 成才引导

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他们因为经济压力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历来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学校现有在校大学生18000余人,经济困难学生约10%左右,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生活困难,造成了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困难,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引导他们成长成才。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大,高校在校生人数超过了两千三百万,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近三年招生人数是2004年4788人,2005年5159人,2006年5648人,每年按照8%的比例递增,但是随着招生省份的增加,尤其是西部省份招生的增加,使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大幅增加,按照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实施办法规定,每月全部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不吸烟,不酗酒,生活简朴,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均可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2004年学校认定的经济困难学生为865人,2005年为985人,2006年为1264人,增长幅度超过20%。资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前途,而且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高校教育改革及招生制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

(一)经济困难学生情况

1.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堪忧

据调查,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来源不稳定,生活费用不足300元,在当前的物价水平下,这些生活费用使学生生活水平低下,而一些西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用有的更低到100元以下,这样造成学生营养不良,影响了学习和身体健康。

2.学习、工作表现比较积极

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窘迫,普遍具有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和忧患意识,他们深知上大学不易,养成了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美德,刻苦学习,以坚韧的毅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据我校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综合奖学金的比率为26.75%,高于学校的17%的平均获奖率。

3.心理状态喜忧参半

由于生活的困窘,孕育了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潜藏着忧虑。他们心理压力较大,对学习、生活忧心忡忡。

对未来发展前途,经济困难学生普遍感到担忧。经济困难学生具有改善自己现状的强烈要求,考入大学是其中一条理想之路,因此他们在中学时拼命学习,但大多只注重应试能力的训练,全面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同时他们又普遍缺乏家庭背景优势和广泛的社会关系,面对市场经济的选择,43.2%的学生“担心将来理想能否实现”,49.1%的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将来职业”,43.2%的学生“担心将来找不到满意工作”。

4.人格特征优劣互存

艰难坎坷培养了经济困难学生坚韧的毅力和较高的独立性,人格测试发现,经济困难学生比非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恒性和独立性明显较高,他们面对生活困难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千方百计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生活困难。

但在优良的人格特征下也隐藏着一些人格缺陷。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中,他们的兴奋性(P<0.001)、敢为性(P<0.01),敏感性(P<0.01)、恃强性(P<0.05)明显较低,长期的生活重压以及困苦的家庭环境,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到紧张、焦虑,心情难以舒畅,转而影响了他们人格倾向的形成,这些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导致学生经济困难的原因

根据对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城市学生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父母下岗(64.4% )、父母生病或去世(25.4%)以及一些其他原因,诸如意外事故、家庭负担过重等(10.2% )。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其比例占1/3。过去高校学生中城市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较小,但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许多传统工业企业职工下岗或转岗甚至失业,降低了许多城市家庭经济收人,难于承担其子女上大学的学费。

二、现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及其不足

教育部、财政部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经过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已形成包括奖学金、贷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在内的“奖、贷、助、补、减”的一整套资助体系,这些资助政策和措施,对于确保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的资助体系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奖学金获奖面窄。

由于机会不均等,经济困难学生获奖率低,一般来说,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是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在中学时代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全面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对于大学的一些专业学习而言,很多人是比较吃力的,而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受奖覆盖面一般只有20%40%,我校综合奖学金覆盖面只有17%,加单项奖学金也才23%,社会力量在学校设立的奖学金,也主要是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奖学金获得者与经济困难学生对应度也不是很高,大多数的经济困难学生无法获得奖学金。

(二)国家助学贷款进展缓慢,力度不大,作用不明显。

国家助学贷款是近年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新举措,在财政、教育部门和银行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助学贷款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如浙江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的成立),助学贷款业务正在逐步推广,解决了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贷款进度不理想,发放金额跟学生数量相比非常小。

截止2006年7月为止,浙江省共有大学生59.49万人,按10%的经济困难学生比例算,需要贷款人数为59490人,需贷金额为3.57亿元,而实际贷款人数只有32500人,贷款金额仅1.95亿元,仅占所需比例的54.63%和54.62%。

2.各高校之间,各银行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

银行与学校、学生对助学贷款的认识分歧,银行对助学贷款看法不一样,影响了银行工作的效率,很多银行由于担心贷款的安全性问题,对助学贷款审核较严,申请贷款的学生要求有困难证明,学习成绩不得有不及格记录,学校、老师作见证,每人每年只能贷学杂费限额6000元。而学校和学生则认为助学贷款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带有政策性补贴的教育福利政策,应扩大贷款范围和对象,让更多的同学拥有助学贷款的机会。双方认识不一样,造成助学贷款进展缓慢。

3.没有形成可操作性强、简便易行的贷款程序。

银行和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每次贷款业务需要反复多次,效率极低,学校在中间做大量工作,包括学生材料补充,整改,助学贷款合同的签订,不合格合同重新签订等工作。

4.学生助学贷款相关法律条文滞后。

学生助学贷款属于信用贷款,无任何抵押和担保,在现行的社会中,在没有形成全社会的个人征信系统的情况下,学生助学贷款风险相当大,国家对助学贷款债权的法律条文相对滞后,使得银行债权缺乏必要的保障,这些都影响银行的积极性,造成助学贷款发展缓慢。

