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大事件,人们皆喜欢探求真相,若真相实在觅不到,猜也得猜。2005岁末的一个多月,几乎所有的财经媒体、金属期货各路炒家、现货商、官员等都在注视着同一个事件——国储铜多空战事。
12月21日,大家公认的国储铜巨量空单的交割日,这一天自然也是人们寻觅真相的日子。自从国家储备中心的工作人员刘其兵在伦敦期交所抛空多达20万吨的仓单被捅出后,国家储备局先是主动公开自己拥有130万吨铜储备,随后又几次高调竞拍抛售以打压铜价,无奈事与愿违,伦敦铜期货只是略加震荡便将国储局组合拳轻轻化解。
自家有货自家卖,这是没人能管得着的。但如果认为自己大肆把压箱底的家当都卖了,就一定能影响别人家的出价,那不免有些犯晕,或是对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无知。试想,如果国储局通过有计划抛售就可左右价格,那国储局不就成了国际铜市场最大的庄家?但很显然,全球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具备这个实力,因为有限的资源现货对比全球迅速聚集的逐利资金而言,如一粟之于沧海。
利刀刺在身上,痛与不痛只有自己最清楚,外面的看官往往只知其一,难知其二。我们不妨去看看那些看似有理却缺乏逻辑起点的论调。
论调一,国储局激斗国际炒家,是为了教训资本大鳄,敲山镇虎,以夺取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大宗商品定价权。此论堂而皇之,成为造成国家损失后开脱之最大借口,危害甚大。随着中国成为大宗能源商品数量庞大的净进口国,从石油到铁矿石再到有色金属,我们成了大买家,却享受不了“用户是上帝”的礼遇,反而屡屡受欺于人,夺取能源话语权的呼声甚至成了事关民族未来的呐喊。任何对于不公的反抗都是值得尊敬和支持的,但我们必须警惕“伪呐喊”下扯起的异化大旗。试图通过在期货市场上多空搏杀来夺取能源定价权,历史上迄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成功,将来也不可能成功。
论调二,国储局高位清理库存,套期保值成功。此论认为国储局根本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因建立巨量空单而被动,相反是有意做局,以诱使国际炒家推高期铜价格,自己趁机高位套现早年在1500美元左右购买的库存。以卖出的空头头寸建仓价格3500美元左右计算,即使实物交割,国储局亦能达到套期保值目的,同时还以高价处理了大量多余储备。而国际炒家之所以连续推升价格,名为逼仓,实为通杀散户赚钱,以对冲自己被迫接盘国储局库存所造成的损失。若果然真如此,国人岂不应该为之欢欣鼓舞?笔者以为,持此论者谎言更甚。因为,这如同是说小庄(国储局)做庄,竟然把大庄(国际基金)通杀了一样,莫非那些在国际金融市场浸淫多年的对冲基金们都患了智障症不成?
论调三,刘其兵之罪不仅仅在于其自己做空的20万吨仓单,还有众多国内企业、机构跟随其做空的巨额资金的损失都应该归罪于刘其兵。刘本人利用自己所在的储备中心与国储局之间的关系,知晓国储局未来有抛铜计划前进行建仓,这种寻求内部交易只能得逞一时,一旦贪婪之心日大,又被国际基金猎食者嗅上,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大破天。况且内部交易本身就是不被提倡的,在监管严格的市场里甚至是被禁止使用的。刘其兵利用不成反受辱就罢了,还把那些跟随刘其兵做交易而损失的账一块算到刘其兵头上,除了是让自己应该承担之责由别人承担外,还能有什么?更为危险的是,这种错误反思的思维会带来更长远的危害,得出“这只是一次意外、运气不好而已”的经验总结。
够了,删除这些聒噪之音吧。坦诚敢言如刘明康者一人足已。12月12日,时任中国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直言:“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
直至今日,从伦敦期交所指定交割仓库在12月21日前的入库量变化中,我们略可推测的是,国储局交割了5万吨的空仓单,另有15万吨空单移至远月。这种部分交割部分移仓的做法,只不过是拉长了战线而已。从现在国内国际期铜价格屡创新高来看,基金炒家似有不通杀国储空单誓不罢休之意。更重要的是,一旦做错了方向,市场非理性持续的时间会超过资金所能承受的时间。或许,在黎明来临之前,你已经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