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出版业的新格局

2006-12-23 17:55缪立平
出版参考 2006年7期
关键词:新马图书市场华文

缪立平

自中国加入WTO后,华文出版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华文出版的格局也有了新的变动,作为出版人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大陆、港澳台及新马等地区的出版情况如何?整个华文市场到底有多大?未来的华文出版融合程度有多少?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华文出版领域知名学者辛广伟。

《出版参考》:谈到华文出版,您可否先介绍一下目前世界华文出版业的基本规模。目前这方面的资讯还很少。

辛广伟:除了中国大陆出版统计相对完备外,我国的台港地区有出版机构的统计,其他地区的出版统计就很少甚至没有了,而大陆的出版市场统计也有不足之处。所以,目前的华文出版规模是大体估算出来的。以中国大陆2003年、2004年的统计为参照,就出版机构而言,目前世界华文出版界共有图书出版社约9000家,杂志社约17600家,报纸2800种。就图书出版而言,华文出版界年出版图书约26万种,其中新书约15万余种,图书销售额约近80亿美元。中国大陆占世界华文图书市场约65%,台湾占27%,香港占17%。

《出版参考》:我在网上看到,您去年底在北京大学演讲时,首先提到了华文出版“三大基地、四个地区”的概念。但网上没有具体介绍,请就这个概念做些说明。

辛广伟:华文出版的“三大基地”是指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四个地区”是指这三个地区外加新马(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地区。基地即基础之地、根基的意思。大陆、台湾与香港是当今世界华文出版之源,特别是大陆与台湾,在过去近半个世纪里是世界华文出版业最重要的发射源,当然,也是最大最主要的市场。中国的澳门地区也有华文出版活动,虽然自回归后已有较快发展,但规模太小了。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是这三个基地之外,华文出版特别是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出版数量最多的地区。虽然无论质量与数量均远无法与前三个地区相比,但比世界其他地区又高出一截,是华文出版的一个小园地。所以,我们可以将其与前三个地区并列为“四个地区”。而且,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新马地区的华文出版业还将不断提升,且不排除未来有成为第四个基地的可能。当然,这必须有几个前提保证。

我提出华文出版“三大基地、四个地区”是在两年多以前,在2003年由美国Thomson Learning翻译出版的我的《Publishing in China》一书中。只是该书在欧美发行,国内多数读者没有看到。

(《出版参考》:进入新世纪,世界华文出版业出现了哪些新特征?

辛广伟:随着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与澳门四个地区先后以关贸区的形式成为WTO成员后,世界华文出版业的格局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并已较明显地呈现了五个特征。第一,华文出版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第二,台湾与香港市场饱和,大陆市场持续增长,华文出版以大陆为主、台港为辅的局面已形成。第三,东南亚地区华文出版重新显现再生的希望,新马地区华文出版基础开始加厚。第四,中国以外北美地区市场销售依然领先,数量明显成长;音像电子制品销售突增。第五,澳洲市场引人瞩目。

《出版参考》:华文出版一体化一直是各地华文出版人所期待的,您认为这种一体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辛广伟:近五年里,华文出版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这里的一体化更多的是指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三地的一体化,但有时也会涉及到新马及其他地区。主要表现在出版策划一体化、市场销售一体化和出版热点一体化等几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出版策划的一体化。策划一体化是指,一个地区的出版者在确定一个出版项目时,就已经将其他二个地区乃至新马等多个地区都已一同考虑在内了。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有影响作者的作品和一些特别制作的项目的出版方面。比如近年出版刘墉、余秋雨、几米等作家的作品,都是如此。前年,台湾出版人出版几米漫画时,甚至将首发式放在了大陆的上海举办。新加坡的大众书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与中国的香港、大陆与台湾五地同时推出《给莫文蔚的健美饮汤》也是一例。由于音乐的特性,一体化策划在音像电子出版领域时间比图书还早。

出版热点的一体化这几年也日益显著,四五年前在大陆、台湾、香港某一地成为热点的图书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在其他地区热起来。现在,则越来越同步。如果有时间差也就是几个月,这还常包括出版者和版权经营者因为推广计划而有意排出先后顺序的因素。比如韩国的电视剧《大长今》,先是授权香港播出,然后才是大陆与台湾,相关图书的销售也是如此。

