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

2006-12-22 06:42胡裕心
中学理科园地 2006年2期
关键词:蚯蚓探究生活

胡裕心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向前发展,时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这就决定了教学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关心,学会交流”。在平时教学中我进行了许多思考及有益的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搭建各种平台,使学生从各方面获得发展。在此以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初探。

一、巧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其重要的内容、探究之始的功夫就在于提出问题。孰不知提问的过程,既是探究与发现问题的过程,又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还是表达与交流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课程标准规定: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要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所谓探究学习情景,是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氛围的情景。兴趣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一种兴奋剂,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利用学生实际经验,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创造一个平等、友好的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进行激发、诱导,在头脑中形成“究竟为什么”的念头,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索活动中。因此只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只要能够调动学生进行探究的积极性,就可作为探究情景。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教学《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利用蚯蚓进行探究实验时,根据农村男同学大多都有利用蚯蚓作为鱼饵钩鱼的经历,并用学生带到课堂上的厦门大蚯蚓先提出问题“这是我们大家常见到的蚯蚓,它的名字和我们厦门有关,有没有同学知道它的生物学名字?”学生的注意力顿时被吸引过来,接着我简要介绍了厦门大蚯蚓名字的由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针对学生采集蚯蚓过程中常出现的情况提出问题:“当我们在挖蚯蚓时,如果蚯蚓身体有一段留在洞中,尽管它的身体非常粘滑,但我们也很难把它从洞穴中拉出,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老师适时加以引导。这样就由教师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提供各种答案的过程中,思维活跃。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探究问题的根源,思索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的探索精神从中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创新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呢?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科学的第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纵观世界上各种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发明者的大胆想象下,经过不断地操作、实验,最终面世。如瓦特发明蒸汽机,欧姆的欧姆定律……它们都是在这些名人的大胆设想中,出现雏形,再经过不懈地论证、实践,解决各种问题,克服各项难题,使这些发明或发现成为现实。为世界文明、世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通过某一知识的教学引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在想象中求异。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课堂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大胆地提出各种质疑或假设。同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动脑进行思考,联系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进一步证明自己设想的正确与否。这是发展学生思维与创新的绝好手段。

生物这门学科中,有许多章节知识都有空白点和补自点,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训练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平台,使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在教学《鸟的生殖和发育》,用鸡蛋为例讲述鸟卵结构时,我有意识的给学生补充鸡这一物种是由一种叫原鸡的野生鸡祖先发展而来的时候,有一个调皮的学生便追问到原鸡的祖先是什么、是不是像现在的鸡一样也是由鸡蛋孵化来的。抓住这一点,我接着就问学生到底是“蛋生鸡呢?还是鸡生蛋?”学生马上就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思考与想象,努力寻找问题答案的可能结果,其中不乏许多有创意的答案。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这些从课本上找不到答案但却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问题,会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创新思维的阀门。在想象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生活实践,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也说:“走出教室,步入社会生活中,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些都说明我们所学习的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理论,目的是要用它进一步指导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概括地说就是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主动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书本)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更重要的是懂得生活中要应用科学来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在生活中形成科学的态度。

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并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学习了“光合作用”后,让学生分析和解释为何要合理密植和间作套种;结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教学介绍遗传工程。选择和培育新品种等知识;也可把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如环境污染、人口增多等问题就可以与教学内容中的“人口与环境”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还有在有关人体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亦可以联系学生的正常生理或病理现象,例如我们的手指被划破后为什么容易感染?汗是什么味道?人体的出汗说明了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冬天里如何预防冻疮?感冒时鼻腔为什么不通气?肝炎病人为什么厌吃油腻食物?等等。

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教师不用过多的言语,学生都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有知识,从而自觉地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利用知识、科学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猜你喜欢
蚯蚓探究生活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画蚯蚓等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保护蚯蚓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蚯蚓家的惊奇事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