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时代的古老童话

2007-02-06 08:48董丽敏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4期
关键词:小人国吕克亚瑟

董丽敏

我是带着很大希望来期待《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的,因为它来自欧洲,来自吕克•贝松,那个曾经编织了《这个杀手不太冷》这样温暖幻梦的法国人

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的童话想象空间似乎越来越狭窄:要么像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仍深入人心的“奥特曼”系列,在暴力与血腥中,简单演绎着人与怪物之间永恒的对峙;要么如迪斯尼或梦工厂所擅长的好莱坞动画巨片一样,在日益依赖多媒体技术的前提下,日复一日地复原人类的原始时期,在对恐龙或者人猿泰山等史前生物的膜拜与恐惧之下,制造着惊悚大片。

多媒体时代,似乎只是强化了我们制造童话的物质手段,却并不见得丰富了我们讲童话故事的能力。

因此,其实是带着很大希望来期待《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的。不仅仅是其历时7年、耗资6500万欧元的惊人数字,更因为它来自欧洲,来自吕克•贝松,那个曾经编织了《这个杀手不太冷》这样温暖幻梦的法国人。

的确不需要怀疑吕克•贝松讲故事的能力,尤其是今天,在他已经转变为著名畅销童话书作家之时。改编于其原作的《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在组织故事方面,颇为可圈可点:正处在做梦年纪的少年亚瑟,寂寞地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小脑袋里因此充满了各种奇思怪想,其中小人国的故事最令人浮想联翩。终于有一天,通往小人国的秘密通道令人惊讶地洞开了。

一开头,《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似乎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其中蕴含的亲切味道却足以令人动容。躺在外婆怀里听故事的感受,对小人国(巨人国)的想象,对于任何地域、种族与文化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惯常的经验,是通往珍贵的童年记忆的窗口。它唤醒的,是早已被成人世界挤压得几乎无影无踪的那份天真和无邪。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导演是相当熟谙当前好莱坞式动画大片致命缺陷的——我们缺少的是对观众情感与心理的洞察。

正是有了洞察,也正是有了建立在洞察基础上对情感匮乏的现代人的体贴,《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的故事重心,并不是简单落在对稀奇古怪的小人国探险经历上——尽管,这一部分足够曲折,足够好看,但导演志不在此。作为擅长在平淡中见神奇的大导演,吕克•贝松这次采用了真人和3D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也因此被好莱坞动画评奖机制拒之门外。

在真人和3D动画相结合的模式之下,至少,作品由此凸现出来的现实和虚构、善和恶、天真和世故的对峙和转换,显得格外清晰。3D世界不再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而变成了现实世界的延伸,契入真实人生的一段插曲;善与恶也不再是远离孩童心灵的产物,在任何一个角落,它们都不容置疑的存在着:亚瑟用以灌溉的小发明,日后却成为邪恶势力的栖居之所,被坏人踢进下水道的汽车却阴差阳错的救了他们一命。《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并不容易被一眼看懂,它让人们产生认同的同时,又提供了某种较为深沉的变化,让人们看到,真人和3D动画这两个原本不同的世界,其实都存在复杂性与丰富性。

尽管如此,却并不能说这部作品思想大于形式,内容高于技术。在3D动画部分,夜空闪烁不定的星光,日光透过草丛洒到人身上的斑驳光影,已经可以让人感受到法国人对于用光技术的孜孜追求;而根据真人角色表演复制到动画角色上的各种表情、肌肉变化等,则让人感慨整个片子制作上的细腻与严谨;至于真人和3D动画之间游刃有余的切换,在人物形象、置景与色彩上衔接得丝丝入扣,则更是说明了多媒体技术之于动画制作的重要性。

当然,吕克•贝松知道,多媒体技术仅仅是重要的,而不是决定性的。也许将吕克•贝松简单称之为“欧洲的斯皮尔伯格”是不恰当的,曾经拍出了《辛德勒名单》的斯皮尔伯格只能奉献出《侏罗纪公园》这样单纯依赖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大片,但同样转型的吕克•贝松,在多媒体的穹庐之外,还飞翔着温情、诗意与挚爱,还保留着一份机器无法湮没的人文情怀。

猜你喜欢
小人国吕克亚瑟
生气的亚瑟
亚瑟,收拾房间
亚瑟的寻宝路
《筋疲力尽》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吕克·贝松“新巴洛克”风格电影的艺术特征
好视力
蹦蹦跳跳的高帽子
《飓风营救》叙事学文本分析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