(三)助学金的社会力量资助渠道不完善,受资助高校不平衡。

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只依赖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的帮助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富不外露”的观念,很多有经济实力的人都不愿意参与资助,社会各界对捐资助学的认识也不够,目前,社会力量的资助还属自发的行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尚处于一种自愿、非义务、缺少激励机制的状态,现在出现的女明星孙俪和受助学生向海清的事件,就给人很多思考。同时,受资助的高校也不平衡,在浙江省,浙江大学就由于名气大,社会提供的奖、助学金较多,经济困难学生问题能基本解决,据了解,浙江大学的各类奖、助学金共有100多种,每年奖学金金额达到1000多万,每年获得资助的学生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而一般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由于名气不大,社会力量不愿向其提供奖、助学金,而这些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又大多来自农村,经济困难学生问题自然难以解决。

(四)勤工助学资金不足,岗位有限,方式有待改变,范围有待扩展。

勤工助学是高校普遍采用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措施,也与大学生自立成才愿望相吻合,勤工助学强调以适当劳动换取报酬,培养学生自立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但现阶段高校内部能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有限,方式也大多还停留“劳务型”层次。因此如何结合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切实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相对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从单纯“劳务型”服务转化为“劳务型”与“智力型”并举的服务;如何把勤工助学与社会服务连接起来,使勤工助学劳动范围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发挥高校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高校及社会有关企业部门做进一步努力。

三、以“贷、奖、助、补、减、勤”为主,作好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解困工作

根据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经验,我们认为学校应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贷、奖、助、补、减、勤”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困难。

(一)完善助学贷款制度。

学校应利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适应学生希望或者愿意贷款上学的心理,配合省教育厅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工作,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尽量扩大经济困难学生获取国家助学贷款的范围,规范国家助学贷款流程,做好辅导员培训工作,引导学生领会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同时也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申请和担保工作,让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二)扩大勤工助学渠道,提高勤工助学的学习功能。

学校一方面应该通过认真挖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高校可设置的岗位为助教、助研、助管、实验室、校办产业的生产活动和后勤服务及各项公益劳动的岗位。同时应该积极拓展学生校外务工市场途径,鼓励大学生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不断扩大勤工助学渠道;另一方面应该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和专业有机结合起来,设立一些专业对口的岗位,比如中文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办公室助教工作,让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在勤工助学实践中更快地增长知识和才干。

(三)鼓励学生争取奖学金,寻找社会资助和校友企业合作。

浙江省的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助学金,其中国家奖学金是资助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4000元;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对象也一样,但是以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生活费为目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省政府奖学金是资助浙江省的经济困难学生,标准是每人每年2500元;省政府助学金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这四个助学金,能大大缓解学校在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的难度,给学校提供了一条解决的途径。

因此对于学校而言,首先应该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争取国家奖学金,引导他们安于学习,积极投身到争当品学兼优学生活动。其次,学校应该积极争取社会各界资助,浙江省的宁波大学,在建校十多年的过程中,争取到社会各界2亿多元的资助,然后学生毕业后也纷纷回报母校,形成了学生受资助,毕业图回报的良性循环。再次,学校应该利用自己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寻求与企业合作,比如在下沙高教园区,一边是大学城,另一边是企业群,很多高新科技企业都在这边安家落户,对高校而言,利用自身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寻求企业合作,能够为经济困难学生找到更多的,更符合自己专业的勤工助学岗位。这些也是目前高校最欠缺的。

四、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作好经济困难学生的成才引导

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资资助应该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学校应该在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和消费观,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综合素质。

(一)加强经济困难学生责任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高等学校一些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缺乏应付突变和挫折的能力,一旦陷入困境就难以自拔,抱怨社会的不公,怨恨父母的无能,针对经济困难学生敏感忧虑的特点,一方面要让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国家并轨招生收取培养费,并不意味着自费上大学,国家每年仍要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支持高校办学;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以乐观坚强的态度正视困境,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勇敢面对现实,恢复自信,通过勤工俭学奖学金等形式脱贫,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贫穷是一种动力,它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人的意志,许多成功的人士正是在逆境中克服困难,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再者,正确引导经济困难学生看待社会个人的资助,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也不要把它看成施舍,应将它作为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二)激励经济困难学生奋发进取

高等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运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组织德高望重的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与经济困难学生谈人生,谈思想,谈追求,鼓励他们为祖国而刻苦学习,勤奋进取,做到人穷志不穷;另一方面,要发挥年级辅导员的作用,深入细致地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对学生家庭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掌握,及时关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对于积极要求上进的经济困难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三)通过勤工助学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

高校现行的资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大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相比较而言,勤工助学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更为学生所接受,它不仅能减轻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也锻炼了这些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作风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让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增加勤工助学的报酬,一方面可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使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也杜绝了等靠要的现象,对于少数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经济困难学生,应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加大对他们的感情投入,鼓励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勤工助学的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积极投入到勤工助学行列中去。

学校应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自强之星”评比等活动树立自立自强典范,,教育和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明德自律、诚信笃行、励志修身,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浙江教育厅.浙江教育简介[EB/OL]

Http//www.zjedu.gov.cn/gb/zhejiangedu/edugeneral.html。

[2]戴宏、胡志锋等.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与成才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7)

[3]章雯燕、金首红等. 浙江省助学贷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浙江金融,2004,(1、2)

[4]蔡立彬、陈莹等.关于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3)

[5]林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创新初探[J]高教探索,2003,(2)

[6]张懿.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问题及建议[J].江西教育科研,2006,(5)

[7]浙江工商大学普通本科学生手册[C],浙江工商大学学工部,20059

作者简介:周翔,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