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杨
经过最近10年“黄金时期”的研究,有关恐龙的一部分争议性话题可以有初步结论了
2006年12月24日,美国《科学》杂志刊文称,西班牙发现了一具极为罕见的巨型恐龙化石,其大小超过了以往在欧洲大陆出土的任何一种动物化石;仅仅几天之后,2007年1月7日,中国江西赣县茅店镇又挖掘出了数十枚恐龙蛋化石。专家根据恐龙蛋的形状分析,至少存在三种类型的恐龙。
近10年来,恐龙新种类的发现速度远远高于历史上的任何时候,北美、南美以及亚洲的蒙古和中国等地都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恐龙各个类群的演化、鸟类的起源,甚至大陆漂移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信息。
恐龙起源:大从小来
在很多人看来,恐龙是一类个体庞大的爬行动物,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徐星说,恐龙一般泛指生活在大约2.35亿年前三叠纪中期到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一大类能够直立行走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延续的时间长达1.7亿年左右,在当时的陆地上几乎占据了每一个生存空间。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
据猜测,大约有近50万种恐龙在地球上生存过。在所有恐龙中,只有兽脚类属于食肉恐龙,其余都是食植的。古生物学家一直都想知道,最早的恐龙是什么样的?在目前已有的化石记录中,南美阿根廷西北部发现的黑瑞拉龙和始盗龙是两种较早的恐龙。
黑瑞拉龙最初是由一个叫黑瑞拉的农民发现的。它是早期食肉恐龙, 有尖锐的牙齿和爪、强有力的前肢。它骨骼轻巧, 所以人们相信它是敏捷的猎食者。它生存在大约2.3亿年前,体长3米,体重约100公斤。
另一类早期恐龙是发现于马达加斯加的原蜥脚类恐龙,是食植性恐龙,也生活在大约2.3亿年前。可以推断,所有的恐龙,无论是阿根廷的黑瑞拉龙还是马达加斯加的原蜥脚类恐龙,都起源于一个祖先。这个祖先应该是身高1米左右、两足行走的食肉动物。
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
自从1841年英国学者欧文首次使用“恐龙”这个词以后,“恐龙”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斯皮尔伯格塑造的各种恐龙或者高大威猛,或者奇特怪异,浑身长着鳞甲,有着一副冷酷的外表。
“如果斯皮尔伯格今天再拍一部恐龙影片的话,其中的一些恐龙形象恐怕要变得温柔一些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他的著作《未亡的恐龙》一书中写道。
传统观点认为,恐龙是像鳄鱼一样浑身长着鳞片的冷血动物。上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巴克提出温血恐龙说,引起巨大轰动和争论。
巴克认为,恐龙并不像大多数爬行动物那样,在地面上爬来爬去;而是如同大象、马和鸵鸟一样用四足或两足直立行走。这种运动姿态需要较大的体能来加强新陈代谢。所以恐龙应当是温血动物。
一些支持巴克观点的学者进一步解释道,首先,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冷血动物显然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很可能覆盖着一层原始羽毛或羽毛,这也是为了防止热量散失。其他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的生长方式也类似于温血动物。
1993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一个重大发现有力支持了温血恐龙说。这具距今已有6600万年的恐龙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特别令人惊奇的是,它的心脏部分竟然保存完好。科学家发现,恐龙化石胸部有一个棕红色椰子大小的心脏化石。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生成的两维和三维影像可以看出心室和大动脉,它有完整而独立的肺部和体循环系统,新陈代谢速率要明显高于常见的爬行动物。恐龙化石本身不仅有一个心脏,而且这个心脏有隔腔,双泵结构,单一的动脉系统。它看上去更像哺乳动物或鸟类,而不像爬行动物。这只恐龙的循环系统比爬行动物要先进许多,有力支持了恐龙是温血动物的假说。
鸟类:活着的恐龙
6500万年前,一种兽脚类恐龙生下了一个后代,这个后代就是始祖鸟,后来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种类繁多的鸟类。因此,恐龙没有灭绝,它们依然活在现实世界中,天上飞的鸽雀、地上跑的鸡鸭都是恐龙。
1999年,在北美古脊椎动物学年会上,美国古生物学家保罗做了一场报告。报告的题目令当时绝大多数古生物学家无法接受——《鸟是恐龙,恐龙是鸟吗?》
在这篇报告中,保罗提出,始祖鸟与许多兽脚类恐龙之间的对比,不仅证明了鸟类就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而且有些小型兽脚类恐龙,包括驰龙类、伤齿龙类和窃蛋龙类的形态结构比始祖鸟还要进步,它们属于一类失去飞行能力的鸟类。换句话说,过去被当作小型兽脚类恐龙的许多动物实际上是鸟类。
在进化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中,鸟类起源说一直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1986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戈捷发表了一篇在鸟类起源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戈捷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鸟类起源的问题,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演化关系。他列出了恐龙从原始属种向鸟类演化在形态结构上产生的每一步变化,并明确提出鸟类是从兽脚类恐龙当中的手盗龙演化而来。
在过去的20年中,古生物学家在亚洲的蒙古、中国,南美的阿根廷和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等地发现了大量的化石证据,不仅从整个理论框架上,而且从很多演化的细节上支持鸟类恐龙起源说。
古生物学家还从恐龙的行为学为鸟类起源提供了大量证据。比如,在蒙古和美国蒙大拿州的恐龙巢穴发现,有些恐龙的繁殖行为类似鸟类,每次产卵数量限于一个,而不像爬行动物一次下一窝。再如,一些学者在研究窃蛋龙化石时发现,这类恐龙能够像鸟类一样孵卵。
10年前,中国古生物学家在辽宁省西部一个叫四合屯的地方,采集到7种长有羽毛的兽脚类恐龙化石。其中,尾羽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尾羽龙长着又短又高的头,满嘴除了吻部最前端发育有几颗牙齿外,几乎看不到其他牙齿。它的前肢非常小,尾巴也很短,但脖子很长。在它的胃部,还保留着一堆小石子,这就是现代鸟类胃中常有的胃石,用于磨碎和消化食物。最为激动人心的是,它的尾巴顶端长着一束扇形排列的尾羽,在它的前肢上也长着一排飞羽。这些羽毛具有明显的羽轴,也发育有羽片,总体形态和现代羽毛非常相似,惟一的区别在于它的羽片是对称分布的,而包括始祖鸟在内的鸟类的飞羽则是非对称分布的。一般认为,非对称的羽毛具有飞行功能。因此,尾羽龙的羽毛可能代表羽毛演化的相对原始阶段。
越来越多的证据让大多数古生物学家确信,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他们认为,“鸟类就是恐龙”这一概念已像人类就是哺乳动物这一提法一样确凿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