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钦心
作为中国传统曲艺中的精华之一,来自市井民间的相声,到如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历史。从30年代的撂地摊卖艺到进茶馆开“相声大会”,从建国后的广播相声进千家万户到电视相声送图像入门,相声在中国走过了它的蒙昧之初和黄金年代,也经历了近年来的青黄不接和盛况不再。
就在相声界一片惨淡、难以为继之时,几乎一夜之间,郭德纲这个“非著名”相声演员,带领着他的“德云社”,迅速在全国“蹿红”,相声这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名字,突然成为了一种时尚。“你听郭德纲的相声了吗?”成为都市青年见面必问的话题,网络上、报纸上无处不流传着他的故事和他的相声段子。郭德纲、德云社上演了一段现代传奇:
德云社常驻表演的天桥乐茶园,一票难求;
郭德纲相声专场,剧场上千的座位座无虚席;
专场表演郭德纲一夜返场多达22次,凌晨12点观众不肯散场;
专场表演的网上视频直播收看率达到20万人次的纪录:
异地演出,数百钢丝追随,演到哪里跟到哪里;
郭德纲的火爆,德云社的成功,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其间必然有其成功的市场规律。
优势
明星效应扩大品牌影响
整个2006年,郭德纲成为媒体关注程度最高的娱乐人物之一。作为德云社的灵魂人物,郭德纲这把火,让更多人认识了德云社,走进了德云社。德云社的品牌,紧随在郭德纲之后,在大众中流传开来。郭德纲扶摇直上的知名度,成为德云社最好的广告。从2005年底到2006年的多次大型商业演出,大众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可以预见的,由“郭德纲”而引发的品牌效应将会在2007年持续成长,由一定的影响力范围扩大到更大的市场范围。2007年德云社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局,1月21日,在天桥茶馆,郭德纲与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合同,共同打造“茶,喝张一元;书,听郭德纲”文化品牌。天桥茶馆成为德云社除天桥乐、广德楼外的又一“连锁店”,品牌扩张效应初显。
相声历史悠久,素材丰富
相声从全堂八角鼓的“逗哏”、江湖口技演员的“暗春”等源流发展融合而形成。用郭德纲自己的话来说,“老先生留下来的传统相声总共有1000多段儿”,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德云社从一开始就以传统相声为号召,多年来已经恢复了很多几十年来没人说过的段子。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郭德纲的一些名段,如《西征梦》、《卖面茶》等都是根据传统相声段子改编而来。有这样一些经过前辈千锤百炼的段子,加上德云社“与时俱进”的改造,是出相声精品的保证。
人才济济,后继有人
德云社从立社伊始,就扎根剧场。哪怕台下只有一名观众,也坚持演出磨练技艺。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同仁们在剧场坚守了10年,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很多段子不用记词,熟练到就和在家聊天一样。德云社的班底可谓是前后相继,既有张文顺这样的相声前辈,有郭德纲这样的骨干支柱,也有何云伟这样的后起之秀。而且为了能保证德云社的持续发展,郭德纲还在大兴办起了学校,培养后备力量。
稳定的观众资源
相声是一门笑的艺术,更是一宗笑的商品。观众作为相声的消费者,毫无疑问是德云社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德云社发展到今天,培养了一批真心喜欢相声,喜欢郭德纲、德云社的“钢丝”,有了稳定的演出市场。媒体的持续关注所引发的“郭德纲热”,并非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恶炒后的“暴发”,而是有着十年沉淀的厚积薄发。在媒体介入之前,郭德纲、德云社就已经有了一批常到天桥乐、广德楼捧场的拥趸,而媒体的炒作,让这个队伍日益壮大。
劣势
德云社品牌塑造缺失
2006年,郭德纲、德云社以燎原之势迅速占领了媒体的大小版面,窜红全国。关于郭德纲、德云社的各种消息铺天盖地通过媒体充斥到各个角落。郭德纲和德云社很好地利用了媒体这种“以一对万”的宣传效应,在极短的时间里积累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但是,媒体的这种高密度轰炸,在迅速提高郭德纲、德云社知名度的同时,也透支了大众的热情,让大众审美的心理疲劳。缺乏统一计划、管理的媒体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郭德纲、德云社的形象。而且媒体的焦点几乎都聚焦在郭德纲个人身上,德云社被郭德纲的星光淹没,沦为这场造星运动中一个无足轻重的背景,这对德云社的品牌塑造,对其长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缺乏原创,缺少精品
对于德云社演出的相声,媒体一片颂扬之声,但很多听相声的老观众指出,这些相声中还存在不少的创作缺憾,比如结构较为松散,不少内容在不同的段子当中反复出现,一些唱的部分与说的部分融合不够紧密等等。德云社确实挖掘了不少传统相声的经典段子,为相声的复兴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相声创作上还有很多需要摔打锤炼的地方。企业要发展不能没有好的产品。德云社最终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能拿出真正精品的段子,所谓“内容为王”,没有精品、缺乏原创,德云社很难走的太远。
周边产品开发不足
目前,德云社的盈利主要还是来自于茶馆演出、商业演出,盈利模式单一。在天桥乐、广德楼的演出都是20元一张的票,由于场地有限,每场票房收入大概在8000元左右。德云社和剧场是四六分账,全社演员和工作人员有50多人,加上其他商演的演出费用,德云社虽然摆脱了过去亏损的状态,能维持运转,但谈不上资金的积累,无法进行大项目的运作。郭德纲和其他演员主要还是通过拍戏、接广告挣钱。因此,德云社要持续发展,要做大做强,必须突破现在盈利模式单一的现状。从国外文化产业的经验来看,真正带来巨额利润的是这些周边产品,包括音乐、影像、书籍等文化产品。德云社需要加大周边产品开发的力度。机会
