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文教学遭遇“索隐”……

2007-01-19 06:16郑可莱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6期
关键词:索隐草叶生命

郑可莱

《中学语文》2006年第2期《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是马玉平老师教学《我与地坛》的教学思考。其文第二点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命过程就是行动和思考交替的过程;‘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不管是爬行还是飞翔都是生命的真实过程;‘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蜕变后获得新生,生命的过程才会生生不息。‘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平凡的生命过程也能孕育出辉煌……”

小生灵生命的顽强,地坛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使史铁生看到了地坛的生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唤起了生活的信心,给“我”生的启迪。然而,用马老师所说的“生命意识”去解读,未免叫人惊诧、纳闷:“飞翔是一种生活状态,爬行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无论是飞翔还是爬行,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身处逆境,不能消极颓废。而应该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那份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这不是在搞“索隐”吗?

眼下,更有许多教学设计:

《阿Q正传》教学,“课后,我布置一个作业:由下列‘道具中任择一二,以‘评《阿Q正传》中的细节描写为副题,自拟正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1)搭连,(2)衣箱,(3)四两烛,(4)树烛台,(5)断砖,(6)龙牌,(7)竹筷,(8)哭丧棒。”(《对“教,是为了不教”的一次实践》,《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3期)对8种道具的明晰如何把握阿Q形象和“精神胜利法”?“‘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喻指‘白洋淀妇女的成长”(《荷花淀》);“‘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其中‘人们都在灯下匆忙暗示了‘人们对祥林嫂之死的遗忘”(《祝福》)……

索隐原指社会科学的一个研究学派、一种思潮,它是指根据小说的情节发现隐藏在里面的事实——“索小说背后之隐”,探寻出特别的历史、特别的含义。至红学研究,索隐自成颇有影响的一派。索隐之于语文阅读教学中,便成了从教材的细节发现隐藏在里面的事实,放弃文章的灵与肉,抓住文章的一根细枝末节解剖,挖掘出所谓的“真内容”,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看出些情节之外的某些“微言大义”,大有“索隐”之风。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已是不争的事实,语文阅读教学的确要引导学生筛选重点、关键、精彩的语句,揣摩语句的特定含义和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但,语文不是楼房,教学当然也不是指出哪一块是砖瓦哪一块是石料!玫瑰长在玫瑰枝上时怒放,一旦摘下来,虽有他用,但失去玫瑰之为玫瑰的真正意义,文学也是,不能以“割裂”为美!在语言家园中的居住,无关乎文字范本的分析,无关乎冷冰冰的逻辑推理,无关乎于知性的探究,而在于精神意义层面,在于情感的体验,在于生命的感悟。

我们不能否定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富有启发性切入点的分析,提挈式地把学生引入阅读的主阵地。比如《智取生辰纲》一文,就可以“智”着手,《窦娥冤》一文从“窦娥冤在何处?”切入教材,从而提挈全文,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它辐射相关的面,控制学习的制高点。

然而,教学以“索隐”姿态出现时,教师费心尽力去追寻挖掘字词的意义,求证语句的根由。如马文中对“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挖掘出“生命过程就是行动和思考交替的过程”的意义,把“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理解成“平凡的生命过程也能孕育出辉煌……”精而繁的分析,琐而细的讲解,条分缕析以至一句一字所隐含的所谓的深意。分析、分析、再分析,讲全、讲透、讲细,教师对作品不厌其烦地开膛剖肚、任意地肢解,破坏了文章整体美感,限入理性化、机械化、模式化。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掉入教师精心分析的细密的网,容不得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抹去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获得的文本体验和创造性,消解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果没有师生对语言情意的人生体验与感受,没有主体投入‘物我合一,没有入化情境的铺设,总之没有一种人文精神的挥洒,即使有再合乎“理性”逻辑的教学程序、量化标准,也不会有好的语文教学。科学主义理性方法,永远不可能长度清晰地解决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不可能根本解开语文教学之谜。”(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我想起了《杂文选刊》(2006年第3期,上半月版)登载一篇名叫《博士论文》的百字杂文:“在某次‘博士论文竞赛中,获奖的论文题目如下:《吃饭有益论》、《论“回”字的第西十四种写法》、《秦始皇焚书坑儒所用引火材料新考》、《武大郎卖烧饼的吆喝技巧与WTO背景下的营销策略》、《左手还是右手——关于曹雪芹用哪只手举杯喝酒的伦理学考察》。真是对“把学问做深做细”的莫大讽刺,索隐式教学不也是这样吗?

怎样让学生触摸文章的内在生命的脉动,感知文学艺术?这令人尴尬汗颜的阅读教学怪状,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些什么。

[作者通联: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索隐草叶生命
赓续百年目标:共同富裕的因由寻绎、意蕴索隐和路径构想
九月,我为草叶写下倨傲与伤痛的诗句(组章)
韩兆琦《史记笺证》对《史记索隐》的接受与发展
一片阳光躺在草叶上
草叶
草叶旗
《史记索隐》研究回顾与展望
《史记索隐》“淖盖”是人名吗?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