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开好局,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各自的职责,研究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一些先行的省市已经开始部署和启动相关工作。但是,就全国的形势而言,新农村建设总体上处于宣传、动员和培训阶段。主要情况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步伐快慢不一,进展参差不齐
有些地方如浙江、河北、北京、江西等省市,早在2004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开展了类似于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这些省区目前和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扩大试点和在“面”上推广。多数省区市刚刚启动,处于开会动员、开展试点阶段。部分省区还处于调研和制定规划阶段。
(二)成立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很多地方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有些省、区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省长挂帅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有些地方则依托农工委(办),设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三)较大幅度增加省级财政支农支出预算,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资金支持,今年不少省、区、市在财政支农方面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如黑龙江省今年计划安排财政支农资金44.9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高于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增幅29.6个百分点,占去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1.2%。其中,增量资金的60%用于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重庆市政府着力调整2006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安排5.2亿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26.4亿元用于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饮水等及电气化等方面的建设,14.54亿元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山东省今年省级财政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资金达4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积极开展试点,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
抓好试点、以点带面,是很多地区确保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开好局的普遍做法。吉林省提出要在2006年基本完成100个村改造试点任务,启动30个镇整治试点工作。重庆市决定启动“千百工程”,通过3年努力使1000个重点推进村和100个典型示范村面貌显著改观。广西壮族自治区决定于2006—2007年在南宁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整片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涉及33个乡镇、454个行政村。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和做法。
(一)规划滞后,新农村建设中投资浪费现象凸现
长期以来,我国的村庄规划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级财政用于村庄规划的资金非常少,村庄建设规划成为各级规划中最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农村投资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投资相当多成为“无效投资”。近几年来, 各级政府加大向农村道路、自来水、电力、学校、卫生和广播电视等设施的投资力度,然而,不少投资却因村庄撤并或整体移民搬迁被浪费,多成为“无效投资”。部分支农资金因为投放过散,不能使大部分受益村庄的水、电、路、文、教、卫配套起来,出现了“资金年年投,却不见水花”的怪现象。二是农民盖房投资浪费严重。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不少农民盖的新房子没住几年,就过时和规划调整拆了重新盖。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盖房是10多年一个周期,近几年变为6年、7年一个周期,很多农民辛苦一辈子攒的钱全都花到房子上了。
(二)试点村不具有代表性,打造的样板不可学
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是我国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一贯做法。但是,在如何选点上,普遍出现了一种错误做法。不少地方在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时,首先想到的是产业基础好、生活比较富裕的“富村”;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举全县、全乡镇之力搞好试点;有些乡镇后进村的群众常年喝不上一口干净水,而干部们却在讨论选择一个先进村开展亮化、美化工程。这种做法尽管能够在短时间出效果、树样板,但由于缺乏代表性,在“面”上不具有可推广性,即所谓的“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现象。更严重的事,还可能在农村人为制造两极分化,使得“好村”越好,“差村”越差。这种过分集中资源、单纯垒“大户”的做法,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应当引起注意。
(三)“长官意志”浓厚,过度依靠行政力量指导新农村建设
主要体现为:一是大包大揽。一些地方的新农村试点由领导说了算,而不是由农民自愿申请、综合审核得出来;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措施和扶持项目均由干部拍板,而不管是不是农民所需要,是不是受农民欢迎,能不能让农民得到实惠。二是大拆大建。一些地方领导同志片面认为,村庄建设的布局太乱,应该整齐划一,于是替代农民搞设计,在原有的村庄外另辟了一个新区,建设崭新的别墅,以为这样规整就是新农村建设。殊不知,这种做法既增加农民负担,又不经济实用,农民对此颇有怨言。三是贪大求洋,盲目追求村容的整齐划一。一些地方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新农村建设,依照搞开发区的思路搞新农村建设,盲目要求建房的楼层数,盲目地克隆城市的广场、草坪、运动场,把原先风景优美的道路、河道全改成直马路、直河道;盲目要求建设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化的污水处理厂,追求用先进、昂贵的技术等等,这些都是把城市里的形象工程搬到村庄里去的表现,既破坏了农村的自然美,又抬高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本。
(四)层层下任务,增加基层干部的工作难度
尽管中央多次强调,新农村建设不能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层层下任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现象还是屡屡发生。对此,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的情绪比较大:一方面,上面下死任务,要求乡镇管辖的各村都要如何如何;另一方面,费用却只拨部分示范村的,其余由乡镇自行解决,其结果要么增加乡镇财政负担,要么使得很多工作流于形式。个别地方甚至搞起竞赛活动。
(五)宣传不到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能够比较准确说出新农村建设内容的农民约为10%左右,大多数农民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建房子。不仅如此,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上级的资金支持期望过高,并导致农村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有些村干部认为,村内道路硬化的经费,上级部门迟早会给,村委就赊账先修起来。少部分农民甚至误以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要给钱给建楼。但是,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又有“三个担心”:一是担心新农村建设向农民摊派收钱;二是担心搞形式主义,建设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形象工程,造成人、财、物大量浪费;三是担心国家领导人任期届满调整之后,新农村建设不能坚持下去,出现半途而废。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建设,减少农村投资浪费
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当前,要迫切需要抓好村庄、乡镇和县市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编制,把新农村建设、管理和整治有机结合起来,避免相互脱节,同时整合各种渠道的资金和物资,形成合力,让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规划编制要适度超前,有一定的前瞻性,充分考虑本区域人口变化、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新农村建设规划既要与当地城镇发展规划互相协调,也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互配套。
(二)科学确定试点村,确实发挥试点的示范作用
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时,应充分注意其典型代表性和今后在“面”上的可推广性。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村庄作为试点,探索出不同的模式,打造出符合本地实际的试点村,引导和带动其他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在试点过程中,对试点村加大指导力度,给予一定扶持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不做好“面”上的基础工作,忽视非试点村的发展。那种认为只要抓好“点”就自然带动了“面”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加强培训和宣传
针对目前部分干部和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应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宣传,通过电视、报纸、宣传册、派干部下去宣传等方式,把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完完整整地告诉广大干部和农民。
(四)“删繁就简”,建立新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应全面改进自上而下对农村工作考核评价的办法,建立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旧的检查考核办法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禁止各种脱离实际的检查评比、达标升级活动。新的绩效考评体系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坚决打破上级考评下级、系统内部运行的体制内封闭式考评的老办法。要通过机制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改变过去工作上“号召动员型”、“指标压力型”的老套路,逐步向“民主合作型”过渡。
(五)注意保持农村应有的特色,切忌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城市建设
很多农村都是风光秀丽的村落,如果为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把农村搞得像城市一样,那么农村就不能称之为农村了,而是城市。新农村建设应该强化农村自己的特色,保留农村独有的东西,比如良好的居住环境、清洁的空气、适合居住的房子、充满农家气息的庭院等等。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