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苏凌调到河南省淮阳任检察长,从接到任命的那一刻起,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了许多,因为淮阳县检察院称得上是个“老牌”先进检察院,特别是拥有“全国人民满意的检察院”的“金字招牌”。如何保持荣誉?如何创新发展?他苦苦思索。2004年,苏凌称这是他人生中最累的一年,但也是最幸福的一年,他说感受到了自己付出后大家回馈的幸福感。当年的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中,全院16个科室的工作全部跨入全市系统先进单位行列,夺取了14个第一名,荣获“满堂红”。
2005年,淮阳县检察院迎来了历史最好成绩。在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中,16个科室工作均夺取了第一名的喜人成绩,2项工作受到最高检表扬,6项工作获全省先进,被最高检表彰为“全国先进检察院”。荣立“全国集体一等功”,他也被荣记个人一等功。一时间,众人哗然,这位年轻的检察长用了什么“法宝”,对干警产生了如此大的凝聚力?
自我加压负重前行
苏凌走马上任时,大部分干警包括一些县领导对这位公诉处长出身的年轻检察长心存疑虑,办案与治院不是一个概念,更何况淮阳县检察院成绩斐然,早已声名在外,系上黄金的翅膀还能飞得更远吗?他坦然地接受了众人怀疑的目光,在他担任公诉人时,“挑战自我,永不妥协”的理念早已深植内心。党委会上,他毅然提出“全省创一流,全国争影响”的奋斗目标。怎么创?怎么争?他要“拧发条”,向人要战斗力!到任的第1个月,他组织全院干警进行了“两法”考试。由他一人出题,亲自监考,连夜改卷、评分,次日早召开全院干警会公布考试成绩。考得不好的干警,羞愧极了,暗自发誓下次见高低。在他的严格要求和鼓励下,目前,该院大专以上文凭的干警占总数99%,获得本科以上文凭和“专升本”干警占86%。有14名干警完成了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研究生班的全部学业,这一现象被政法大学教授赞誉为全国县级检察院罕有的“淮阳现象”。2005年,5名干警通过了全国统一司法考试。“过去不学习是怕挨批评,现在不学习是怕耽误了学习机会。”不少干警深有感触的说。
怎样才能激发干警的深层活力?目光敏锐的他在找问题的突破口。他发现中层正职无选人用人权,有些干警在一个部门一干就是若干年,有的干警苦于自身特长不能发挥,他尖锐地指出:“这些问题导致了部分干警爱岗不敬业,必须彻底激活用人机制,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再是一句口号!”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呼之欲出——干部“双聘”办法,即院党委综合评定确认中层正职岗位,这些岗位经公示通过后,由副职和一般干警申报科室,最后由中层正职自愿聘用本科室人员。这项制度直指沿袭多年的“论资排辈”用人习惯和“无过便是功”的工作理念。方案一经提出,立即在全院上下引起轩然大波,得知情况的省、市领导也专门打来电话告诫苏凌,一定要“慎之又慎”。“是顶着压力上,还是见好就收?”苏凌也在艰难地抉择着。可苏凌心里清楚,不把过去那种僵化的选人用人机制打破,不把那种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砸碎,队伍素质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一个月后,这项制度在院党委会上获得一致通过,正式施行。经过“双聘”,共有17名干警被聘任为中层正职,28名干警被聘用为中层副职,56名干警被聘用。其中7名同志被提拔为部门正副职。同时发现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后备人才。兵挑将,将挑兵,优化配置警力的同时加强了检察长的指挥权和中层正职的管理权,正确的用人导向使每一位干警从中看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他用识才的慧眼、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用才的气魄赢得了干警的心。干警们说,那一年,我们是在跑着干工作。
2004年-2005年短短两年来,该院共立案查办各类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74件,起诉判决56件,判决率达80%;立查各类渎职侵权案件66件,判决52件,判决率达78%。由于成绩突出,该院反贪局长被表彰为“全省优秀反贪局长”,渎职侵权侦查局被表彰为“全省十佳渎职侵权侦查局”。
他为明天沉淀今天
干警这样评价苏凌:我们的检察长很有智慧。苏凌智慧,因为他善于学习。通过和苏凌这几天的接触,我们发现,他最爱谈的话题,是他近期又出了哪本书,又在研究那个课题,那风度极像象牙塔里一个满腹诗书诲人不倦的学者。和他交谈,他很少和你谈他办过的案子,更多的是和你谈一些法学问题和法学思想。从他言谈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看,你不会认为他是在炫耀读了多少书,作了多少学问,你会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他是在和你探讨学术问题。翻开他的理论成果,你对他的学者风度就更不会打折扣了——
2001年,与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樊崇义教授合著《刑事证据法理论与实务》,该书被定为中国政法大学建校50周年校庆的5本专著之一;