华文出版—体化的趋势是华文出版业发展的必然,对各地的华文出版都非常有益处。它有利于不同地区的华文读者在最短时间里获得与感知不同地区的思想、文化、娱乐的脉动与潮流,有利于加强不同地区华文读者的交流与了解,有利于华文出版产业的成长。

《出版参考》:您提到了大陆与台港地区出版市场的消长,能否就台湾与香港的市场变化做些深入的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辛广伟:我国台湾与香港的华文出版业一个是区域出版,一个是城市出版。这两地是世界华文出版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最活跃的两个地区。台湾的华文出版业在20世纪后的近40年里,曾一直处于最具影响力的地区。在出版对外输出方面,从中国古籍的整理与外销,各类当代作品的海外销售,到在海外创办报刊与图书出版,都曾居于主要位置。台湾出版对香港的影响也极大,以台版书在香港的销售数量而言,台版书一直居香港中文图书销售的主导地位,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去年才改变。在岛内,台湾出版业进入80年代就已开始走向全面市场化、企业化。特别是1987年“解严”至今的近二十年里,台湾出版更进入了完全的市场化阶段。随着台湾步入富裕社会,出版的市场化潜力也几乎悉数发挥出来,所以,台湾出版已处在饱和阶段。业者估算,台湾的年人均购书额约为70美元,其图书市场约在17亿美元,台湾图书市场过去数年一直在此水平徘徊。

香港华文市场在60年代中期前,主要依靠从大陆与台湾进口,但大陆爆发“文革”后,进口市场就成了台湾业者的天下。同时,香港本地的华文出版业也开始真正上路。到70年代中后期,香港华文出版已初具规模。到80年代中后期起,香港的华文出版业已进入基本饱和状态。不过,香港一直是以英文居强势的社会,英文出版一直居主导地位。而随着香港回归,学习华文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华文出版市场在今后一个时期还会有一个成长的空间。

在台港市场进入饱和阶段的同时,大陆出版市场却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一路稳步上升。进入90年代,大陆图书市场的绝对值开始赶上台湾,成为最大的华文图书出版市场。1991年,大陆图书市场的销售额达到约70亿元人民币,按当时美元与人

民币汇率1:5.5计算,约为17亿美元。到上世纪末,大陆图书市场已达约43亿美元。最新数字是2004年达59亿美元。据保守估算,过去数年里,大陆图书市场一直以每年约3亿美元的速度在成长,这还是较保守的算法。所以,无论是从总量还是未来发展看,世界华文出版业以大陆为主,以台港为辅的局面已经确定。

《出版参考》:中国大陆在今后的华文出版业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辛广伟:《纽约时报》去年3月的一篇文章称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版市场。当然这是潜在的,目前还没有实现。但大陆出版业与市场是拉动整个世界华文出版的火车头则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图书出版为例,无论在图书出版种类、新书数量、各学科与行业出版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大陆几乎都已处于整个世界华文出版的最主要位置。更重要的是,在可预见的至少未来50年,中国大陆市场将一直持续增长。我这里仅举几个数据,你就可以感知到这点。中国大陆目前的人均购书额约为4美元多,美国与德国则分别是我们的约22倍与27倍。人均购书册数也都是我们的数倍。我国台湾的人均购书额约是大陆的18倍。差距巨大!

我曾分别在晴天、雨天、工作日、休息日与学校假期到北京图书大厦,发现那里总是熙熙攘攘,我每次到那儿都会被感动。我也曾专门在晚上10点多以后到台湾的诚品书店,那里的购书人流也是非常多。但如果北京图书大厦的读者购书数量与诚品一样的话,不知大陆的图书销售额要增长多少倍。

我给你看3张示意图(见图1~3),这是过去六年里世界华文出版图书市场各地份额的估算示意图。你可以看到,台湾与香港的份额一直在减少,大陆的份额持续在增加。

而事实上,台湾与香港的市场销售数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之所以如此,是这个市场的总量在提高,而提高的部分都加在了中国大陆这里。与市场持续增长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大陆这个市场正逐步有序地向世界开放。