身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政府大力支持
2006年,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作了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将是北京未来的工作重点,北京将成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动漫和网游、文化会展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而德云社常年表演的天桥,正是宣武区“十一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天桥演艺区将建设城南文艺休闲乐园、天桥演艺中心等项目。重现“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天桥盛景。身处产业集群核心的德云社,必将受惠于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取得更大发展。
中国演艺产业发展迅速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随着我国演艺事业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演艺管理、市场化运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6年我国演艺产业空前活跃,据不完全统
计,城乡各类商业演出已达300多万场次,观众超过24亿人次。整个演艺产业2006年,进入国际演艺市场的我国文化产品也在持续增加,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演艺产业的活跃,为德云社的演艺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剧场相声市场初显
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光靠德云社一支独秀是没有办法真正迎来相声产业的复苏的。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相声界人士加入到剧场相声的队伍中来。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在东城区文化馆演出、天津众友相声艺术团和哈哈笑艺术团也连续几年坚持剧场演出,均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相声产业的市场轮廓渐渐清晰起来,只有在这样共同做大相声产业之后,德云社才可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威胁
多媒体时代的相声困境
近年来,相声界青黄不接,盛况不再,其实不仅仅是相声,所有传统曲艺都面临着一样的情况。支撑着相声繁荣的那些时代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这个多样化娱乐和多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每年大量的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综艺晚会、小品、戏剧等产品在生产和激烈竞争,网络又提供了大量免费产品,这些都使得人们有了无限多样的选择。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都已大大提高,他们有能力为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付费。面对着五光十色的各种选择,表演形式单一的相声很难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们的选择对象。德云社也面临这样的考验,怎么样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娱乐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
在2006年第九届北京科博会“2006首届创意中国盛典”上,“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为郭德纲颁发了最具创意人物奖。确实,相声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产权生成和利用为主要方式创造社会价值。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最根本的就是能够把个人的思想转化为产品,而创意产业当中有形资产很少,主要是无形资产,其中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当中的核心资产。现在,中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公民在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上都还有待加强。德云社作品就曾多次被盗版发行,极大影响了德云社周边产品的开发经营。不仅是德云社的发展,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来护航。
作为一个相声演员,郭德纲空前地成功了。而作为德云社的班主,郭德纲正走在成功的路上。他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很多人说郭德纲救了中国相声,这是郭德纲不能承受之重,他确实给了颓靡中的中国相声一剂强心剂。他给予中国相声最大的贡献,我想并不是他重新让观众朗声大笑的相声表演,而应该是他一手创办的德云社。不论德云社在未来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它用自己市场化的实践、坚持,给中国相声指明了救亡图存的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