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调价哪能一涨了之

2006-12-29 00:00:00
中国新时代 2006年2期


   2005年末,国家发改委表示,自12月26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根据不同的情况,天然气出厂价格每立方米提高五十至一百五十元人民币。业内人士评论认为,中国资源调价大幕已至此拉开。
  事实上,此次天然气价格上涨只是中国煤电油气水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前奏。关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2005年10月28日、29日,由国家发改委主办的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在钓鱼台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亲自到会并致开幕词。此次会议上,一个普遍的意见是,中国煤电油气水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太低,会议传递给了外界“涨价”的信号。研讨会结束一个月后,中国三大石油巨头在“中国天然气国际峰会2005”论坛上,齐声为国内天然气的低价叫屈。果不其然,到年底,天然气价格真的涨了。
  继宣布天然气涨价之后,今年元旦,发改委又出抛出一重磅炸弹。在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开幕式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欧新黔指出,今年在保持电煤价格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取消发改委2004年底出台的电煤价格临时性干预措施,在政府监控条件下,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电煤价格。
  本来中国的煤炭企业就为“黑金不金”大呼冤枉,此次电煤价格放开以后,在今年的煤炭订货会上,各煤炭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提价。资料显示,神华集团供应给电力企业的无烟煤提价15元/吨,山西潞安煤矿的贫瘦煤上浮价格达到40元/吨。
  然而,煤炭企业的涨价冲动却遭遇了电力企业的迎头“冷水”。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开了八天,一单也没签,电企与煤企一直处在“对峙”状态。原因是电企觉得煤企要价太高。会议开到第九天晚上,电煤谈判终于突破僵局,大唐、华能、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共同签订了1.03亿吨的合同。
  然而,坚冰虽破,实际意义却并不大,因为价格并未确定下来,合同中只有购买煤炭的数量,而没有令人关注的价格。到了第十天,也就是会议闭幕的时间,电煤价格双方仍然没有达成一致。迫于铁路、水运等运力的压力,煤企再一次在强硬的电企面前低头,按照去年煤炭会的价格标准先行签订合同以确保运力,具体电煤价格仍然要等到有关部门协调后确定。
  会议结束后,由于涨价的目的没有达到,很多煤老板十分不满,认为发改委取消电煤价格临时性干预措施的改革并不成功。事实上,笔者却认为,在一个垄断的要素市场,细枝末节的价格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天然气之所以涨价了,除了天然气价格一直过低以外,需求量的增长高于供给的增长也是重要原因。而煤电价格放开的前提,却是发改委做出了2006年煤炭供需大体持平的判断。价格是供需的反映,在供求大体平衡的情况下,电企结成价格联盟,煤企是很难所有所作为的。
  但在中国垄断的资源性产品市场上,表面上的供求关系只是决定价格的浅层次原因。更为重要的是,煤炭行业虽已经放,电力行业却仍是一个垄断行业,电力改革尚在探索之中。在中国的电力市场上,上网电价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销售电价的改革尚未开始。如果上游煤炭价格上涨,上网电价走势掌握在电网企业手中,下游销售电价封死,煤炭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将无法传递到电企的下游行业。于发电企业而言,两头受挤,将会处于非常窘迫的困境。 而这样一个垄断的电力行业,与相对来说较为市场化的煤炭行业同台博弈,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如果不能建立真正市场化的资源性产品要素市场,未能在形成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实行价格改革,此轮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前路是很难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