2002年5月,在全国检察指导学术研讨会上,他的《检察一体化与检察指导侦查机制比较研究》书面发言获年度河南省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2002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法学会年会上,他作了题为《论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精彩发言,博得行家的一致赞扬;
2004年,《中国检察》第七卷出版了他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共同承担的全国检察改革理论研究十大课题之一《诉讼制度改革研究》;
2005年,由他担任编委及副主编的《检察机关侦查实务》丛书及《刑法分则实用疑难问题新释新解》出版发行;承担了全国检察机关重点科研课题《司法工作人员渎职行为的检察监督及其完善》;当年7月,由他担任副主编的《中国当代法学名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
他先后在《中国刑事法杂志》、《国家检察官学报》、《研究生法学》、《检察实践》等学术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篇。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使他闻名遐迩,成为检察战线上的一位行家能手。2003年,他被河南省人民检察院确定为“全省检察系统首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创新之路,这边风景独好
“活力源自创新。”这是苏凌的发展观。担任公诉处长时,他首创的“检察引导侦查”工作机制,在周口试点后,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推广;由其参与创立和发起的“职业公诉人制度”,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认可,在河南省检察院推广试行;他创立实施的“阳光公诉工程”被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等媒体作了深入报道;《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把周口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北京海淀区检察院、上海市浦东法院作为全国司法改革的三个亮点。从公诉处长的位置到调任检察长,他把这种创新思维毫不犹豫地用在了治院上。两年内,他所领导的这个院,引起了最高检察机关的一次次关注。他治院坚持“以案为本”,他把腐败现象总结为是领导忧心,干部伤心,群众痛心的一块“心病”,为加大渎职犯罪和严重刑事犯罪案件打击力度,他结合渎侦工作特点,总结摸索出了“有案可办,有案能办,有案敢办,有案善办”的“四办”工作经验,被高检和省院予以转发推广,先后有湖北、宁夏、河北等省市的几十家检察院来该院调研学习。
他深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何最大程度地做好上访百姓的息诉工作,一直是萦绕在他心中的一个问题。2004年7月,100余名群众到淮阳县检察院控告该县商业局糖酒公司领导班子有严重经济问题,并称如不及时解决,将集体上访。苏凌带领检察干警经过和风细雨地与来访职工代表坦诚地协商后,签订了一份《双向承诺责任书》。承诺书签定后,代表们激动地说:“我们到县里反映好几次了,还没有哪一个机关给我们签合同,保证给一个说法的。请你们放心,在你们处理期间,我们决不多头反映、越级反映。”
之后,该院通过连续奋战,深挖细查,最终将该公司经理李某以涉嫌贪污、挪用公款罪移送审查起诉,这起上访风波最终得到平息。通过这一案件的成功息访,让他很受启发,“一诺千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双方在法律的范围内信守诺言,就有可能从整体上控制和化解内外因素,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解决在基层,让群众相信“只须来访,无须上访,检察机关就能办好”的信念,从而最终遏制上访案件的发生。在此理念的支配下,他逐渐探索并完善了“双向承诺”工作机制。这种机制以切实解决群众涉法上访特别是涉法越级上访为目的,以签订“双向承诺责任书”为载体,规范检察机关、来访人各自行为和责任。当年,该院受理的17件涉检上访案件全部结案,息诉率达到了100%,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案件。这一创新性做法,省、市检察院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决定在全省推行。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深受启发,一时间,全市政法系统刮起了“双向承诺风”,吹散了上访百姓心中的阴霾。2004年12月,高检院授予该院“全国文明接待室”荣誉称号。
回顾整个采访,苏凌健康、阳光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清晰明快的工作思路以及宽厚、儒雅的人文情怀,给我们留下了更深的印象。真心祝愿他在以后的检察工作中,掌声永远伴他行……
责任编辑:安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