《出版参考》:如此说来,您对中国大陆的出版业是非常乐观的了。

辛广伟:总体上是。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大陆出版就是一片光明了。相反,目前大陆出版业还有非常重要的任务待完成,有非常艰巨的路要走。比如出版单位转制与公益型出版单位的确定、教育出版的招标、省级地区市场出现的发行新垄断、盗版与靠行政发行对出版业的损害等。这些都亟待解决,否则必然会阻碍与拖延出版业的正常发育与发展。例如盗版,对出版业的冲击极大。政府公布的2004年的有关统计显示,大陆的图书销售额没有增长,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在增长。那为何没有从正规的统计中体现出来,我认为是被盗版掠夺与蚕食了。这从国家版权局公布的收缴盗版品数字中就可以看到一些佐证。

总体上,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

《出版参考》:您提到中国大陆市场的成长与开放,我想问这对其他地区的华文出版意味着什么?对世界又意味着什么?

辛广伟:至少意味着四点。首先是带动其他地区华文出版业的发展。其次是为其他地区的出版人提供舞台。第三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中国与世界更多更全面更准确地相互了解。第四是促进整个世界的经济繁荣。

这里简单说第二与第四点。目前中国大陆的印刷与发行领域都已对外开放,这就为台港、新马乃至于其他地区的华文业者提供了舞台,也为世界其他业者提供了舞台。这方面已有许多捷足先登者,例如新加坡的泛太平洋集团已投资云南新华书店多年,时信出版集团也已在北京设办事处。至于台港业者进入大陆的更多,甚至连一些台湾相关大学的学生毕业找工作也把大陆作为了选择之一。至于欧美公司不仅进入的数量多,投资规模也极大。

图1、图2、图3、

中国大陆出版市场对世界经济繁荣的贡献一直被忽略。不说大量欧美国家在中国印刷(包括手工装订)的各类书刊,仅以版权贸易为例,中国大陆目前年引进版权已超过一万种,以每本书版税2000美元计算,对外支付的版税就约在2000万美元。大陆中信出版社引进《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本85页的薄薄的小书,支付给美国版权人的版税就达到3l万美元。

《出版参考》:您提到东南亚华文出版特别是新马两国华文出版基础加厚,具体指哪些方面?

辛广伟:20世纪60年代起推行排华政策的部分东南亚国家,华文出版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两国,华文出版本已略具规模。一些出版组织相继而生,除原有的新加坡国家图书发展委员会(NBDCS)、百胜楼商联会等,去年又成立了新加坡华文出版协会,20多家出版社与书店为配合华文教学改革与推动华文阅读而聚合到了一起。新加坡还有多个华文读书会,去年大众书局又和中国新移民组织华源会联合成立了华源大众读书会。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近些年日益规范与深入,“华校”数量日益增多。马来西亚新兴的华文出版公司也有令人瞩目的表现,如大将出版社。这些不仅直接刺激着目前的华文出版业,也是两国未来成为华文出版新基地的希望所在。

《出版参考》:您认为在推动新马等海外地区的华文出版业方面我们应有何作为?

辛广伟:我个人认为应义务支持与商业经营并重。推动与普及华文教育,培养华文读者是海外华文出版业走向强大之根本。所以,义务支持的重点是教育的支持,如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的对外汉语教学推广计划、设立孔子学院等。当然也包括出版人才的培养,出版物的赠与,加强华文出版物的销售等。

我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要注重通过商业手段来达到支持华文业者及推广中华文化的目的。新闻出版总署一位副署长曾提出类似的要求,我个人非常认同。在走向欧美市场时要这样,在走向海外华文市场时,也一样。我们过去曾采用赊帐的办法委托海外华人销售图书,结果不仅大量书款无法收回,销售的效果也非常不理想。这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选择的许多受托人根本不懂商业经营,当然也缺乏起码的信誉。80年前,在南洋一个叫新加坡的小岛上出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华文书店,历经水土不服、种族杂居、战争与风暴,它却秉持着一种商业精神,终于拨云见日,发展到今天跨越多个国家与地区、有上百家连锁店及多种出版机构的大型书业集团,这就是今天的新加坡大众书局。它的历史,它的做法应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在“走出去”过程中认真研究与借鉴的。

猜你喜欢
新马图书市场华文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新形势下的图书市场走向分析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好策划可以撬动图书市场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明代图书出版管理内容体系的探讨
中国大陆新马华文文学研究“拓荒期”的研究特点、成绩和意义
从《南洋商报》讣告文本看战后转型期新马华人家庭形态与社会网络
马照跑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