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07-02-11 11:05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44期
关键词:史迪威罗斯福蒋介石

新书推荐

《透视繁荣:资产重估深处的忧虑》

高善文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年11月定价:45元

中国上市公司的赢利增长是不是能够持续?还能持续多久?中国是不是面临全面通胀?这正是本书深入讨论的问题。

《<时代>上的中国面孔》

罗昶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7年11月定价:32元

《时代》80余年的历史中,从未停止过从大洋彼岸远眺中国。从1924年吴佩孚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开始回望,一直到2005年穿着“LV”的毛泽东再次出现在《时代》封面,是另一个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

《地下乡愁蓝调》

马世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定价:29元

这是台湾知名的乐评人马世芳的第一本散文集。文章并非局限于音乐,更像是一本青春回忆录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摇滚文化的反思,對七八十年代台湾音乐和父母青春年代的怀想。

《零距离的日本》

程麻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定价:26元

我们真正了解“同文同种”的日本吗?我们真的认识这个与我们有着历史恩怨的国家吗?作者根据在日本的亲历亲见,以及长期积累资料,尝试零距离向读者描述这个邻国。

《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

[德]弗里兹·李曼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10月定价:25元

为什么人们会莫名害怕、拒绝与人交往……本书把这些困扰归因于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恐惧,才能消除恐惧的影响,重获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如何看待“在华经验”

雷颐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是美国学者巴巴拉·W·塔奇曼在1971年出版的一部名作。三十几年过去,书中某些史料、某些观点自然略有过时之处,但全书基本史料、基本观点仍然甚有价值,所以值得重视。

全书结尾、也是作者反思的结论是“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当然,这是美国人对自己“在中国的经验”的反思。但读完此书我却突然想出了“中国的美国在华经验”这个有些拗口的句子。中国人大可不必将美国人的“反思”当作自己的“反思”,更应反思的是自己怎样看待他人的“在华经验”,即怎样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赞扬、分析、批评和建议。

1942年初,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刚刚受到日本的毁灭性打击,也正是中国抗日最艰难时刻,蒋介石此时出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美国总统罗斯福派美国将军史迪威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总司令以及对中国抗战至关重要的租借物资督导人。史迪威1911年就到过中国,后曾任驻中国使馆的武官,是个中国通,能讲流利的中国话。

史迪威对中国社会的实情十分了解,对当时的腐败非常不满。中国那时号称有“四万万人口”,但他常说:“三亿九千九百九十万的中国人是好人,剩下十万是贪官污吏。”他刚上任不久,就雄心勃勃地以美军方式训练一部分中国军队,在他的多次要求下,蒋介石委任他出任缅甸远征军全权总指挥,罗卓英、杜聿明任正副司令长官。经过一番痛苦的斗争,他终于明白军队的指挥权将永远在蒋和忠于蒋的人手中。而蒋名义上重用他,只是为了多要一些美援。

使他更难容忍的是普遍的贪污腐败。例如,中国军队中盛行的军官克扣军饷、中饱私囊的做法。史迪威在他指挥的中国军队中想办法把军饷直接发给士兵。结果,自然引起中国军官们的不满。

他不断地向蒋介石提出各种军事甚至政治改革的建议,想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政府的廉洁程度和行政效率,但均为蒋拒绝。他与蒋的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激烈,终于使罗斯福在1944年7月给蒋介石发了一封毫不客气的电报:“鉴于中国战局危急,我感到有必要让史迪威指挥在中国的全部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包括共产党军队在内……为此我把史迪威晋升为四星上将,请阁下把中国战区的军队指挥权移交给史迪威将军。”周恩来曾向罗斯福表示:“我愿意跟史迪威将军干,我愿意服从他。”(第472页)后来中共最高领导人也向延安的“美军观察组”表示:“打算与美国进行有效合作”,“接受‘盟军的指挥,而不是接受‘腐败的国民党的指挥”。(第486页)

然而,最后的结果是蒋介石通过种种手段迫使罗斯福将史迪威撤回国内。再后,是拒绝史迪威种种改革建议的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更加肆无忌惮的腐败,终至溃败台岛。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史迪威罗斯福蒋介石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关于史迪威及其史迪威公路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制造出来的“史迪威神话”
罗斯福的壮举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