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刚
[摘 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管理思想也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和更新,由经验主义到科学管理制度的出现,都说明了管理思想的不断完善。现代管理思想主要有行为科学理论,作业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本文首先阐述了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然后对现代管理思想进行了理论综述。
[关键词]管理思想 现代管理思想
一、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管理思想的起源与成本会计的兴起
西方社会关于管理思想较早的记载出现在《圣经》,圣经时代以后的数个世纪,管理思想基本上停留在经验主义管理的水平上。商业及制造业的发展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带来了生产的第四要素管理的需要。1368年,欧洲的一家毛纺织厂为方便管理使用两套会计账簿,一套用来记录商业费用,另一套用来记录生产费用,对于材料账簿和人工账簿归集的生产费用定期结账,以计算本期损益。这种会计处理方法是制造业成本会计的起源。
(二)科学管理理论与制度的诞生与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日趋稳定,加上企业外部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当时企业内部管理的重心,此时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派在管理史上创立了古典管理学派。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逐步发现科学管理思想的最大缺陷在于忽视了人的需求和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导致管理效果欠佳,这就促使管理学家们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从而弥补了科学管理制度的激励不足和监督不力,它和人类会计实践相结合产生了责任会计。这一时期对成本会计的影响表现在,理想的标准成本转向现行的、可以达到的标准成本,出现了弹性预算。以西蒙为首的决策管理思想以及变动成本法数量学派及“价值工程”的概念都极大地促进了决策管理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理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已有的管理理论继续向前发展,而且催生出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如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等都实现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的有机结合。
二、现代管理思想
具体来讲,现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一)行为科学理论
泰勒管理思想是管理思想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给管理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行为科学就此成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为科学就是利用许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和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由此产生了责任会计,责任会计的关键是在企业内部设置责任中心,责任中心的基本特征是责、权、利相统一。
(二)作业管理思想与作业成本法
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作业管理思想为解决制造费用的分配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其核心理念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建立在这一理念基础上的作业成本的实施增加了产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对管理人员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在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体系下,一般按工作小时、机器运转小时、机器产出量、材料采购量等数量基准将成本分配给产品,但由于产品从间接费用获得的受益额未必与这类基准成比例,这使得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的产品成本产生了相当大的扭曲。在作业成本法下,全部经营资源都被认为是由各种作业消耗的,在资源成本逐一分配给各个作业以后,再将作业成本向成本计算对象归集,成本计算对象可以是某种产品、服务或某个项目。作业成本法使与产量基准不成相关比例的各种作业成本得以精确地计量。
在作业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逐步产生了作业成本法(ABC)。作业成本法(ABC)从微观的角度试图对成本进行更加精确的分类,尽可能消除浪费,这是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进行的改进。作业成本法(ABC)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ABC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ABM)。简单地说,ABM就是以ABC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三)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从宏观的角度将影响成本的因素扩展到了生产系统以外,着眼于企业长期性、根本性问题的决策。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立足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并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实现公司目标,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就是在竞争者同质的产品上,通过降低成本取得优势。像“以人为本”的人事政策、以“差异化”或“成本领先” 的市场定位策略以及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产品质量策略等等。战略成本管理所包括的范围一般包括3个方面:①价值链分析;②战略定位;③成本动因分析。
(四)目标管理与标准成本法的确立。
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利润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成员都应当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如销售量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等,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以保证目标的完成。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及管理的影响表现为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
(五)适时制。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以需求来带动生产。根据这种理论,零部件在生产需要时才购进,产品在顾客有需要时才生产,从而使存货保持在最低水平,并尽可能地实现零存货。在采用适时制的企业,从购进原材料到产品制成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成本法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货如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的必要性受到怀疑,这样就产生了倒推成本法,也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成本的方法。
(六)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全面质量管理促使质量会计产生。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目前仍然停留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质量成本由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五大类组成。会计人员效绩衡量标准包括产品的可靠度、服务的及时性等促进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非货币性指标,而传统的货币性效绩衡量标准往往挫伤了管理人员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积极性。但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